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00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有效地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必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自1955年世界教学专业组织会议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以及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后,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1]近几年蓬勃兴起的案例研究引起了无数教师的热情参与,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阶梯。
  
  一、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定义
  教学案例是从案例发展、演变而来的。“案例”一词源自英文“case”,汉语表达还有“个案”、“实例”、“事例”等。郑金洲先生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许多教学案例概念的界定均认可:教学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
  如要进行案例研究分析,还要清晰教学案例的基本特点。教学案例具有区别于其他一般性文本内容的特点。其一,所有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现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是坐在家里“拍脑袋”空想出来的。其二,所有的案例都是对事件的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即在案例中要描述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者思想行为,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具体的情节,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动机、态度、思想、意图、需要等往往都要揭示出来。其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在一个情境中围绕问题解决或者体现某种教学观念、行为等所进行事件记录与反思,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说空话,要体现它的有效性和典型性及时代性,正如美国有的研究者所言:“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二、教学案例研究
  
  1.教学案例研究的定义
  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来拉近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
  
  2.教学案例研究的形式
  教学案例研究的形式,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可以分为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等。
  
  3.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3]
  一是情境性与过程性。案例研究是把自然情景下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展开研究,案例研究者首先需要进入一种情境,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景解释某一事件,而不抽象地考虑问题,作出结论,案例研究具有“质的研究”的特性,因此,案例研究在讲究情境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过程性。
  二是合作性与分享性。案例研究不同于经院式的思辨研究,它要求教师走向课堂,走进学生中间,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获取第一手翔实的资料。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通过平等的交流,他们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学会了“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去听”,学会了“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
  案例研究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它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反思,合作与分享,其最终目标是调整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构成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较为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较为广博的一般科学知识和特殊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三部分。这些知识对教师来说固然重要,但是从现实的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说,仅有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理论界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美国学者舒尔曼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4]他指出,教师知识结构应该由三类知识构成: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知识,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是不同的。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它是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两种范式:一是技术熟练范式;二是反思性实践范式。前者强调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及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后者则重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的经验性知识、通过案例研究积累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知识。反思性实践范式是在后现代主义专业化思想背景下形成的新理念,其形成过程与案例研究的发展紧密相关。在目前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中,对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教育教学案例,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可使教师从案例中获得知识和策略,获得特定教育情景下的教育经验,以提高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四、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分析反思能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反思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在此基础上,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5]当代教师教育研究者大都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说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反思能力,是因为案例研究注重教师在选择出自己的典型教育事件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允许教师暂时离开眼前的实践,从而保证了教师对过去实践的深入反思。还因为案例研究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文本,这一过程将使教师的反思更为自觉,更加深刻。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利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2.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
  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和教学实践相统一,是困扰在教师心里的一块心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虽然许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和教学实践相统一了,它们之间缺少一个中介,教学案例研究就是这个中介。因为在案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即研究者需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分析、诊断,这样,案例就可以成为传递理论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从而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
  
  3.案例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皮亚杰认为:中小学教师正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他主张通过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使教师获得应有的尊严,使教育学成为“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是个实践工作者,缺乏理论根基,因而对科研望而却步。其实,科学研究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对科学研究持正确的态度,每一位教师都可做科学研究。由于一线教师很少有大块的时间搞大课题的研究,因此,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就非常适合一线教师。一线教师可以从反思自己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反思课堂设计、课堂教学、教材处理和学生学习做起,把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收集、整理、撰写成教学案例,并给予科学的分析,把未经理论升华的日常教育工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研究。因此,具有情境性与过程性、合作性与分享性等特点的案例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8.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7).
  [4]易凌峰.案例研究:登天的阶梯[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5]王明平.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和建设者的,它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石,其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不可否认,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但是,我们同样地不能忽视这么一个事实:我国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在我国广大地区的中小学校,决定课程实施的不是教育大纲,而是考纲,“考什么,学什么”成了学生、
学生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主要有:第一种模式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由学校党委领导主管,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和团委为二级管理部门,由学生党支部、各二级院团总支、各班团支部为基层管理部门。这一模式,具体地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具体实施,通过院系学生工作组落实到对学生开
语言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主要纽带,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都依靠数学语言.而很多教师对课堂语言重视不够,使课堂效
一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究竟低到何种程度?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曾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检测,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竟高达50%,而我国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  教师心理怎么了?如何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心理发展和专业成长?  人们寻求原因,认为来自社会的沉重期望、教育改革的挑战、教育
学分一词来源于英文“Credit”,可以将其解释为“对学生完成一门特定课程予以承认的证明”[1]P56.学分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发展于美国,并在随后为其他许多国家所采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应用科学中的各个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按其岗位工作性质可分为若干各有特色的类型。比如工科,可分为生产实施、设计开发、应用研究、技术管理和经营销售等五类。近年来,研究生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每年都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如何发展,该作出何种战略选择,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特点    1.谈爱不谈婚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较之于已走向社会的青年男女,他们更看重情感本身,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但因为婚姻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还与家长态度、经济基础、毕业去向等一系列现实因素密切相关,于是,对爱情的沉迷和对婚姻的无奈形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说法:校园爱情,不谈婚姻。    2.自主意识强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