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力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课程新理念的出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智慧潜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本文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一、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深刻发掘课内资源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同时,课堂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竭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1.课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主线
(1)借文导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文教学实际出发,在分析文章时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2)借文导写。课文对写作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有的课文后面专门安排了小练笔,有的课文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空白,有待我们去填充,有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本这个重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写作资源,做到“借文导写”,进行扩写、仿写。
2.分组,课堂教学资源的主导
如何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如何照顾到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我认为成立学习小组不妨视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小组教学中,语文课的预习、复习、教学的组织,我一般是无需布置,而学生完成得非常到位。同时,多一把衡量尺度就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得以表现。学习小组激发了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它山之石,课堂教学资源的两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世界。传统的安静的课堂,有时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根据学生喜好音乐的特点,我将音乐带进课堂,以经典的音乐作背景,变无声课堂为有声世界。有了音乐的陪伴,学生的朗读兴趣大增。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为其配上不同风格的音乐,其朗读也呈显出不同特色:抒情式或解说式。令人欣慰的是,小小的音乐资源的利用却能开启学生的难开之口。(2)用名言导人生之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每上一堂课我的第一件事,是赏析学生预先在黑板上写下的名人之言。同时,同学们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他们搜索、探求、思索的过程。用名言来开启他们的智慧,培养其高尚的理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放眼课外,购建大课堂,拓宽课外资源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教材不能完全填饱学生们饥饿的肚皮,课堂有时束住了学生那对欲飞的翅膀。我在教学中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课外资源。
1.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设了课外阅读课,旨在消除教学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为达到此目标,我引导着学生做到:备名著──分组订计划──阅读课交流读后感。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同时,我还将其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2.把爱根植于家乡的土地
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语文教学的条件性资源相对落后,但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积淀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开拓、利用好这丰厚的素材性资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尝试。
(1)春游九龙口,与自然亲近。九龙口是我们家乡几条自然河流的汇合处,我们的学校就偎依在她的身旁。每逢清明,我必引导学生游家乡之水,与自然亲近。这种抒情式的体验就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或写成说明文,或写成游记,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为家乡的美景写一段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我知道这是家乡的水给了他们无穷的想像力、创造力和灵气。
(2)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与铁军对话。新四军纪念馆是学生们引以自豪的地方。这个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红色旅游景点,令人心情激动,浮想联翩。通过参观,学生们了解到新四军的英雄气概,仿佛看到新四军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场景。在问题探究式的体验之后,学生们写出了很有分量的习作,或为开发献计献策,或通过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新四军纪念馆让学生学会与铁军对话、与现实沟通、丰富了写作素材和人文情怀。
3.透过小小荧屏,看大千世界
电视已经进驻到千家万户,它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耐。而尤其后者在班级的“电视迷”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或追星,或摆酷,或潇洒走一回。依据学生逆反性心理,我变废为宝,将其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为此,通过问卷调查,我确立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个话题:(1)我最(不)喜爱看的动画片;(2)我最(不)感兴趣的广告词;(3)某某明星,我要对你说;(4)《超级大赢家》,赢(输)在何处?通过体验和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欣赏品位得到了提升,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课程资源观念的形成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使语文的教学空间大开,也使语文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三、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了,他们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结果,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新的情况,一些教师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驾御课堂。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没有把学生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1、善于利用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让
学生调查、收集、搞发布会、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2、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等
学生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千差万别。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和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这些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里有两个反面的事例:有一教师教《暮江吟》第二教时时走进教室,发现黑板被一分为二,上面赫然画着一幅《暮江吟》图,被巍巍大山半遮面的夕阳,微泛涟漪,映照火红晚霞的江面,天上弦月如弓,江边下草上露珠晶莹发光。教师二话没说,举起黑板擦,就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的一幅美妙的《暮江吟》灰飞烟灭------其实这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此时若教师能借图发挥,既维护了众多参与作品“创作”的学生的情感,又能减轻自身“喋喋不休”的负担,和乐而不为。
3、善于利用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将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方面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对文题的多角度构思、立意等。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善于利用与转化。
总之,语文教师在积极开发语文资源的同时,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着有用实效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要慧眼识珠,慧心鉴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宝贵的语文资源。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资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行动,教室是实验室,社会是大课堂。语文教学应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拥抱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以上只是本人在新课程实施及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心得与体会。实际上,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身就是创造。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2] 《课程改革 动态平衡课程资源》(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关键词】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一、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深刻发掘课内资源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同时,课堂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竭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1.课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主线
(1)借文导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文教学实际出发,在分析文章时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2)借文导写。课文对写作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有的课文后面专门安排了小练笔,有的课文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空白,有待我们去填充,有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本这个重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写作资源,做到“借文导写”,进行扩写、仿写。
2.分组,课堂教学资源的主导
如何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如何照顾到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我认为成立学习小组不妨视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小组教学中,语文课的预习、复习、教学的组织,我一般是无需布置,而学生完成得非常到位。同时,多一把衡量尺度就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得以表现。学习小组激发了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它山之石,课堂教学资源的两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世界。传统的安静的课堂,有时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根据学生喜好音乐的特点,我将音乐带进课堂,以经典的音乐作背景,变无声课堂为有声世界。有了音乐的陪伴,学生的朗读兴趣大增。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为其配上不同风格的音乐,其朗读也呈显出不同特色:抒情式或解说式。令人欣慰的是,小小的音乐资源的利用却能开启学生的难开之口。(2)用名言导人生之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每上一堂课我的第一件事,是赏析学生预先在黑板上写下的名人之言。同时,同学们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他们搜索、探求、思索的过程。用名言来开启他们的智慧,培养其高尚的理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放眼课外,购建大课堂,拓宽课外资源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教材不能完全填饱学生们饥饿的肚皮,课堂有时束住了学生那对欲飞的翅膀。我在教学中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课外资源。
1.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设了课外阅读课,旨在消除教学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为达到此目标,我引导着学生做到:备名著──分组订计划──阅读课交流读后感。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同时,我还将其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2.把爱根植于家乡的土地
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语文教学的条件性资源相对落后,但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积淀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开拓、利用好这丰厚的素材性资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尝试。
(1)春游九龙口,与自然亲近。九龙口是我们家乡几条自然河流的汇合处,我们的学校就偎依在她的身旁。每逢清明,我必引导学生游家乡之水,与自然亲近。这种抒情式的体验就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或写成说明文,或写成游记,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为家乡的美景写一段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我知道这是家乡的水给了他们无穷的想像力、创造力和灵气。
(2)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与铁军对话。新四军纪念馆是学生们引以自豪的地方。这个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红色旅游景点,令人心情激动,浮想联翩。通过参观,学生们了解到新四军的英雄气概,仿佛看到新四军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场景。在问题探究式的体验之后,学生们写出了很有分量的习作,或为开发献计献策,或通过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新四军纪念馆让学生学会与铁军对话、与现实沟通、丰富了写作素材和人文情怀。
3.透过小小荧屏,看大千世界
电视已经进驻到千家万户,它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耐。而尤其后者在班级的“电视迷”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或追星,或摆酷,或潇洒走一回。依据学生逆反性心理,我变废为宝,将其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为此,通过问卷调查,我确立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个话题:(1)我最(不)喜爱看的动画片;(2)我最(不)感兴趣的广告词;(3)某某明星,我要对你说;(4)《超级大赢家》,赢(输)在何处?通过体验和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欣赏品位得到了提升,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课程资源观念的形成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使语文的教学空间大开,也使语文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三、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了,他们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结果,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新的情况,一些教师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驾御课堂。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没有把学生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1、善于利用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让
学生调查、收集、搞发布会、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2、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等
学生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千差万别。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和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这些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里有两个反面的事例:有一教师教《暮江吟》第二教时时走进教室,发现黑板被一分为二,上面赫然画着一幅《暮江吟》图,被巍巍大山半遮面的夕阳,微泛涟漪,映照火红晚霞的江面,天上弦月如弓,江边下草上露珠晶莹发光。教师二话没说,举起黑板擦,就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的一幅美妙的《暮江吟》灰飞烟灭------其实这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此时若教师能借图发挥,既维护了众多参与作品“创作”的学生的情感,又能减轻自身“喋喋不休”的负担,和乐而不为。
3、善于利用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将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方面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对文题的多角度构思、立意等。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善于利用与转化。
总之,语文教师在积极开发语文资源的同时,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着有用实效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要慧眼识珠,慧心鉴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宝贵的语文资源。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资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行动,教室是实验室,社会是大课堂。语文教学应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拥抱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以上只是本人在新课程实施及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心得与体会。实际上,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身就是创造。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2] 《课程改革 动态平衡课程资源》(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