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
读完汪曾祺的作品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汪氏作品的语言魅力。作为作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鲁迅的犀利,梁实秋的风趣,朱自清的优美,等等,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很难用两个字来概括。他驾驭语言的功力太高超了,语言风度卓然不凡。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
读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尝一杯淡淡的菊花茶,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
他崇尚自然,不事雕琢,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作品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散淡、文白如话、运笔如舌、散散淡淡、从从容容,读起来总让人感到有一股流曳飘忽的情调或韵味灌注其间,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且看《故里三陈》中的选段: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下来。这姨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油脂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逦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面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读着这些文字,谁对团长的蛮横不感到愤怒?但是,作者似乎并没有愤怒,叙述得非常轻巧、自然,而且似乎还带点幽默——“团长觉得怪委屈。”——救人的人被人杀了,不觉得委屈,杀人的人倒觉得委屈了。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
假如,这位团长他不是团长,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他会觉得委屈吗?不会。那为什么作为平民百姓就不会觉得委屈,而作为团长就觉得委屈呢?因为平民百姓就是平民百姓团长就是团长。平民百姓顶多是一群头上长角的山羊,而团长呢,谁个不是吃羊的豺狼?
再假如,这位团长他不是团长。他是一位军长,那么,又会怎样呢?他就会觉得更委屈。打死一个陈小手,岂能解恨?陈小手的父母、兄弟、妻儿、子女以及父母的父母、兄弟的兄弟,统统的枪毙!这才叫做痛快!
还假如……
不能再假如了,总之,在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度,或者是有法不依的年代,这种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视人命如草芥的现象难道还少吗?作威作福者,专横跋扈者,当引以为戒!——作者的深意当在此也。如此之深意竟隐含在如此之平淡的叙述中,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夫,亦可见汪氏作品语言的神奇!
如此之神奇的语言艺术在汪氏作品中俯拾皆是。如果说《故里三陈》是批判性的话,那么,像《受戒》、《鸡鸭名家》、《大淖记事》等就是赞美。让我们来看《大淖记事》中的一段:
没出门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野。有一个老光棍黄海龙,年轻时也是挑夫,后来腿脚有了点毛病,就在码头上看看稻船,收收筹子。这老头儿老没正经,一把胡子了,还喜欢在媳妇们的胸前屁股上摸一把,拧一下。按辈份,他应当被这些媳妇们称呼一声叔公,可是谁都管他叫“老骚胡子”。有一天他又动手动脚的,几个媳妇一咬耳朵,一二三,一齐上手,眨眼之间,叔公的裤子就挂在大树顶上了。有~回,叔公听见卖饺面的挑着担子,敲着竹梆走来,他又来劲了:“你们敢不敢到淖里洗个澡?——敢,我一个人输你们两碗饺面!”——“真的?”——“真的!”——“好!”几个媳妇脱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了一会。爬上岸就大声喊叫:“下面!”
如此聊天式的家常般的语言,却把一幅纯朴、真切的民俗风情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几个“要多野有多野”的媳妇和一个老光棍叔公的故事。在这里,媳妇们的“野”,野的有趣、有味、有风度,老光棍的“骚”骚的有情、有义、有分寸。媳妇们的野,体现的是一种浓郁真挚的乡情、亲情和友情,他们对老叔公的“动手动脚”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同情和理解,否则,他们就绝不会给老叔公“摸一把,拧一下”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仅仅为了“两碗饺面”脱了衣服给老光棍叔公一饱眼福的可能。而老光棍叔公呢?即使再“老没正经”,也不至于失去“叔公”的身份和体面,至多不过是“摸一把,拧一下”而已。如此如此,野是野了点,骚是骚了些,但绝不下流庸俗!作者赞美的是一种质朴无邪的人性美!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这种平淡、贴切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所倾倒。
其实,这种非凡的语言艺术早在“样板戏”中就崭露头角,虽然不免雕琢的痕迹,但依然芳香四溢,赏心悦目。请看《沙家浜·斗智》中的一段唱词:
刁德一(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智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缪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样。
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祥!
这样的唱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我想,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的魅力。你看,在这里阿庆嫂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同样具有刘胡兰式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英勇气概!虽然没有像其他地下共产党那样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但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里,刁德一也没有什么撕心裂肺般的嚎叫,但我们同样感觉到了敌人的穷凶极恶、老奸巨滑。作者就是用这种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人见人爱的沉着机灵、精明强干的阿庆嫂的光辉形象,描绘了狡猾阴险、诡计多端的刁德一的丑恶面目。读着这段唱词,我们虽然见不到严刑拷打的血腥场面,但谁又能不为阿庆嫂的险恶处境捏一把汗?——这就是作者的语言艺术。
这种非凡的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小说、剧本、散文中,在作者的诗歌中同样散发着馨香。像组诗《早春》《旅途》等等,一首首都是精致的小品,令人陶醉。我们不妨把《旅途》中的《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拿来品尝品尝。
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他要离开草原。他觉得草原太单调,他越走越远。他越走越远,穿一件白色的衬衫。
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他要离开草原。他觉得草原太寂寞,他越走越远。他越走越远,穿一件蓝色的衬衫。
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他要离开草原。他蓦然回头一望,草原一望无边。他站着一动不动,穿一件大红的衬衫。
这诗好美!美在哪里?你还是自己领会吧。
单位:河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读完汪曾祺的作品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汪氏作品的语言魅力。作为作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鲁迅的犀利,梁实秋的风趣,朱自清的优美,等等,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很难用两个字来概括。他驾驭语言的功力太高超了,语言风度卓然不凡。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
读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尝一杯淡淡的菊花茶,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
他崇尚自然,不事雕琢,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作品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散淡、文白如话、运笔如舌、散散淡淡、从从容容,读起来总让人感到有一股流曳飘忽的情调或韵味灌注其间,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且看《故里三陈》中的选段: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下来。这姨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油脂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逦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面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读着这些文字,谁对团长的蛮横不感到愤怒?但是,作者似乎并没有愤怒,叙述得非常轻巧、自然,而且似乎还带点幽默——“团长觉得怪委屈。”——救人的人被人杀了,不觉得委屈,杀人的人倒觉得委屈了。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
假如,这位团长他不是团长,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他会觉得委屈吗?不会。那为什么作为平民百姓就不会觉得委屈,而作为团长就觉得委屈呢?因为平民百姓就是平民百姓团长就是团长。平民百姓顶多是一群头上长角的山羊,而团长呢,谁个不是吃羊的豺狼?
再假如,这位团长他不是团长。他是一位军长,那么,又会怎样呢?他就会觉得更委屈。打死一个陈小手,岂能解恨?陈小手的父母、兄弟、妻儿、子女以及父母的父母、兄弟的兄弟,统统的枪毙!这才叫做痛快!
还假如……
不能再假如了,总之,在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度,或者是有法不依的年代,这种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视人命如草芥的现象难道还少吗?作威作福者,专横跋扈者,当引以为戒!——作者的深意当在此也。如此之深意竟隐含在如此之平淡的叙述中,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夫,亦可见汪氏作品语言的神奇!
如此之神奇的语言艺术在汪氏作品中俯拾皆是。如果说《故里三陈》是批判性的话,那么,像《受戒》、《鸡鸭名家》、《大淖记事》等就是赞美。让我们来看《大淖记事》中的一段:
没出门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野。有一个老光棍黄海龙,年轻时也是挑夫,后来腿脚有了点毛病,就在码头上看看稻船,收收筹子。这老头儿老没正经,一把胡子了,还喜欢在媳妇们的胸前屁股上摸一把,拧一下。按辈份,他应当被这些媳妇们称呼一声叔公,可是谁都管他叫“老骚胡子”。有一天他又动手动脚的,几个媳妇一咬耳朵,一二三,一齐上手,眨眼之间,叔公的裤子就挂在大树顶上了。有~回,叔公听见卖饺面的挑着担子,敲着竹梆走来,他又来劲了:“你们敢不敢到淖里洗个澡?——敢,我一个人输你们两碗饺面!”——“真的?”——“真的!”——“好!”几个媳妇脱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了一会。爬上岸就大声喊叫:“下面!”
如此聊天式的家常般的语言,却把一幅纯朴、真切的民俗风情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几个“要多野有多野”的媳妇和一个老光棍叔公的故事。在这里,媳妇们的“野”,野的有趣、有味、有风度,老光棍的“骚”骚的有情、有义、有分寸。媳妇们的野,体现的是一种浓郁真挚的乡情、亲情和友情,他们对老叔公的“动手动脚”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同情和理解,否则,他们就绝不会给老叔公“摸一把,拧一下”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仅仅为了“两碗饺面”脱了衣服给老光棍叔公一饱眼福的可能。而老光棍叔公呢?即使再“老没正经”,也不至于失去“叔公”的身份和体面,至多不过是“摸一把,拧一下”而已。如此如此,野是野了点,骚是骚了些,但绝不下流庸俗!作者赞美的是一种质朴无邪的人性美!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这种平淡、贴切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所倾倒。
其实,这种非凡的语言艺术早在“样板戏”中就崭露头角,虽然不免雕琢的痕迹,但依然芳香四溢,赏心悦目。请看《沙家浜·斗智》中的一段唱词:
刁德一(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智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缪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样。
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祥!
这样的唱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我想,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的魅力。你看,在这里阿庆嫂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同样具有刘胡兰式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英勇气概!虽然没有像其他地下共产党那样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但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里,刁德一也没有什么撕心裂肺般的嚎叫,但我们同样感觉到了敌人的穷凶极恶、老奸巨滑。作者就是用这种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人见人爱的沉着机灵、精明强干的阿庆嫂的光辉形象,描绘了狡猾阴险、诡计多端的刁德一的丑恶面目。读着这段唱词,我们虽然见不到严刑拷打的血腥场面,但谁又能不为阿庆嫂的险恶处境捏一把汗?——这就是作者的语言艺术。
这种非凡的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小说、剧本、散文中,在作者的诗歌中同样散发着馨香。像组诗《早春》《旅途》等等,一首首都是精致的小品,令人陶醉。我们不妨把《旅途》中的《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拿来品尝品尝。
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他要离开草原。他觉得草原太单调,他越走越远。他越走越远,穿一件白色的衬衫。
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他要离开草原。他觉得草原太寂寞,他越走越远。他越走越远,穿一件蓝色的衬衫。
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他要离开草原。他蓦然回头一望,草原一望无边。他站着一动不动,穿一件大红的衬衫。
这诗好美!美在哪里?你还是自己领会吧。
单位:河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