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古诗;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A)—0054—01
“求真”是物理学的第一思维目标,而诗歌却将“求美”视作自己的灵魂。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以其特有的魅力闪烁着永恒的灿烂光芒。丰富的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而且这些诗歌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应用,这“求真”和“求美”便可达到统一,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利用诗歌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诗歌导入课题,常常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用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来导入课题,老师先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对寒山寺钟声的产生进行分析,进而引入物体振动发声和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由于学生很少想到古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心理上首先受到了较强的刺激,也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求知欲,就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新课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学生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顺势点题:要求学生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深刻领会这些诗句,不但要掌握声音产生的知识,还要进一步明确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由于课题引入新颖奇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始终处在热烈的气氛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讲物体的运动时,用“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产生一种丰富的想象。在引入静止的相对性时,用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这个概念,说明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再如,在讲光的反射时,以“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和“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光的反射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对后面所学的知识也产生兴趣。
二、利用诗歌理解物理概念,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部分概念不好理解,学生望而生畏,有时利用诗歌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在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可用清代吴友如的《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并作受力分析,效果较好。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可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再如,在讲述“光的传播”时,可引用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让学生理解此诗中刻画的美丽景观是由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三种物理现象形成的。
三、利用诗歌开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诗歌引入物理教学中之后,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了诗歌中包含有物理知识,物理知识也可借助诗歌进行表述,文理具有相通性,增加了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物理知识及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由于经常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鉴赏诗歌及其写作风格、特点,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同一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其横向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很多思想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流传的。从远古时代的民歌,如描述古代人们制作弓箭利用弹性势能狩猎的民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是描写物态变化现象的,它说明了露和霜实质上是同一物质(水蒸汽),经过不同物态变化过程而形成,这表明,中国诗歌的历史有多长,物理诗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学生了解这些情况后,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科学史加深了认识,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编辑:练堂波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A)—0054—01
“求真”是物理学的第一思维目标,而诗歌却将“求美”视作自己的灵魂。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以其特有的魅力闪烁着永恒的灿烂光芒。丰富的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而且这些诗歌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应用,这“求真”和“求美”便可达到统一,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利用诗歌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诗歌导入课题,常常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用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来导入课题,老师先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对寒山寺钟声的产生进行分析,进而引入物体振动发声和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由于学生很少想到古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心理上首先受到了较强的刺激,也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求知欲,就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新课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学生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顺势点题:要求学生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深刻领会这些诗句,不但要掌握声音产生的知识,还要进一步明确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由于课题引入新颖奇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始终处在热烈的气氛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讲物体的运动时,用“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产生一种丰富的想象。在引入静止的相对性时,用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这个概念,说明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再如,在讲光的反射时,以“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和“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光的反射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对后面所学的知识也产生兴趣。
二、利用诗歌理解物理概念,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部分概念不好理解,学生望而生畏,有时利用诗歌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在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可用清代吴友如的《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并作受力分析,效果较好。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可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再如,在讲述“光的传播”时,可引用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让学生理解此诗中刻画的美丽景观是由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三种物理现象形成的。
三、利用诗歌开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诗歌引入物理教学中之后,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了诗歌中包含有物理知识,物理知识也可借助诗歌进行表述,文理具有相通性,增加了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物理知识及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由于经常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鉴赏诗歌及其写作风格、特点,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同一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其横向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很多思想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流传的。从远古时代的民歌,如描述古代人们制作弓箭利用弹性势能狩猎的民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是描写物态变化现象的,它说明了露和霜实质上是同一物质(水蒸汽),经过不同物态变化过程而形成,这表明,中国诗歌的历史有多长,物理诗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学生了解这些情况后,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科学史加深了认识,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编辑:练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