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绩效考评在高校激励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教师自身的特点,绩效考评制度设计、考评标准、考评方法等必须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充分体现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原则,才能使绩效考评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上发挥
积极作用。
关健词:高校教师 绩效考评 公平性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15-01
绩效考评是高校实施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绩效考评的标准、方法、考评结果运用的公平性是激励机制效果好坏的关健。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考评标准、考评方法和考评结果的运用上,都必须具有公平性,才能最大地发挥绩效考评的在高校管理上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建立具有较高公平性的考评机制,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向进性,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1 公平性概念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研究了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性的基本概念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他既关心取得报酬的绝对数,也关心自己的工作所得报酬的相对数,他会与自己以前的报酬进行纵向比较,也会与本单位其他人所做工作获得报酬横向比较,甚至与别单位进行比较。用这种比较来衡量自己所得报酬的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比较的结果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评中考评的标准、考评的方法、考评结果的运用,都有公平性问题,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收益和积极性。
2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不公平的表现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中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有四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不明,没有明确考评标准,凭感觉、凭认象、甚至凭领导的个人爱好模糊考评;没有量化标准、按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优秀等级按人数比例分名额,不犯错误的全部称职,简单省事;标准制定、考评过程教师一般很少参与,考评只体现领导、管理部门的意见;考评结果与奖励制度、职工收入脱节,评优秀的奖励几百元,其它人员平均分配。
3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公平性原则
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客观公平;考评方法客观公平;考评结果运用客观公平。
(1)考评标准公平:考评标准是否公平合理、公开公正是教师绩效考评是否公平的基础,第一,要根据各部门、各学科教师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考核内容、标准。第二,考评标准应该量化,注意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量和质的关系。把握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第三,制定考评标准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参与,使考评标准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的意愿。第四,考评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则挫伤积极性,太低则没有激励作用。(2)考评方法公平:绩效考评的方法是否公平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关健,要做到考评方法公平,一是要建立领导、专家、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构,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考评工作,防止出现单独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具体负责教师的绩效考评工作。二是要实行定量与定性考评相结合,既要看统计数字,又要看质量和效果,如教学工作既要计算课时、检查教案,又要检查实际教学效果。科研工作既要看发表论文的层次、数量,又要看论文的质量。三是要实行过程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结合,既要看教师平时工作态度、责任心、工作努力程度,又要看教师最终的工作效果、工作成果。(3)考评结果运用公平;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结果运用是绩效考评公平的根本,首先考评结果要公开、公示,一方面听取广大教师对考评结果的意见,及时纠正考评中的差错;另一方面让教师工作清楚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二要把考评结果与工资、绩效奖励、奖金直接挂钩,体现按劳取酬、论功行赏、奖罚分明。三要把绩效考评结果累積运用,绩效考评结果要有一定的时效性,要与职称评定、升职升级挂钩。
公平性原则在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公平性原则在激励机制中起着保证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才能使激励机制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激励时应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使绝大多数教师认同激励机制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同时,要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正确引导,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排除绝对公平的心理,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避免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氛围,形成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材、服务社会的大目标而产生的主观上的公平感。
参考文献
[1]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司林波,赵晓冬.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8):152-154.
[3]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积极作用。
关健词:高校教师 绩效考评 公平性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15-01
绩效考评是高校实施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绩效考评的标准、方法、考评结果运用的公平性是激励机制效果好坏的关健。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考评标准、考评方法和考评结果的运用上,都必须具有公平性,才能最大地发挥绩效考评的在高校管理上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建立具有较高公平性的考评机制,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向进性,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1 公平性概念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研究了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性的基本概念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他既关心取得报酬的绝对数,也关心自己的工作所得报酬的相对数,他会与自己以前的报酬进行纵向比较,也会与本单位其他人所做工作获得报酬横向比较,甚至与别单位进行比较。用这种比较来衡量自己所得报酬的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比较的结果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评中考评的标准、考评的方法、考评结果的运用,都有公平性问题,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收益和积极性。
2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不公平的表现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中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有四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不明,没有明确考评标准,凭感觉、凭认象、甚至凭领导的个人爱好模糊考评;没有量化标准、按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优秀等级按人数比例分名额,不犯错误的全部称职,简单省事;标准制定、考评过程教师一般很少参与,考评只体现领导、管理部门的意见;考评结果与奖励制度、职工收入脱节,评优秀的奖励几百元,其它人员平均分配。
3 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公平性原则
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客观公平;考评方法客观公平;考评结果运用客观公平。
(1)考评标准公平:考评标准是否公平合理、公开公正是教师绩效考评是否公平的基础,第一,要根据各部门、各学科教师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考核内容、标准。第二,考评标准应该量化,注意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量和质的关系。把握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第三,制定考评标准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参与,使考评标准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的意愿。第四,考评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则挫伤积极性,太低则没有激励作用。(2)考评方法公平:绩效考评的方法是否公平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关健,要做到考评方法公平,一是要建立领导、专家、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构,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考评工作,防止出现单独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具体负责教师的绩效考评工作。二是要实行定量与定性考评相结合,既要看统计数字,又要看质量和效果,如教学工作既要计算课时、检查教案,又要检查实际教学效果。科研工作既要看发表论文的层次、数量,又要看论文的质量。三是要实行过程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结合,既要看教师平时工作态度、责任心、工作努力程度,又要看教师最终的工作效果、工作成果。(3)考评结果运用公平;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结果运用是绩效考评公平的根本,首先考评结果要公开、公示,一方面听取广大教师对考评结果的意见,及时纠正考评中的差错;另一方面让教师工作清楚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二要把考评结果与工资、绩效奖励、奖金直接挂钩,体现按劳取酬、论功行赏、奖罚分明。三要把绩效考评结果累積运用,绩效考评结果要有一定的时效性,要与职称评定、升职升级挂钩。
公平性原则在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公平性原则在激励机制中起着保证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才能使激励机制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激励时应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使绝大多数教师认同激励机制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同时,要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正确引导,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排除绝对公平的心理,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避免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氛围,形成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材、服务社会的大目标而产生的主观上的公平感。
参考文献
[1]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司林波,赵晓冬.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8):152-154.
[3]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