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关注“学术性”,“以学科为中心”,向重视“社会性”,“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掌握知识”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下面我谈谈个人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以三维目标为准绳
课程目标需要师生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从而需要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构思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对课程目标心中有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新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新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二、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可能从事物理教学的同仁都有体会,真正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导资料实在难找,特别是配套的习题。很多资料的封面说得很好,但往往挂羊头卖狗肉,仍然是与老教材配套的一些习题。即使是我们自己选的训练题,稍不注意也往往出现偏难的题目。这样回过头来就会影响我们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有些内容不讲,学生就不会做习题,必须多讲。本来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就使得教学课时大为紧张,再这样一补充,教学的时间就更加紧张。因此,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已为我们安排了解决的办法,即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个性化教学应该包括教、学两个方面。对教的方面而言,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总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难度和深度。例如,我在“力的合成”这一节中加进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教学,对这一问题切入的角度是学生刚刚掌握了力的等效思想,就要让他们体会这一思想的实际应用。而我提出的问题是:“同学们初中已经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现在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也使物体平衡,则这三个力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就进一步体会了等效转化的物理思想。至于学生能不能运用这一条件处理相关物体的平衡问题,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让他们处理几个简单的只涉及静态平衡的问题就行了。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我利用等效思想介绍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极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我发展铺平了道路。而绝大部分学生到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时,可再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到那时再让所有学生应用平衡条件去解决有关问题也为时不晚。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改革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多数情况下,我们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用讨论法、实验法等。在课堂上特别是讨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泯灭,打击其积极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讨论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如何证明呢?”有一个学生提出用照相的办法,另一个学生马上就问照相机应装在哪里?因此,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像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就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总之,素质教育的最终要求是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提出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督促、引领物理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一、以三维目标为准绳
课程目标需要师生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从而需要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构思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对课程目标心中有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新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新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二、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可能从事物理教学的同仁都有体会,真正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导资料实在难找,特别是配套的习题。很多资料的封面说得很好,但往往挂羊头卖狗肉,仍然是与老教材配套的一些习题。即使是我们自己选的训练题,稍不注意也往往出现偏难的题目。这样回过头来就会影响我们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有些内容不讲,学生就不会做习题,必须多讲。本来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就使得教学课时大为紧张,再这样一补充,教学的时间就更加紧张。因此,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已为我们安排了解决的办法,即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个性化教学应该包括教、学两个方面。对教的方面而言,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总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难度和深度。例如,我在“力的合成”这一节中加进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教学,对这一问题切入的角度是学生刚刚掌握了力的等效思想,就要让他们体会这一思想的实际应用。而我提出的问题是:“同学们初中已经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现在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也使物体平衡,则这三个力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就进一步体会了等效转化的物理思想。至于学生能不能运用这一条件处理相关物体的平衡问题,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让他们处理几个简单的只涉及静态平衡的问题就行了。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我利用等效思想介绍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极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我发展铺平了道路。而绝大部分学生到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时,可再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到那时再让所有学生应用平衡条件去解决有关问题也为时不晚。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改革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多数情况下,我们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用讨论法、实验法等。在课堂上特别是讨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泯灭,打击其积极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讨论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如何证明呢?”有一个学生提出用照相的办法,另一个学生马上就问照相机应装在哪里?因此,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像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就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总之,素质教育的最终要求是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正是从这一要求出发,提出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督促、引领物理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