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心灵的悸动,是一种感悟。语文教学的魅力何在?它蕴涵在悠远的阅读中,流淌在美妙的文字里,氤氲在学生们渴求的眼神中,闪烁在师生心灵撞击的一瞬间。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而文学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好老师。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唤醒学生心灵的感动,这正是语文的特性所在。让课堂成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心灵交融的情感场,这样的课不仅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而且是一节有魅力的语文课。
  调动情感体验,发展意象思维,意会悲欢离合,状写人生百态。文学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又是认识感情生活的老师。学习文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实际就是了解和感受生活,写作就是反映和创造生活。
  一、通过诗歌阅读,感悟生活
  诗歌是育人心智的。有人曾把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作比较,认为其他文体好比把粮食加工成了食物,而诗歌则是把粮食酿成了美酒。因而,品读诗歌就需要像品美酒一样,用心去品味。在朗诵赏析诗歌的过程中,你会对生活有着更深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哲理诗,就像那陈年佳酿,只有善于品味的人,才能品出生活的独特味道,获得思想的启迪。
  诗歌蕴蓄着情志。诗人写哲理诗,往往匠心独运,饱蘸感情,用形象说理,寓哲理于文字的流淌之中。诗是语言艺术中高雅的精品,诗的高雅体现在其深邃的内涵之中。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从表面看,诗人是在写景,内容着重是写“方塘”与“水”,似乎写得有点文不对题。其实不然,诗人是用景物来作比喻,寓哲理于景物的形象之中。“方塘”本意是池塘,但在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人的心,因为“心之官则思”,就是说人是靠心来思想的。池塘里流动着的活水,清澈见底,如同明镜一般映照着天光云影。与先前一句对照,第二句比喻人的思想明白了,情理通达了,就会与客观事物相一致。问方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见底呢?回答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这是一首颇有价值的人生哲理诗。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同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开朗,进而提高认识时很有类似之处。语文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学生很快会明白:人的学习要有所长进,要弄清各种问题,达到如同明镜洞照万物的境地,就要有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样知识不但不会枯竭,而且会越来越丰富。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发人深思,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二、精读经典作品,感悟生活
  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强烈地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因此,在教学时,笔者着重以课文中具有“真情”之美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启发。如《背影》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起着重理解和品味那些充满真情的语句,如文中四次提到“我”流泪。这些眼泪中包含了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等。这些语句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学生读来,眼中也会闪现出晶莹的泪花。后来,有很多学生在周记中都写出了真情流露的好文章。笔者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身边的细微小事,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如此学生便由“怕写”逐渐变为“敢写”、“想写”。
  在学生敢于说真话以后,笔者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仅仅停留在“写真情”的层面会导致文章写作肤浅化。笔者提示学生,其实文章的尝试来源于睿智的眼睛观察的广度和心灵感悟的尝试。笔者曾经通过《海燕》一诗的教学,启发学生领悟象征手法所体现的美感。在这里作者将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注重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本色,走进生活
  在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作文教学难。通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感到“没有写头”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对常见的人和事情视而不见,头脑中不留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第二,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动和感受;第三,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顿悟和发现。有鉴于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积累,是表层的现象,是潜意识的存在。在生活中学生已有了丰富的表层,如何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有意识的行为呢?这就要我们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境界,感悟生活,悟出生活的真谛,悟出语文来自生活的真正内涵,把语文真正融于生活中,让语文提升境界。老师可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写日记。日记是学生每天对生活的感悟,是生活的折射,学生对此乐此不彼。
  我的家庭就像是那千变万化、婀娜多姿的大海,时常会波光粼粼,金光闪耀,又时常会迎来暴风雨。
  雨过车轮一圈圈,背上琴弦一声声,青春年华一滴滴。我听见了生命深处一个静静的声音,开裂在小提琴与我的心里,被青春雕成一串晶莹剔透的箴言!
  因为个性,有了对春夏秋冬的不同的爱;因为个性,才有对热闹、冷静的不同追求;因为个性,才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大千世界;因此我们能自豪地说:我们拥有个性。
  …… ……
  在日记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个性的飞扬,在日记中笔者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心灵,在日记中笔者知道了我的欠缺点。通过日记,笔者和学生走得更近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抒写,在不经意之间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在这心灵的呼唤声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搏动。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通过书信的方式和他人交流。笔者还鼓励学生发表对社会的评论,向报社投稿。
  语文教材,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沉淀着岁月流动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蕴涵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这些作品远离了政治的直接说教与理性分析的说理怪圈,直接将人生大爱流泻于或激情或质朴,或浪漫或沉郁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之美涤荡着学生的灵魂,并为他们的精神领域注入了有益于成长的丰美之汁。情感只能被唤醒,无法被灌输;心灵只能靠浸润,无法被强迫。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放、文化多样的社会里仍能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让语文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让语文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
其他文献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快乐学习”。这不是一句口号,我们需要将快乐学习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轻松的阅读环境。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身心放松,使学习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就知识的传授者而言,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你快乐时学生高兴,你郁闷时学生忐忑,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请深呼吸,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
【摘 要】对话意识、期待意识、联想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减退的重要因素。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三种意识,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有助于阅读教学走向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意识 期待意识 联想意识  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刚开始阅读课本时,大多抱有很大的兴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逐渐消失。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每学
写作一直占据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可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学生写作时常常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尴尬情形。那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灵秀的山水令人赏心悦目,也可怡情悦性,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人内心荡漾出才气和诗意。水气氤氲的楚地孕育出了草木丰盛的《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
所谓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是对水务事业相关职能及运行流程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防洪与排涝、城市供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及污水处理、农田水利及水电、地下水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活动,但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只是一种点缀而已,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把它作为一种补充,并且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非常影响教学质量。但实践证明并
叙述了由8个铝制翼片组成的组合芯模的加工过程。针对产品尺寸较大,加工过程中易变形的特点,采取严格控制配合面间隙,选择组合装配加工的方法。通过介绍产品的最终加工质量及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传输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利用网络听歌曲、看视频、阅新闻、查资料、传信息、玩游戏,可以说,网络生活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翻开书本、提起笔时,心头沉重,神情“哀怨”,但打开电脑、手触键盘时,却两眼放光,神采飞扬。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分类的不同,对纳米复合陶瓷材料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制备工艺,讨论了纳米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材料的强韧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