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新思维就是创新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勇气。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什么学生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不会打瞌睡,不会感觉到无聊,没兴趣?我认为在上那些课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他们的大脑不仅参与其中,他们的身体也充分进行了活动,所以他们觉得“好玩”,从而学有所得。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坐在下面聆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设计探究性问题,开展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最佳机会。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学习中,探究两个三角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才会全等。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白纸、剪刀、量角器、刻度尺等相关工具,让学生分组后通过自己动手剪、裁、量,从而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当学生提出了新点子、新想法时,老师要适当、及时地进行表扬和引导,给学生以信心。
2.巧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一题多法,注重联想,开拓思维。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指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它能够不受现有知识或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往往会出现思路转移,思路跃进的新局面。教师并不是要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智力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做、顽强自信的求实品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一题多解,既符合素质教育摆脱“题海”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得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深刻理解概念,克服循规蹈矩,善于多向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2.2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突出公式、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思考,直接去感受问题,面对困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弄清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这样使学生能自觉地、执著地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结论,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较好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猜想是数学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创新性的一部分,它不但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智力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教学中要多问为什么,不断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才会得到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勤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不断发现问题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对长方形进行两等分面积的分割,学生往往是作过对角线交点与长或宽相平行的直线,以及与两对角线重合的直线。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只有这4条直线吗?如果还有,有几条?它们有什么共性?”这时学生通过探讨就会发现无数条直线可将长方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分,它们都过对角线的交点。随之教师可深入提问:“除了直线,曲线行不行,行有几条?”学生在随后的研究中会发现曲线行且有无数条,都过对角线的交点。教师接着提问:“将长方形平均分割成4等分呢?6等分呢?8等分呢?2n等分呢(n大于等于1且为整数)?”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长方形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例如,在講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进行:
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②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③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学好几何。
④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因而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孙鲜龙.从中考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周新珍.浅谈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创新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勇气。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什么学生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不会打瞌睡,不会感觉到无聊,没兴趣?我认为在上那些课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他们的大脑不仅参与其中,他们的身体也充分进行了活动,所以他们觉得“好玩”,从而学有所得。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坐在下面聆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设计探究性问题,开展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最佳机会。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学习中,探究两个三角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才会全等。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白纸、剪刀、量角器、刻度尺等相关工具,让学生分组后通过自己动手剪、裁、量,从而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当学生提出了新点子、新想法时,老师要适当、及时地进行表扬和引导,给学生以信心。
2.巧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一题多法,注重联想,开拓思维。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指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它能够不受现有知识或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往往会出现思路转移,思路跃进的新局面。教师并不是要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智力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做、顽强自信的求实品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一题多解,既符合素质教育摆脱“题海”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得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深刻理解概念,克服循规蹈矩,善于多向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2.2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突出公式、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思考,直接去感受问题,面对困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弄清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这样使学生能自觉地、执著地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结论,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较好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猜想是数学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创新性的一部分,它不但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智力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教学中要多问为什么,不断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才会得到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勤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不断发现问题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对长方形进行两等分面积的分割,学生往往是作过对角线交点与长或宽相平行的直线,以及与两对角线重合的直线。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只有这4条直线吗?如果还有,有几条?它们有什么共性?”这时学生通过探讨就会发现无数条直线可将长方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分,它们都过对角线的交点。随之教师可深入提问:“除了直线,曲线行不行,行有几条?”学生在随后的研究中会发现曲线行且有无数条,都过对角线的交点。教师接着提问:“将长方形平均分割成4等分呢?6等分呢?8等分呢?2n等分呢(n大于等于1且为整数)?”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长方形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例如,在講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进行:
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②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③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学好几何。
④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因而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孙鲜龙.从中考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周新珍.浅谈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