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作文教学实际,以辩证的哲学观点,简述了“老‘三论’”和“新‘三论’”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阐述了作文写作“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老‘三论’” “新‘三论’” 借鉴 创新
一、“老‘三论’”的概念与内涵
这里所说的“老‘三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现代哲学领域里,通俗地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以后的思维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之“老‘三论’”稍后,又出现了“新‘三论’”,即:“量变论”“协同论”“建构论”)。
系统论: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事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处理的科学;
信息论:是运用教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和储存处理的科学;
控制论:是研究各种控制系统控制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这些哲学理论出现和形成,是随着近代、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例如航空航天、信息、光纤等)和社会科学技术(例如人类发展、交通交往等)的发展,创新而创立的新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论。对于改造自然、推动历史颇具作用。
二、引用的意义及其作用
既然“老‘三论’”的哲学原理能够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作出贡献,那么能否将其辩证的原理灵活地引入教学领域,为写作教学服务?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的。
(一)首先,“系统论”原理决定了文章写作与文章体裁的体系
显而易见,文章的写作与文章的构成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导这项“工程建设”的写作原理,也是由若干个小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大系统。作为语文老师,只要我们把这些分项的小系统理清、讲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成因道理,学生也自然感觉“难”与“不难”了。
(二)其次,“信息论”原理储存着文章写作的表现层色
其实,写作过程是作者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其基本线路走向是: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
其中,输入、贮存的写作信息量越大,那么加工信息、制作文章的难度就越小,成文的因素就越大。因为作者占有的信息量大,才可以构起联想,提出新的观点。有了足够量的信息,才能对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做到精益求精,文章的内容充实了,表达才能精确生动。
“信息的输入”要求采集来源。写作信息包括了自然信息和生活信息。自然信息是来自自然规律的信息,是包括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利用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科技知识。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资格谈写作的。生活信息是来自生活的,而文章的写作恰是反映生活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工作学习是生活,爱情婚姻是生活,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研等等都是生活。总之,生活信息存源于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为我们的文章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采之不易的生活素材。正如宋代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自《古诗文名句录》第34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其中,“活水”的经典已经告诉了我们作家,或者写作的人,要“深入生活”的道理。
“信息加工”指的是文字处理,即文章表达。
文章是一种书面语言,思想内容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和表达的,没有丰富的语言文字功夫,文章就不可能写得准确、生动活泼。
事实也是如此,大到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小到列入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课本是作为东方的教科书篇目,这些的名家文章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世代留传,正是因为他以准确的书面语言(文字),生动地“加工”了生活的“信息”。
“信息加工”是辛苦的,但文字功夫是可以练就的。只要写作者善于博览群众(涉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语言学、辞修学、逻辑学、心理学,以及美学及其他方面的新理论),多写多练,功到自然成,那么文章就会好起来,“输出信息”就会更准确。
(三)再次,“控制论”原理把握着写作训练的导向
写作既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就更应该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与学生一道顺利而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工程。
一是要注意宏观控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丰富生活,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或体验生活,从而获取足够的各种信息,以便进入各种信息“加工处理”或是“思维创造”;二是要求学生把经过筛选的有效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和“思维创造”的模式,以书面的形式大体固定下来(写提纲、订框架、拟粗稿);三是要注意微观指导,要求学生灵活掌握表现手法,从小处着手(但不要贪多),大处要“浓彩”,(也不要嫌大)疏密有制,环环相扣,前呼后应,一气呵成,一惜金墨,不行再来。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小作品”写起,使“加工”后的“信息”成为像样的“大文章”输送出来。
三、注意引用的借鉴与创新
任何大作家的成功都是从“小作品”的磨炼开始的。从磨炼的开始,就少不了要“借鉴”,从别人的文章技巧中得到了启示,进而写好了自己的文章。我们所说的引用“老‘三论’”的哲学原理来“指导作文教学”,也是意在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或者是写作教学经验时,不要照搬硬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实际情况来进行。只在这样才能体现出“借鉴”而不失自己的个性;“创新”更显示自己的风格。
(一)借鉴,不等于“模仿”,但要高于“模仿”
荀子说过:“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一定要超过教师的道理,喻在首先还是要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东西,然后有基础(有本钱)了才能够超过教师。文章作品写作更是如此。鲁迅是非常重视借鉴作用的。他曾经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作’”。其实,鲁迅本人的写作,就受过别人作品的影响,例如俄国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他的短篇小说就对鲁迅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鲁迅、郭沫若的作品和契诃夫、李白、雪莱一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二)创新,不等于“借鉴”,但要高于“借鉴”
记得文学界中流传过一种形象比喻:“第一个把女子比作花儿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子比作花儿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子比作花儿的人是蠢才。”其意思是讲,文章写作有着不可重复的潜规则。从哲学原理观点来看,事物有千差万别,人的思想性格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的文章写作,(甚至书法、美术作品)思想风格,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表现形式,都应该具有每个人的特点,勇于跳出“借鉴”的模式,突显出个人的风格特点,这才是“创新”,这是因为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 “老‘三论’” “新‘三论’” 借鉴 创新
一、“老‘三论’”的概念与内涵
这里所说的“老‘三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现代哲学领域里,通俗地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以后的思维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之“老‘三论’”稍后,又出现了“新‘三论’”,即:“量变论”“协同论”“建构论”)。
系统论: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事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处理的科学;
信息论:是运用教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和储存处理的科学;
控制论:是研究各种控制系统控制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这些哲学理论出现和形成,是随着近代、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例如航空航天、信息、光纤等)和社会科学技术(例如人类发展、交通交往等)的发展,创新而创立的新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论。对于改造自然、推动历史颇具作用。
二、引用的意义及其作用
既然“老‘三论’”的哲学原理能够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作出贡献,那么能否将其辩证的原理灵活地引入教学领域,为写作教学服务?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的。
(一)首先,“系统论”原理决定了文章写作与文章体裁的体系
显而易见,文章的写作与文章的构成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导这项“工程建设”的写作原理,也是由若干个小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大系统。作为语文老师,只要我们把这些分项的小系统理清、讲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成因道理,学生也自然感觉“难”与“不难”了。
(二)其次,“信息论”原理储存着文章写作的表现层色
其实,写作过程是作者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其基本线路走向是: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
其中,输入、贮存的写作信息量越大,那么加工信息、制作文章的难度就越小,成文的因素就越大。因为作者占有的信息量大,才可以构起联想,提出新的观点。有了足够量的信息,才能对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做到精益求精,文章的内容充实了,表达才能精确生动。
“信息的输入”要求采集来源。写作信息包括了自然信息和生活信息。自然信息是来自自然规律的信息,是包括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利用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科技知识。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资格谈写作的。生活信息是来自生活的,而文章的写作恰是反映生活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工作学习是生活,爱情婚姻是生活,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研等等都是生活。总之,生活信息存源于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为我们的文章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采之不易的生活素材。正如宋代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自《古诗文名句录》第34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其中,“活水”的经典已经告诉了我们作家,或者写作的人,要“深入生活”的道理。
“信息加工”指的是文字处理,即文章表达。
文章是一种书面语言,思想内容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和表达的,没有丰富的语言文字功夫,文章就不可能写得准确、生动活泼。
事实也是如此,大到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小到列入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课本是作为东方的教科书篇目,这些的名家文章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世代留传,正是因为他以准确的书面语言(文字),生动地“加工”了生活的“信息”。
“信息加工”是辛苦的,但文字功夫是可以练就的。只要写作者善于博览群众(涉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语言学、辞修学、逻辑学、心理学,以及美学及其他方面的新理论),多写多练,功到自然成,那么文章就会好起来,“输出信息”就会更准确。
(三)再次,“控制论”原理把握着写作训练的导向
写作既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就更应该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与学生一道顺利而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工程。
一是要注意宏观控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丰富生活,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或体验生活,从而获取足够的各种信息,以便进入各种信息“加工处理”或是“思维创造”;二是要求学生把经过筛选的有效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和“思维创造”的模式,以书面的形式大体固定下来(写提纲、订框架、拟粗稿);三是要注意微观指导,要求学生灵活掌握表现手法,从小处着手(但不要贪多),大处要“浓彩”,(也不要嫌大)疏密有制,环环相扣,前呼后应,一气呵成,一惜金墨,不行再来。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小作品”写起,使“加工”后的“信息”成为像样的“大文章”输送出来。
三、注意引用的借鉴与创新
任何大作家的成功都是从“小作品”的磨炼开始的。从磨炼的开始,就少不了要“借鉴”,从别人的文章技巧中得到了启示,进而写好了自己的文章。我们所说的引用“老‘三论’”的哲学原理来“指导作文教学”,也是意在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或者是写作教学经验时,不要照搬硬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实际情况来进行。只在这样才能体现出“借鉴”而不失自己的个性;“创新”更显示自己的风格。
(一)借鉴,不等于“模仿”,但要高于“模仿”
荀子说过:“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一定要超过教师的道理,喻在首先还是要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东西,然后有基础(有本钱)了才能够超过教师。文章作品写作更是如此。鲁迅是非常重视借鉴作用的。他曾经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作’”。其实,鲁迅本人的写作,就受过别人作品的影响,例如俄国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他的短篇小说就对鲁迅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鲁迅、郭沫若的作品和契诃夫、李白、雪莱一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二)创新,不等于“借鉴”,但要高于“借鉴”
记得文学界中流传过一种形象比喻:“第一个把女子比作花儿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子比作花儿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子比作花儿的人是蠢才。”其意思是讲,文章写作有着不可重复的潜规则。从哲学原理观点来看,事物有千差万别,人的思想性格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的文章写作,(甚至书法、美术作品)思想风格,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表现形式,都应该具有每个人的特点,勇于跳出“借鉴”的模式,突显出个人的风格特点,这才是“创新”,这是因为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