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 课堂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和教学需要创设出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目前,情境教学已然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亮点和价值在于能够巧妙有趣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在课堂中,从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起数学来事半功倍。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发现知识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带有小悬疑色彩的趣味故事,不仅让小学生心生向往,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所以,在情境创设时,我们不妨从故事情境的角度入手,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为后面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统计”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热情,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快过生日了,他妈妈想要送给他新衣服,他爸爸想要送给他新玩具,他爷爷想要送给他零食,他奶奶想要带他去游乐园玩。但是四位家长思考很久都未能统一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眼看小明的生日就要到了,四位家长都非常的着急。这时,父亲突然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使用统计的方式很快便知道了小明最想要什么礼物。当故事说到这里时,学生们纷纷感到好奇,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使用统计的方式便能很快知道小明最想要什么礼物呢?”这样,通过一则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产生“想要学、想去学”的心理,这时课堂便瞬间摆脱了枯燥和僵硬,变得灵活生动起来,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更多的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理解感受知识
  真实的生活情境胜过一百道精炼习题,因为它更能还原知识的真实性和实践性,继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假如我们能够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那么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同时还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情感。
  就拿“统计”来讲,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统计学知识,比如超市购物、球赛计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呢?考虑到学生喜欢吃水果,所以在学习这节知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相信大家陪父母去超市的时候都会买很多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鸭梨、菠萝、桃子、西瓜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这几样水果中,哪一种最受咱们班同学的喜爱呢?”当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我发现他们回答的内容都是以自身的喜好为基准,于是继续引导:“大家刚才的回答很棒,不过大家若想得出更准确的答案,则需要了解每一位同学喜欢哪种水果。”这时,学生们心领神会,互相展开交流,不一会便得出了结果。之后,为了延伸思考,我适当地融入了统计图知识,并提出问题:“虽然大家得出了统计的答案,不过大家能不能利用统计图的方式让你们的调查结果变得更加清晰、一目了然呢?”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目的在于激活知识的生活性,这要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更有效果。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带着快乐学习知识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动,对于游戏的喜爱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带着快乐学习知识,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尤其是一些具有竞争意义的游戏,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另一方面还能唤醒他们的好胜心,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不过,考虑到“统计”学知识的特殊性,所以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在这节课的后半段,我创设了“帮助动物找朋友”的游戏情境:首先我将四副名为“动物游乐园”的挂图出示在课堂中,然后说:“大家快看,这里都有哪些动物呢?哪些动物是空中的,哪些动物是水里的,哪些动物是陆地上的?”对此,学生很快做出回答。我继续发问:“那么大家能不能利用连一连的方式帮这些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同类呢?”接着,我随机选出四个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连线,看看谁连得更快更准。当这四个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我便立即告诉他们这种将动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形式便是统计。在进行这场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活动自己的思维,让智慧在课堂中升华,他们不断给台上的四名同学提建议,而那四位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下,快乐地完成任务,并让知识在课堂中彻底活了起来。由此可见,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更能带动学生思考,继而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总之,由于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和恐惧。假如不能快速化解学生的这些情绪,那么不仅无法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时间久了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通过情境教学,它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逼真,还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习题变得充满生活气息和趣味。这样一来,数学教学便摆脱了以往的枯燥乏味,变得灵动诱人。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带着情感、理解、快乐去发现、感受、学习数学。
  (责编罗艳)
其他文献
[摘 要]感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感悟,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悟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  [关键词]感悟 经历 数学学习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47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领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
心智技能的形成是学生顺利学习、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心智技能对数学学习活动起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并决定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说题”是训练心智技能的好策略,因为“说题”程序将心智技能养成中的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贯穿于始终。  一、“说题”是产生心智技能的触发条件  “说题”就是把解决问题的程序讲出来,用语言把思维程序逐渐固定下来,使思维更富有条理、更加有
[摘 要]通过对一道题的分析,提出质疑,明晰教师应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思考,使练习适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材 正方体 思维 空间观念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24  2013年第10期《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刊登了童义清老师所写的《教材能否再多编一题》一文,童老师在文章中说
[摘 要]分析当前数学课中存在的“去数学化”和“高耗低效”现象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磨课心路历程为例,从“选种”,“了解播种要求”,“播种安排”,“种地”等几方面探求教学方案,从而开启新的研究视野,探索数学教学“新方向”。  [关键词]加法运算律 磨课 心路历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
[摘 要]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领悟课标精神、教材精髓、学生学情,继而最大限度发挥新教材科学性的优势。对新教材进行充分地发掘、大胆地突破,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研读教材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让追寻生本课堂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常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将就”。  [关键词]研读 分类 整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浓厚,探究过程中既不积极主动,也缺乏合作意识,且探究结论并非由学生自主构建得出,而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由此导致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的。那么,如何让探究学习更为有效呢?下面,我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 课前谈话
“学为中心”的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问题探究的课堂,是高效达标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徜徉探究空间,谋求自由发现;巧借问题情境,自主破解问题;践行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愉悦。  一、徜徉探究空间,谋求自由发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创设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创设游戏
[摘 要]翻转课堂对现实教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形式特征与本质内涵,唯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获得切身的体会。以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为例,从课前先学、课中共学、课后思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 角的认识 课前 课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07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给定的一個方向辨认出其他几个方向。在教学“认识方向”时,应先引导学生认识现实情境中的方向,然后再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最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方向的认识。  [关键词]认识方向;现实情境;平面图;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43-01  在新课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