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体验式养蚕活动”持续着整个单元的教学。本单元教学有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态度目标,即珍爱生命。在实际教学的诸多环节中,珍爱生命只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的字面要求上,没有深化为师生们具体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学盲点。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对蚕卵的统一孵化、培养学生与蚕的情感、持续坚持饲养过程、观察活动中的换位思考和养蚕活动的最后交接五个方面进行了再构建。力图做到正视盲点,寻求对策突破点,让学生在亲历养蚕活动中,实现对“珍爱生命”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盲点;养蚕活动;珍爱生命
盲点,一般用来比喻认识不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在教学中,受研读教材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盲点是常有的事。
对此,笔者以“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的“体验式养蚕活动”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五个盲点,笔者借用教科版教科书、教师用书、学具、学生活动手册及相关教学杂志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执教经验,分析教师教与学生学产生盲点的原因,并尝试从对蚕卵的统一孵化、培养学生与蚕的情感、持续坚持饲养整个过程及观察活动中的换位思考和养蚕活动的最后交接五个方面,做到正视盲点,寻求对策突破点,不仅让学生的养蚕活动落到实处,同时实现对“珍爱生命”的自主建构。
一、深度解读,正视养蚕活动中存在阻碍落实“珍爱生命”目标的盲点环节
倡导“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它注重体验活动,关注课堂中的隐性目标、柔性目标、长远目标。体验式养蚕活动,它的隐性、柔性、长远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养蚕活动,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它期待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善于关注生命体,了解生命体,珍爱生命体,研究生命体的兴趣,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根据多轮的执教,反观各个养蚕教学环节,细思“珍爱生命”目标的落实,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有“珍爱生命”这个意识,但关注度不高,只停留在口头或表面形式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下面诸多养蚕环节中呈现出的现象,没有及时关注,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成为教学盲点:
盲点1.学具袋里的蚕卵孵化出来的生命饲养成功的几乎为零;
盲点2.一些孩子惧怕蚕,排斥蚕,不愿意饲养;
盲点3.有些孩子在养蚕过程中会伤害他人的蚕宝宝;
盲点4.学生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养蚕活动不是中途中断,就是成为家长的负担;
盲点5.飞蛾产卵后没有妥善处理,最终造成再次孵化出的生命全体终结。
总之,本单元的养蚕活动仅仅成了教师与学生了解動物生命周期的需要,蚕成了教学的“牺牲品,“珍爱生命”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二、正视盲点,寻求对策积极突破
为了达成本单元教学的“深层”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在多年引领孩子们亲历养蚕活动的过程中,时刻将“珍爱生命”这个隐性且长远的目标贯穿活动的始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正视学生对“蚕卵”的忽略——统一孵化是关键
在学期初,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个科学学具袋,袋里配备一小袋蚕卵。刚开始他们会很好奇,得知是蚕卵后也会很珍惜或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可久而久之,他们的蚕卵有的丢了,有的什么时候孵化出蚁蚕不知道,有的在桑叶未发芽前过早孵化出来……一系列问题,蚕的生命就此终结。针对这一情况,最后我们统一决定,一开学孩子们的蚕卵统一由老师收集保管,等到气温适宜,桑叶长出时再先后孵化出蚁蚕,由有条件的学生带桑叶、成立饲养小组,一起在老师的引领下统一饲养在实验室,再适时安排学生分小组阶段性观察。这样一来,学具袋里的蚕卵生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证,也让学生知道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同时率先培养出一小批养蚕积极分子,为后续更好地全面铺开养蚕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2.正视学生与蚕的距离感——培养情感是起点
蚁蚕,又黑又小,由于观察的内容有限,孩子们往往没有太多的耐心,再到蚁蚕慢慢长大,有的甚至感觉“不喜欢、恶心、肉麻、害怕”,不愿意靠近它们。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往往会预先将自己跟蚕宝宝之间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以图片、视频或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时会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每一条小蚕仿佛是老师的孩子,它们很依恋老师,很亲近老师,老师也很喜欢它们,甚至在课堂上亲身示范小蚕在老师的手上、臂上爬行,给老师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这时候好多孩子也想尝试着接触,观察,示范。老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机会并适时进行鼓励、表扬。就这样渐渐地消除了孩子的戒备心理,拉近了蚕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孩子们由惧怕到喜欢,慢慢爱上蚕宝宝,想着自己也想拥有它。这样,教学需要的养蚕活动,变为孩子们真正的内在需求,一场别开生面的养蚕活动马上可以全面铺开。
3.正视活动中的干扰因素——亲身经历不可缺
养蚕活动,看似有趣,孩子们也乐于参与。可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一帆风顺、一养到底的不多,细细分析原因,干扰因素不少:
(1)现在的孩子课余负担较重,养蚕活动有时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2)城区里的学生难以采摘到新鲜桑叶;
(3)养蚕持续时间近两个月,学生的持久性不够,最后活动成了家长的负担;
(4)由于课堂观察需求,学生将自己的蚕带到教室,有时会转移课堂注意力,影响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得不到其他科任老师的支持。
针对这些养蚕的干扰因素,笔者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在开展活动之前,先通过发告家长书,或召开家长会,明确养蚕的教学目的,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其次,分批养蚕,第一批老师带领部分孩子养,供于学生在校观察;在孩子们观察了蚕卵、蚁蚕、了解了养蚕注意事项、增进了对蚕宝宝的感情、有了迫切的养蚕欲望,变原先老师对孩子们的养蚕要求为孩子们内在的需求:我要养蚕、我想养蚕,这样孩子们的养蚕活动就开始了,于是老师便可以将第二批孵化出的蚁蚕分发给每一位自己想养蚕的孩子(对于实在十分抗拒的家庭或学生不作硬性规定)。为了确保学生的养蚕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减轻家长收集桑叶的负担,与专门的桑农联系,解决了桑叶的困惑。有了养蚕活动后,蚕的生长变化这个观察活动才可以在课堂上真正地展开教学,孩子们对蚕的生长变化才能真正做到有内容交流,有话可说。只有每个学生亲历了养蚕活动,见证了蚕的生命周期,才能与蚕建立亲密情感,珍爱生命才真正转化到孩子们的行动上。 4.正视学生观察素养的有待提高——角色互换是手段
要有效观察蚕的身体构造及生活习性,这就需要提供长大了的蚕才能观察清楚。当那么多的大蚕聚集在课堂上,孩子们无疑是兴奋的,他们忘乎所以,观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蚕的角度来考虑,也可能受到惊吓或表现异常等。这时候许多老师会要求学生轻声,小心,不要伤害到蚕等,或者让学生说说观察蚕要注意什么,从而达到提出观察要求的目的。据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按要求静静观察并不能坚持很久,因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发现实在是有太多的惊喜,他们很兴奋,争抢着说,始终不会站在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换了一个角度展开教学:同学们,这些是学校饲养组的蚕,用来课堂上观察。(凡是课堂上观察的蚕,都是学校的饲养小组备用的,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与蚕自身角度考虑,不建议同学将自己饲养的蚕带到学校里。)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条蚕,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里,而且周边又有那么多的巨人(指在座的学生),你会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很害怕,很慌张,有的学生说要是这些巨人不伤害我就好了……)教师适时穿插:可能当你靠近蚕儿观察时,你的口气或呼吸对它来说就是一阵大风,你的一句轻声细语对它来说犹如震耳欲聋的雷声……现在你还有什么想对在座的巨人们说呢?就这样孩子们的声音自觉地轻了下来,动作也柔了,观察靠近蚕时还捂住了自己的口鼻,生怕惊扰到它们……最后甚至對老师巡视指导的脚步声也提出了要求,悄悄地来到老师身边,趴在耳旁说:“老师,您的脚步声轻一点!”就这样,孩子们通过换位思考,站在蚕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无形中约束了自己的言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要求,一节课井然有序地观察,轻声细语地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自此之后,相信孩子们走出教室会以另外一种视角看待蚕以及周围其他的生命体,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5.正视珍爱生命教育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旧师生要交接
蚕由蚁蚕慢慢长大,只是蚕的幼虫时期结束,它将进入蚕的另一种形态——蛹,蛹又会变成虫——蛾。雌蛾经过交尾后又会产生大量的卵,就这样蚕轮回着它的生命周期。可问题来了,一只蚕蛾能产下数百粒蚕卵,而一个学生往往养了好几条蚕,再孵化出小蚕,任何非养蚕专业户都没有这个精力,更何况是我们有其他学业的学生。所以从珍爱生命的角度,我们的老师与学生还得学会控制蚕繁殖后代的数量,保存好蚕卵,将养蚕使命传递给下一届三年级的学生。就这样,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轮回着养蚕活动,珍爱生命从养蚕活动开始就不曾停止……
体验式养蚕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既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又培养了他们从小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此目标达成不仅需要教师深度研读教材,还要深度亲历养蚕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隐藏在深处的盲点。这样的盲点,可以指向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教学中,只有挖掘盲点,正视盲点,从盲点切入引发学习,才能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14:27.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盲点;养蚕活动;珍爱生命
盲点,一般用来比喻认识不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在教学中,受研读教材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盲点是常有的事。
对此,笔者以“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的“体验式养蚕活动”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五个盲点,笔者借用教科版教科书、教师用书、学具、学生活动手册及相关教学杂志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执教经验,分析教师教与学生学产生盲点的原因,并尝试从对蚕卵的统一孵化、培养学生与蚕的情感、持续坚持饲养整个过程及观察活动中的换位思考和养蚕活动的最后交接五个方面,做到正视盲点,寻求对策突破点,不仅让学生的养蚕活动落到实处,同时实现对“珍爱生命”的自主建构。
一、深度解读,正视养蚕活动中存在阻碍落实“珍爱生命”目标的盲点环节
倡导“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它注重体验活动,关注课堂中的隐性目标、柔性目标、长远目标。体验式养蚕活动,它的隐性、柔性、长远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养蚕活动,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它期待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善于关注生命体,了解生命体,珍爱生命体,研究生命体的兴趣,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根据多轮的执教,反观各个养蚕教学环节,细思“珍爱生命”目标的落实,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有“珍爱生命”这个意识,但关注度不高,只停留在口头或表面形式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下面诸多养蚕环节中呈现出的现象,没有及时关注,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成为教学盲点:
盲点1.学具袋里的蚕卵孵化出来的生命饲养成功的几乎为零;
盲点2.一些孩子惧怕蚕,排斥蚕,不愿意饲养;
盲点3.有些孩子在养蚕过程中会伤害他人的蚕宝宝;
盲点4.学生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养蚕活动不是中途中断,就是成为家长的负担;
盲点5.飞蛾产卵后没有妥善处理,最终造成再次孵化出的生命全体终结。
总之,本单元的养蚕活动仅仅成了教师与学生了解動物生命周期的需要,蚕成了教学的“牺牲品,“珍爱生命”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二、正视盲点,寻求对策积极突破
为了达成本单元教学的“深层”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在多年引领孩子们亲历养蚕活动的过程中,时刻将“珍爱生命”这个隐性且长远的目标贯穿活动的始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正视学生对“蚕卵”的忽略——统一孵化是关键
在学期初,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个科学学具袋,袋里配备一小袋蚕卵。刚开始他们会很好奇,得知是蚕卵后也会很珍惜或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可久而久之,他们的蚕卵有的丢了,有的什么时候孵化出蚁蚕不知道,有的在桑叶未发芽前过早孵化出来……一系列问题,蚕的生命就此终结。针对这一情况,最后我们统一决定,一开学孩子们的蚕卵统一由老师收集保管,等到气温适宜,桑叶长出时再先后孵化出蚁蚕,由有条件的学生带桑叶、成立饲养小组,一起在老师的引领下统一饲养在实验室,再适时安排学生分小组阶段性观察。这样一来,学具袋里的蚕卵生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证,也让学生知道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同时率先培养出一小批养蚕积极分子,为后续更好地全面铺开养蚕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2.正视学生与蚕的距离感——培养情感是起点
蚁蚕,又黑又小,由于观察的内容有限,孩子们往往没有太多的耐心,再到蚁蚕慢慢长大,有的甚至感觉“不喜欢、恶心、肉麻、害怕”,不愿意靠近它们。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往往会预先将自己跟蚕宝宝之间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以图片、视频或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时会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每一条小蚕仿佛是老师的孩子,它们很依恋老师,很亲近老师,老师也很喜欢它们,甚至在课堂上亲身示范小蚕在老师的手上、臂上爬行,给老师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这时候好多孩子也想尝试着接触,观察,示范。老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机会并适时进行鼓励、表扬。就这样渐渐地消除了孩子的戒备心理,拉近了蚕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孩子们由惧怕到喜欢,慢慢爱上蚕宝宝,想着自己也想拥有它。这样,教学需要的养蚕活动,变为孩子们真正的内在需求,一场别开生面的养蚕活动马上可以全面铺开。
3.正视活动中的干扰因素——亲身经历不可缺
养蚕活动,看似有趣,孩子们也乐于参与。可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一帆风顺、一养到底的不多,细细分析原因,干扰因素不少:
(1)现在的孩子课余负担较重,养蚕活动有时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2)城区里的学生难以采摘到新鲜桑叶;
(3)养蚕持续时间近两个月,学生的持久性不够,最后活动成了家长的负担;
(4)由于课堂观察需求,学生将自己的蚕带到教室,有时会转移课堂注意力,影响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得不到其他科任老师的支持。
针对这些养蚕的干扰因素,笔者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在开展活动之前,先通过发告家长书,或召开家长会,明确养蚕的教学目的,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其次,分批养蚕,第一批老师带领部分孩子养,供于学生在校观察;在孩子们观察了蚕卵、蚁蚕、了解了养蚕注意事项、增进了对蚕宝宝的感情、有了迫切的养蚕欲望,变原先老师对孩子们的养蚕要求为孩子们内在的需求:我要养蚕、我想养蚕,这样孩子们的养蚕活动就开始了,于是老师便可以将第二批孵化出的蚁蚕分发给每一位自己想养蚕的孩子(对于实在十分抗拒的家庭或学生不作硬性规定)。为了确保学生的养蚕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减轻家长收集桑叶的负担,与专门的桑农联系,解决了桑叶的困惑。有了养蚕活动后,蚕的生长变化这个观察活动才可以在课堂上真正地展开教学,孩子们对蚕的生长变化才能真正做到有内容交流,有话可说。只有每个学生亲历了养蚕活动,见证了蚕的生命周期,才能与蚕建立亲密情感,珍爱生命才真正转化到孩子们的行动上。 4.正视学生观察素养的有待提高——角色互换是手段
要有效观察蚕的身体构造及生活习性,这就需要提供长大了的蚕才能观察清楚。当那么多的大蚕聚集在课堂上,孩子们无疑是兴奋的,他们忘乎所以,观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蚕的角度来考虑,也可能受到惊吓或表现异常等。这时候许多老师会要求学生轻声,小心,不要伤害到蚕等,或者让学生说说观察蚕要注意什么,从而达到提出观察要求的目的。据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按要求静静观察并不能坚持很久,因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发现实在是有太多的惊喜,他们很兴奋,争抢着说,始终不会站在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换了一个角度展开教学:同学们,这些是学校饲养组的蚕,用来课堂上观察。(凡是课堂上观察的蚕,都是学校的饲养小组备用的,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与蚕自身角度考虑,不建议同学将自己饲养的蚕带到学校里。)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条蚕,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里,而且周边又有那么多的巨人(指在座的学生),你会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很害怕,很慌张,有的学生说要是这些巨人不伤害我就好了……)教师适时穿插:可能当你靠近蚕儿观察时,你的口气或呼吸对它来说就是一阵大风,你的一句轻声细语对它来说犹如震耳欲聋的雷声……现在你还有什么想对在座的巨人们说呢?就这样孩子们的声音自觉地轻了下来,动作也柔了,观察靠近蚕时还捂住了自己的口鼻,生怕惊扰到它们……最后甚至對老师巡视指导的脚步声也提出了要求,悄悄地来到老师身边,趴在耳旁说:“老师,您的脚步声轻一点!”就这样,孩子们通过换位思考,站在蚕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无形中约束了自己的言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要求,一节课井然有序地观察,轻声细语地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自此之后,相信孩子们走出教室会以另外一种视角看待蚕以及周围其他的生命体,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5.正视珍爱生命教育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旧师生要交接
蚕由蚁蚕慢慢长大,只是蚕的幼虫时期结束,它将进入蚕的另一种形态——蛹,蛹又会变成虫——蛾。雌蛾经过交尾后又会产生大量的卵,就这样蚕轮回着它的生命周期。可问题来了,一只蚕蛾能产下数百粒蚕卵,而一个学生往往养了好几条蚕,再孵化出小蚕,任何非养蚕专业户都没有这个精力,更何况是我们有其他学业的学生。所以从珍爱生命的角度,我们的老师与学生还得学会控制蚕繁殖后代的数量,保存好蚕卵,将养蚕使命传递给下一届三年级的学生。就这样,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轮回着养蚕活动,珍爱生命从养蚕活动开始就不曾停止……
体验式养蚕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既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又培养了他们从小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此目标达成不仅需要教师深度研读教材,还要深度亲历养蚕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隐藏在深处的盲点。这样的盲点,可以指向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教学中,只有挖掘盲点,正视盲点,从盲点切入引发学习,才能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14:2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