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很明显,这是一次观察作文的教学。观察什么呢?笔者结合《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课后习题“我想泡点豆子,每天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以“观豆芽”为话题,巧妙地整合习作要求,衔接课内课外,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观豆芽》这一材料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观察的对象,那么本次习作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是具体形象地描写豆芽的样子,还是清楚有序地描写豆芽的变化?一次次的试教,伴随一次次的困惑与思考,我在彷徨中前行,在纠结中取舍。彷徨于目标的确定,纠结于过程的展开。
一教:都是生动惹的祸
第一次试教源于对教材中文本语言特点的思考,如《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等语言,叶老非常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先后比作“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
关注文本的语言,加之习作中要求“写出观察中的趣事”,就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观察中适当融入想象,追求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即要求学生合理地想象,生动地描述。
课堂上,我努力围绕生动形象展开教学,但试教后发现,无须过多的引导,无须费力地指导,学生们的表达也不乏生动、形象。请看以下习作片段。
看呐!绿豆发芽啦。它撑开了豆皮,冒出一个个小脑袋,似乎在观察这个全新的世界。豆子一个挨着一个,好像在讲悄悄话,也好像在谈论这个新奇的世界。豆子的身体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孩子。
诸如此类的“探出脑袋看看新奇的世界”“那一颗颗绿豆就像一粒粒药丸”“绿豆芽多像小蝌蚪”等等,学生似乎信手拈来。仔细想想,四年级的孩子虽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乃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学生的想象是相对成熟和丰富的。但是这样的表达,乍一看,似乎很有个性,细细读来,却显得杂乱无序。他们一会儿写豆芽,一会儿写豆豆,一会儿又写豆皮,似小鸡啄米,东一嘴,西一口,缺乏顺序,条理不清。
是生动形象为重,还是有序表达为本?作为小学生习作起始学段,教师必须认识到,有序是基础,把观察到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写清楚,写通顺,有序表达,这是年段的基本要求。
再教:追求有序显呆板
第二次试教淡化了观察后表达的生动与形象要求,把目标定位在:有序表达写清楚。要求学生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尝试有序地表达。如先写豆子,再写豆子破皮,接着写芽。但问题又接踵而来:学生的思维受到框架的约束,大多采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描写,稍显干巴呆板。另外,诸如“有的豆芽梳着辫子躺着睡大觉,有的豆子好像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 童话式的语言天马行空,脱离了实物观察的范畴,与观察作文的要求大相径庭。
在实际教学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教师希望学生文章有文采,学生也喜欢堆砌辞藻,但言不由衷的语言表达与实际观察结果和体会相距甚远,给人虚无浮夸的不良印象。所以,在写观察作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看就怎么写,即培养学生的素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作文训练中,“素描”能力的训练是其中的核心任务之一。美术课上不学会素描,人物形象就很难塑造。同样道理,作文中要把对象或物体描摹好,必须要过“素描”关。观察作文中的素描,就是客观地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有序地、清楚地描写下来。有了素描为基础,学生的想象才能锦上添花,学生的语言才不会天马行空,脱离轨道。
刷新:围绕发展定目标
几经斟酌,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只作“观察”。观察,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核心训练点是什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营造观察的氛围,真实地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基于观察对象豆芽生长的特点,适当舍弃表达的生动形象要求,聚焦“有序观察,清楚表达”“连续观察,写出变化”两个核心点。
本着这样的理念,根据本单元“以观察中的发现为主题”的习作要求,确定了《观豆芽》这一习作课的教学目标为:一是进一步了解观察的方法,能尝试着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鼻闻等方法,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学习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能比较着观察,有意识地关注事物的变化;二是学会从“数量、大小、颜色、形态”等方面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写出事物的变化;三是能修改自己的作文,愿与人交流,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简言之,落实两个点:一是有序观察,清楚表达;二是连续观察,写出变化。
实践:聚焦核心夯实力
有了目标的聚焦,有了内容的取舍,本课教学分两个板块推进。
一、聚焦豆芽,有序写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眼睛仔仔细细观察,从颜色、形态、数量等方面多角度地描写豆豆,在交流中评价,落实连接是否清楚有序。把适当的想象作为附属目标,重在追究想象的根据——把观察到的写清楚。如“为什么像药丸?”“为什么说像可爱娃娃?”把学生原本比较忽略的观察过程写清楚。通过范例的交流与感悟,引导学生聚焦观察,清楚地表达。
在交流讲评中,融入观察方法的指导,既避免先说再写的框架约束,又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描写,同时在交流碰撞中强化素描的作用,习得想象要有根有据,要建立在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请看以下作品。
【作品1】瞧!盘子里的绿豆数不胜数,一颗挨着一颗,不留一点儿缝隙。白白嫩嫩的小豆子,包在深绿色的豆皮里,看着非常新鲜。绿豆发芽了,一根根嫩芽竖立在盘子上,好像每一颗豆芽里都有新的生命在颤抖。
【作品2】刚发芽的豆芽有些已经脱下了绿衣服,露出了白白的身子,密密麻麻的豆芽看得我眼花缭乱。芽儿尖尖的,好像白白胖胖的小精灵探出了头,可爱极了。那些可爱的“小宝宝”在盘子里紧挨着,真调皮!没发芽的豆子看着发芽的豆子,都心里急着呢!
观察是基础。在作品修改中,学生能从“数量、颜色、形态”这几方面来观察,又很好地弥补了只有素描而缺少想象的缺陷,颜色、数量、形态丰富着素描,这豆芽就显得更有生机了。
二、连续观察,写变化
观察作文实际从三年级已经开始。四年级的观察作文与三年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连续观察,并写出其中的变化来。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自己孵的豆芽的照片,让学生在连续观察的基础上关注它的变化,把变化写出来。没变化的可以不写,有变化的重点写。目标聚焦连续观察中的比较观察,关注它前后的变化。请看以下作品。
【作品3】渐渐地,豆芽变样了,它化过妆后,显然就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紫姑娘,跟先前的它截然不同,我都认不出它来了。它不仅颜色变了,连样子也变了。它以前那条短短的天线,跑得无影无踪,变成了枝状,很狭长,还长出了两片叶子呢,绿得发油呢!
学生能从颜色、形态等方面前后对比着观察,关注豆芽的变化。
【作品4】过了几天,绿豆芽不仅长高了,也变粗了。原本洁白的样子一下子变得白中带紫,还吐出小巧玲珑、绿得冒油的小叶子。又过了几天,原本光滑的茎一下子变得粗糙了……
通过素描的手法,关注豆芽的变化,又强化了连续观察的意识。
立足年段,科学定位,聚焦目标,夯实实践。在观察作文课的三次磨课过程中,笔者经历了教学目标的多次嬗变,逐渐厘清了本次教学的本质任务,把握核心,聚焦目标。合理地撷取了教学内容和策略,引领学生精心观察。细细描述,真正把“素描”训练落实到位。强化了学生对观察作文有序清楚表达的认识,为写实作文奠定了基础。
确定了观察的对象,那么本次习作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是具体形象地描写豆芽的样子,还是清楚有序地描写豆芽的变化?一次次的试教,伴随一次次的困惑与思考,我在彷徨中前行,在纠结中取舍。彷徨于目标的确定,纠结于过程的展开。
一教:都是生动惹的祸
第一次试教源于对教材中文本语言特点的思考,如《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等语言,叶老非常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先后比作“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
关注文本的语言,加之习作中要求“写出观察中的趣事”,就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观察中适当融入想象,追求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即要求学生合理地想象,生动地描述。
课堂上,我努力围绕生动形象展开教学,但试教后发现,无须过多的引导,无须费力地指导,学生们的表达也不乏生动、形象。请看以下习作片段。
看呐!绿豆发芽啦。它撑开了豆皮,冒出一个个小脑袋,似乎在观察这个全新的世界。豆子一个挨着一个,好像在讲悄悄话,也好像在谈论这个新奇的世界。豆子的身体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孩子。
诸如此类的“探出脑袋看看新奇的世界”“那一颗颗绿豆就像一粒粒药丸”“绿豆芽多像小蝌蚪”等等,学生似乎信手拈来。仔细想想,四年级的孩子虽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乃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学生的想象是相对成熟和丰富的。但是这样的表达,乍一看,似乎很有个性,细细读来,却显得杂乱无序。他们一会儿写豆芽,一会儿写豆豆,一会儿又写豆皮,似小鸡啄米,东一嘴,西一口,缺乏顺序,条理不清。
是生动形象为重,还是有序表达为本?作为小学生习作起始学段,教师必须认识到,有序是基础,把观察到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写清楚,写通顺,有序表达,这是年段的基本要求。
再教:追求有序显呆板
第二次试教淡化了观察后表达的生动与形象要求,把目标定位在:有序表达写清楚。要求学生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尝试有序地表达。如先写豆子,再写豆子破皮,接着写芽。但问题又接踵而来:学生的思维受到框架的约束,大多采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描写,稍显干巴呆板。另外,诸如“有的豆芽梳着辫子躺着睡大觉,有的豆子好像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 童话式的语言天马行空,脱离了实物观察的范畴,与观察作文的要求大相径庭。
在实际教学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教师希望学生文章有文采,学生也喜欢堆砌辞藻,但言不由衷的语言表达与实际观察结果和体会相距甚远,给人虚无浮夸的不良印象。所以,在写观察作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看就怎么写,即培养学生的素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作文训练中,“素描”能力的训练是其中的核心任务之一。美术课上不学会素描,人物形象就很难塑造。同样道理,作文中要把对象或物体描摹好,必须要过“素描”关。观察作文中的素描,就是客观地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有序地、清楚地描写下来。有了素描为基础,学生的想象才能锦上添花,学生的语言才不会天马行空,脱离轨道。
刷新:围绕发展定目标
几经斟酌,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只作“观察”。观察,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核心训练点是什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营造观察的氛围,真实地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基于观察对象豆芽生长的特点,适当舍弃表达的生动形象要求,聚焦“有序观察,清楚表达”“连续观察,写出变化”两个核心点。
本着这样的理念,根据本单元“以观察中的发现为主题”的习作要求,确定了《观豆芽》这一习作课的教学目标为:一是进一步了解观察的方法,能尝试着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鼻闻等方法,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学习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能比较着观察,有意识地关注事物的变化;二是学会从“数量、大小、颜色、形态”等方面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写出事物的变化;三是能修改自己的作文,愿与人交流,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简言之,落实两个点:一是有序观察,清楚表达;二是连续观察,写出变化。
实践:聚焦核心夯实力
有了目标的聚焦,有了内容的取舍,本课教学分两个板块推进。
一、聚焦豆芽,有序写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眼睛仔仔细细观察,从颜色、形态、数量等方面多角度地描写豆豆,在交流中评价,落实连接是否清楚有序。把适当的想象作为附属目标,重在追究想象的根据——把观察到的写清楚。如“为什么像药丸?”“为什么说像可爱娃娃?”把学生原本比较忽略的观察过程写清楚。通过范例的交流与感悟,引导学生聚焦观察,清楚地表达。
在交流讲评中,融入观察方法的指导,既避免先说再写的框架约束,又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描写,同时在交流碰撞中强化素描的作用,习得想象要有根有据,要建立在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请看以下作品。
【作品1】瞧!盘子里的绿豆数不胜数,一颗挨着一颗,不留一点儿缝隙。白白嫩嫩的小豆子,包在深绿色的豆皮里,看着非常新鲜。绿豆发芽了,一根根嫩芽竖立在盘子上,好像每一颗豆芽里都有新的生命在颤抖。
【作品2】刚发芽的豆芽有些已经脱下了绿衣服,露出了白白的身子,密密麻麻的豆芽看得我眼花缭乱。芽儿尖尖的,好像白白胖胖的小精灵探出了头,可爱极了。那些可爱的“小宝宝”在盘子里紧挨着,真调皮!没发芽的豆子看着发芽的豆子,都心里急着呢!
观察是基础。在作品修改中,学生能从“数量、颜色、形态”这几方面来观察,又很好地弥补了只有素描而缺少想象的缺陷,颜色、数量、形态丰富着素描,这豆芽就显得更有生机了。
二、连续观察,写变化
观察作文实际从三年级已经开始。四年级的观察作文与三年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连续观察,并写出其中的变化来。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自己孵的豆芽的照片,让学生在连续观察的基础上关注它的变化,把变化写出来。没变化的可以不写,有变化的重点写。目标聚焦连续观察中的比较观察,关注它前后的变化。请看以下作品。
【作品3】渐渐地,豆芽变样了,它化过妆后,显然就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紫姑娘,跟先前的它截然不同,我都认不出它来了。它不仅颜色变了,连样子也变了。它以前那条短短的天线,跑得无影无踪,变成了枝状,很狭长,还长出了两片叶子呢,绿得发油呢!
学生能从颜色、形态等方面前后对比着观察,关注豆芽的变化。
【作品4】过了几天,绿豆芽不仅长高了,也变粗了。原本洁白的样子一下子变得白中带紫,还吐出小巧玲珑、绿得冒油的小叶子。又过了几天,原本光滑的茎一下子变得粗糙了……
通过素描的手法,关注豆芽的变化,又强化了连续观察的意识。
立足年段,科学定位,聚焦目标,夯实实践。在观察作文课的三次磨课过程中,笔者经历了教学目标的多次嬗变,逐渐厘清了本次教学的本质任务,把握核心,聚焦目标。合理地撷取了教学内容和策略,引领学生精心观察。细细描述,真正把“素描”训练落实到位。强化了学生对观察作文有序清楚表达的认识,为写实作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