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2012年英语高考试题呈现出的特点,本文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加强英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提出了一些建议做法。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201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题讲述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肢体语言因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许多考生在对照答案后,发现理解这篇文章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第一空其实就是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但许多学生因为不知道这个谚语,就误选straighter。此外下文中以身体距离为例,讲述了北欧人与拉美人交谈时因文化肢体语言不同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由于一些考生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理解出现问题,导致失分。2012年其他地方英语考卷也考查到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浙江卷A篇阅读是关于Easter(复活节)的,福建卷A篇阅读则把一个匿名的好人称为a Robin Wood,安徽卷的B篇则是关于颜色的文化意义,也有试卷的文章里出现如Don’t judge a book by it cover,pay a price,green-eyed等的习语谚语。如果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语法时能了解到这些背景文化知识,理解起来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文化素养,加强英语文化的必要性。此外,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一、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英语谚语是的精华蕴含着英语民族人的认知智慧。把英语谚语习语成语巧妙的渗透在课堂讲解的例子里,这样既提升了例句的层次,又巧妙渗透语言文化知识于日常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wherever的用法时,作者运用这样的例子:wherever you go, bear in mind that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无论身在何地,记住要入乡随俗)。在讲解judge这个词时,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是极合适的例句。在解释beauty这个词时,Beauty is but skin deep(外在美是浅薄的)作为例句即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汇也教育了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美观。在为message举例子时,The ad is trying to get the message across that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这个广告想要传递出的信息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二、补充富有文化信息的词汇。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不少的词汇陷阱,如:"black tea"应为“红茶”而非其字面意思“黑茶”,black sheep不一定是其字面意思“黑色的羊”,而很可能意为“害群之马”,而dark horse的实际意义为“出奇制胜的人”,;"brown sugar"、"brown bread"、" black coffee"则分指:“红糖”,“黑面包”,“不加奶的咖啡”这都与其字面意思大不相同。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
三、了解西方节日及其宗教尤其《圣经》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节日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英美是宗教氛围很浓的国家,了解西方节日及其宗教文化是学习地道英语十分必要的。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这个节日如同中国的春节盛大,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汇Christmas tide、Christmas Eve、Santa Claus、Christmas carol、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等。向学生介绍圣诞节、复活节等相关节日的来源,让他们了解一些关于《圣经》的一些故事,《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
四、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读英语故事
通过看英语电影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词汇,还可以身临其境一般看到英语国家人的举止礼仪各种交际场景,看得多了,自然耳濡目染,也自然而然接受英语国家对于赞扬的反应是"thanks"而不是汉文化的表示谦虚的“哪里、不敢当”的话语。看了《纳尼亚传奇》学生们就知道对男孩女孩的称呼还可以是"son of Edam"或’daughter of Eve’,看过了《Mr Bean》就会对英式幽默有更多的体味,就能对于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上Mr Bean的表现会心一笑。老师们在教授will表将来时,《Que sera, sera》这首歌会是很好的教材,学生们会感觉到原来语法也可以这样学,一句What will be, will be的歌词将会铭刻在学生们心中。学生读过了《Robin Hood》就会知道a Robin Hood指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过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对于Shylock指代一个狡诈阴狠的人不足为奇了,读过了《圣经故事》就明白了the Promised Land为什么翻译为“乐土”了。
五、做专题对比中西文化,强势渗透文化知识
为了让学生系统认识英语文化,老师可以时不时做专题,总结某个话题,辅助以汉文化的对应方面加以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不同文化。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这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此外,颜色在英汉文化中的寓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英国,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a white day意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字”,a white lie的意为“善意的谎言”,而白色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往往与丧事连在一起。汉语中红色常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英语中并非如此,A thief was caught red-handed in the act of breaking open a lock.(一个窃贼在砸开锁时被当场抓获),red-handed意为“当场”,green-eyed意义为“嫉妒的,眼红的”,red eye则指“眼睛红肿、通红的”。
以上列举的只是作者在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当然文化渗透方式不拘一格。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但要做一个语言的教学者,还要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运用真正的英语、地道的英语、得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201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完形填空题讲述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肢体语言因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许多考生在对照答案后,发现理解这篇文章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第一空其实就是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但许多学生因为不知道这个谚语,就误选straighter。此外下文中以身体距离为例,讲述了北欧人与拉美人交谈时因文化肢体语言不同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由于一些考生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理解出现问题,导致失分。2012年其他地方英语考卷也考查到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浙江卷A篇阅读是关于Easter(复活节)的,福建卷A篇阅读则把一个匿名的好人称为a Robin Wood,安徽卷的B篇则是关于颜色的文化意义,也有试卷的文章里出现如Don’t judge a book by it cover,pay a price,green-eyed等的习语谚语。如果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语法时能了解到这些背景文化知识,理解起来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文化素养,加强英语文化的必要性。此外,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一、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英语谚语是的精华蕴含着英语民族人的认知智慧。把英语谚语习语成语巧妙的渗透在课堂讲解的例子里,这样既提升了例句的层次,又巧妙渗透语言文化知识于日常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wherever的用法时,作者运用这样的例子:wherever you go, bear in mind that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无论身在何地,记住要入乡随俗)。在讲解judge这个词时,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是极合适的例句。在解释beauty这个词时,Beauty is but skin deep(外在美是浅薄的)作为例句即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汇也教育了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美观。在为message举例子时,The ad is trying to get the message across that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这个广告想要传递出的信息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二、补充富有文化信息的词汇。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不少的词汇陷阱,如:"black tea"应为“红茶”而非其字面意思“黑茶”,black sheep不一定是其字面意思“黑色的羊”,而很可能意为“害群之马”,而dark horse的实际意义为“出奇制胜的人”,;"brown sugar"、"brown bread"、" black coffee"则分指:“红糖”,“黑面包”,“不加奶的咖啡”这都与其字面意思大不相同。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
三、了解西方节日及其宗教尤其《圣经》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节日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英美是宗教氛围很浓的国家,了解西方节日及其宗教文化是学习地道英语十分必要的。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这个节日如同中国的春节盛大,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汇Christmas tide、Christmas Eve、Santa Claus、Christmas carol、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等。向学生介绍圣诞节、复活节等相关节日的来源,让他们了解一些关于《圣经》的一些故事,《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
四、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读英语故事
通过看英语电影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词汇,还可以身临其境一般看到英语国家人的举止礼仪各种交际场景,看得多了,自然耳濡目染,也自然而然接受英语国家对于赞扬的反应是"thanks"而不是汉文化的表示谦虚的“哪里、不敢当”的话语。看了《纳尼亚传奇》学生们就知道对男孩女孩的称呼还可以是"son of Edam"或’daughter of Eve’,看过了《Mr Bean》就会对英式幽默有更多的体味,就能对于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上Mr Bean的表现会心一笑。老师们在教授will表将来时,《Que sera, sera》这首歌会是很好的教材,学生们会感觉到原来语法也可以这样学,一句What will be, will be的歌词将会铭刻在学生们心中。学生读过了《Robin Hood》就会知道a Robin Hood指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过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对于Shylock指代一个狡诈阴狠的人不足为奇了,读过了《圣经故事》就明白了the Promised Land为什么翻译为“乐土”了。
五、做专题对比中西文化,强势渗透文化知识
为了让学生系统认识英语文化,老师可以时不时做专题,总结某个话题,辅助以汉文化的对应方面加以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不同文化。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这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此外,颜色在英汉文化中的寓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英国,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a white day意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字”,a white lie的意为“善意的谎言”,而白色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往往与丧事连在一起。汉语中红色常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英语中并非如此,A thief was caught red-handed in the act of breaking open a lock.(一个窃贼在砸开锁时被当场抓获),red-handed意为“当场”,green-eyed意义为“嫉妒的,眼红的”,red eye则指“眼睛红肿、通红的”。
以上列举的只是作者在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当然文化渗透方式不拘一格。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但要做一个语言的教学者,还要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运用真正的英语、地道的英语、得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