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农牧区寄宿制办学以来,随着学龄人口的增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牧区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牧区孩子最差的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牧区教育走出困境,为农牧区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牧区小学教学条件教育现状
自我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我省作为我国西部的偏远省份,在牧区生活的人们多以游牧为生,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近几年国家和地方都通过制定教育方面的政策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非牧区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力度,改善牧区的教育情况,但牧区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牧区小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牧区小学的整体面貌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校园建设方面,由原来简陋砖瓦房改建为宽敞温暖的教学楼,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方面,一改过去拼凑起来的破旧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全新配套的课桌、椅子;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都有相应的配备。再次是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牧区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虽然在我任职的学校没有全部体现,但通过我在这一地区的调查了解得知,许多学校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小学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牧区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育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牧区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下降。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牧区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
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设,但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二、解决牧区小学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也就是说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完小建设资金的投入,尽快完善乡镇中心完小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教育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教师培训走过场,为牧区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使牧区小学走出困境,让牧区教育良性发展。这样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加强牧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教师工资的有关政策,想办法改善牧区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所以教师只有在具有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牧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牧区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通过教师引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应注重提高牧区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牧区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牧区小学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牧区小学教育,改善牧区小学教育现状,是牧区义务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牧区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宁.关于青海牧区小学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2-75.
[2]许文俊.藏汉双语教学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孙超.青海藏民族居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4]仁青扎西.西藏农牧区小学教育研究述评[J].西藏教育,2013,08:12-14.
[5]董晓红.藏族牧区小学寄宿生自我适应之研究[D].西南大学,2014.
【关键词】农牧区小学教学条件教育现状
自我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我省作为我国西部的偏远省份,在牧区生活的人们多以游牧为生,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近几年国家和地方都通过制定教育方面的政策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非牧区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力度,改善牧区的教育情况,但牧区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牧区小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牧区小学的整体面貌较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校园建设方面,由原来简陋砖瓦房改建为宽敞温暖的教学楼,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方面,一改过去拼凑起来的破旧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全新配套的课桌、椅子;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都有相应的配备。再次是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牧区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虽然在我任职的学校没有全部体现,但通过我在这一地区的调查了解得知,许多学校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小学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牧区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育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牧区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下降。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牧区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
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设,但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二、解决牧区小学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也就是说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完小建设资金的投入,尽快完善乡镇中心完小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教育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教师培训走过场,为牧区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使牧区小学走出困境,让牧区教育良性发展。这样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二)加强牧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教师工资的有关政策,想办法改善牧区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所以教师只有在具有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牧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牧区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通过教师引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应注重提高牧区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牧区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牧区小学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牧区小学教育,改善牧区小学教育现状,是牧区义务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牧区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宁.关于青海牧区小学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2-75.
[2]许文俊.藏汉双语教学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孙超.青海藏民族居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4]仁青扎西.西藏农牧区小学教育研究述评[J].西藏教育,2013,08:12-14.
[5]董晓红.藏族牧区小学寄宿生自我适应之研究[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