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语文教学这一前提,其他学科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的载体,是人类历史沿袭发展的的见证,是现代化生活中涵盖各个方面的重要的交流和表现方式,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才创造和体现了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经济规律和社会价值。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和交流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语言文字的启蒙就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必须正确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文字,为以后获得优秀的语言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一、概述
小学阶段语文的教授工作主要从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主动理解课文内容两个方面着手,朗读就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和记忆词汇语句,加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启发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朗读贯穿于小学各个年级。朗读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感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还能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行。
现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老师往往只是在照搬教案,不停的讲课,不停的提问,形成了“讲课”的固定模式,学生都是在被动接受理解,没有真正自己去思考课文作者通过文字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忽视了“读”的重要性,就无法有效的建立授课中听、说、读、写几方面互动关系,降低了授课质量,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这一普遍现象呢?通过对现有教学方式的观察,个人认为就是在平时的授课中,读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往往只是依靠早读的那一点时间来当做读的练习,而且偏重读的形式,没有探究“读”的意义。每一篇文章,作者都利用文字表达了其独特的视角或者思想,每当学习课文时,老师总是不断的进行解析,对语句进行拆解,剖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大量的语言成为被动接受的内容,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却忘记让学生去熟读课文,去自己动脑筋探索文字中的含义。文字和语言成了毫无生气的东西,学生学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几节课的讲解,最后却连流畅的朗读都无法做到,完全是死记硬背。作为语文老师,最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自身累计丰富的语言。上课时让学生有时间去逐字逐句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尽量减少课堂上繁琐的文章分析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语感。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二、亲身示范,以情感人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合理运用学生这一特点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进行课文的示范性朗读,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来传达课文中的内涵,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音调的准确性,形成生动的更容易接受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对文章的初步形象,也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激发学生对文字本身的兴趣。
范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段为主,也可以以范读全文,主要对文章内的重要语句和难理解的语句进行重点范读,并配合正确的解释,一定要在范读时把握好语速,情感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积极鼓励学生朗读,对朗读方面突出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范读,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指导,让学生能够得到正确训练,让尖子生带动其他学生。
三、明确朗读的目的意义
在给不同年级上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学习的内容和理解力也有差异,所以要根据年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明确不同年级朗读的作用和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掌握好读的递进关系,不能有“一步到位”的思想,要分清楚初读和细读的目的,初读是为了熟悉,而细读则是为了思考和累积。学习词汇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要求对词语进行造句,尽量引导学生用情感去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情感。当整篇课文学习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通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提高对课文的认知度,使文字和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加强和巩固。教师要尽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更好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情感提高思考能力。
四、根据文章情感,培养丰富的朗读形式
课文都是作者们表达感情的载体,不同的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都不尽相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情感表达合适的课文。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朗读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感知文章的情感并将情感用自己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不能为了读而读,不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乏味感,不能把朗读简单的视为一种简单的学习任务,要促使学生从朗读中获得快乐,从朗读中体会情感,要让情感从心里发出。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分角色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角色的差异,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角色应该具有的声音,再利用声音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总之就是要求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促进朗读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实现集体提高的目的。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课文中的各种情感,学会运用这些情感来重新理解课文,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学习课文不再停留在简单初级的朗读模仿和死记硬背上,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进步,学会体会,学会思考,学会更高层次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即使面对不同的课文,通过朗读学习,学生也能够更好更快把握书中的情感,更准确的运用合理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出课文的原意,摆脱为了完成任务式的朗读模式。
总而言之,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训练手段,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坚持朗读作为学习的辅助方法,让学生在朗读声中,学会理解,懂得思考,把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子,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4]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一、概述
小学阶段语文的教授工作主要从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主动理解课文内容两个方面着手,朗读就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和记忆词汇语句,加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启发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朗读贯穿于小学各个年级。朗读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感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还能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行。
现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老师往往只是在照搬教案,不停的讲课,不停的提问,形成了“讲课”的固定模式,学生都是在被动接受理解,没有真正自己去思考课文作者通过文字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忽视了“读”的重要性,就无法有效的建立授课中听、说、读、写几方面互动关系,降低了授课质量,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这一普遍现象呢?通过对现有教学方式的观察,个人认为就是在平时的授课中,读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往往只是依靠早读的那一点时间来当做读的练习,而且偏重读的形式,没有探究“读”的意义。每一篇文章,作者都利用文字表达了其独特的视角或者思想,每当学习课文时,老师总是不断的进行解析,对语句进行拆解,剖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大量的语言成为被动接受的内容,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却忘记让学生去熟读课文,去自己动脑筋探索文字中的含义。文字和语言成了毫无生气的东西,学生学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几节课的讲解,最后却连流畅的朗读都无法做到,完全是死记硬背。作为语文老师,最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自身累计丰富的语言。上课时让学生有时间去逐字逐句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尽量减少课堂上繁琐的文章分析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语感。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二、亲身示范,以情感人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合理运用学生这一特点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进行课文的示范性朗读,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来传达课文中的内涵,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音调的准确性,形成生动的更容易接受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对文章的初步形象,也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激发学生对文字本身的兴趣。
范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段为主,也可以以范读全文,主要对文章内的重要语句和难理解的语句进行重点范读,并配合正确的解释,一定要在范读时把握好语速,情感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积极鼓励学生朗读,对朗读方面突出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范读,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指导,让学生能够得到正确训练,让尖子生带动其他学生。
三、明确朗读的目的意义
在给不同年级上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学习的内容和理解力也有差异,所以要根据年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明确不同年级朗读的作用和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掌握好读的递进关系,不能有“一步到位”的思想,要分清楚初读和细读的目的,初读是为了熟悉,而细读则是为了思考和累积。学习词汇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要求对词语进行造句,尽量引导学生用情感去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情感。当整篇课文学习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通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提高对课文的认知度,使文字和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加强和巩固。教师要尽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更好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情感提高思考能力。
四、根据文章情感,培养丰富的朗读形式
课文都是作者们表达感情的载体,不同的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都不尽相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情感表达合适的课文。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朗读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感知文章的情感并将情感用自己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不能为了读而读,不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乏味感,不能把朗读简单的视为一种简单的学习任务,要促使学生从朗读中获得快乐,从朗读中体会情感,要让情感从心里发出。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分角色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角色的差异,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角色应该具有的声音,再利用声音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总之就是要求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促进朗读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实现集体提高的目的。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课文中的各种情感,学会运用这些情感来重新理解课文,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学习课文不再停留在简单初级的朗读模仿和死记硬背上,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进步,学会体会,学会思考,学会更高层次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即使面对不同的课文,通过朗读学习,学生也能够更好更快把握书中的情感,更准确的运用合理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出课文的原意,摆脱为了完成任务式的朗读模式。
总而言之,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训练手段,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坚持朗读作为学习的辅助方法,让学生在朗读声中,学会理解,懂得思考,把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子,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4]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