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61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然而,可能是由于小学阶段这种文体数量安排较少的原因,对于文言文教法没有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笔者多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现就小学阶段文言文教法谈谈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多背诵几首优美的古诗,让他们明白古诗、格言警句等等都是文言文的一种。同时,对于背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以增强其继续学下去的信心。另外,现行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大都很适合课堂表演,比如《杨氏之子》中大人与孩子的对话、《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与两孩童之间的对话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把课文内容简单化,当然要注意对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等加以指导;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把文言文加工或改编成白话文,从中让学生简单了解两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他资源,可通过办板报、讲故事、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介绍学生读一读四大名著、看一看古装电视剧等。教师可以介绍部分章节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如学习《学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笔画一画连环画,并配以简单文字进行说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二、在多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最不能忽视的方法就是多读书,但不读死书。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在读中学、学中悟,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并注意认真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首先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可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在教《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其次是学生自读、教师纠正。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自己认真地读课文,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同学读、同学评,互相提高、互相进步,教师可以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学生也可以在自由朗读中获得语感,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领会文章大意。再次,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最后,熟读成诵。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可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们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句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译理解课文,给每一个学生自我尝试的机会。如果实在有困难,可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帮助学生养成参阅工具书的好习惯。同时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这样不仅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提高了。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四、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汉语一样必须适时适量地训练,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当前,文言文训练大多采用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采用选择和翻译两种比较单一的形式作为训练方式,长期以往,学生必然会滋生枯燥乏味之感。相反,如果我们多采用篇幅短小、风趣幽默、深刻隽永、至情至性的故事文章作为训练材料,采用学生讲故事、写随笔、搞辩论、做演讲等多样灵活的形式作为训练方式,那么学生就会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乐此不疲地自觉学习。如可选取《世说新语》中的《小时了了》《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等篇目体会文中人物的言语描写技巧、重点词语在用法上的古今对比。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熏陶古代文化、延伸课堂教学、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自学能力的训练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不断创新切合实际的教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要善于及时总结学法,做好教学反思。另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幽默的性格,以一颗热爱教育、热爱语文的赤子之心使每一节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大放异彩。
其他文献
【摘 要】3~8岁是人的一生中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初步的良好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欲望、意识和能力。但由于小班幼儿自身的认知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尚处于前阅读时期的起步阶段,因此他们的阅读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主阅读;指导策略  当今的时代,知识信息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呈现,生活在这一终生学习时代的孩子,需要通过阅读与书本不断地对话,从中逐渐
练武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来越灵,心也要越来越灵。练功时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于愚昧。  编者按:李仲轩是一代形意拳大师,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甘愿在西单商店做一个普通看门人;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
【摘 要】怎样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有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老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努力地营造课堂激情氛围,充分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把语文课上好、上活,用老师的激情、话语、技巧去感染带动孩子们爱上语文课,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时间分配 教学节奏 情境  效率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就是单位时间里完成的
【摘 要】学困生,即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被动、思维能力差、缺乏自信。对学困生的关注,是教师永远不能放弃的课题,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困生尽早摆脱“学困”。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无论在哪个学校,还是在哪个班级,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学困生,这类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往往直接影响班级整体水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渠道更加多元,网络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大学生将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  [关 键 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适应能力 社会规范意识 集体合作意识 正确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并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词汇导入时,应遵循好以下基本原则:第一,针对性。教学内容的不同,其导入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第二,趣味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一个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时,他便会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因而,导入方法是否具有趣味性,常常是判断课堂导入良好与否的主要依据。  一、以创设语境的形式导入词汇  脱离语言环境的英语词汇,是毫无生命、毫无意义可言的。教师在进行英语
1. 研究背景  早在两千年以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国外,自70年代以来,美国以分组教学为主,采用无学年制的“不分级制”和“多级制”,使美国在分层尝试的理论与实践上处于领先地位。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受个体能力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但同时还受自身知识结构、个人兴趣、思维水平、学习动机、智力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快节奏、高密度的班级授课制的大课堂教师
期刊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以肺泡单位的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异质性非肿瘤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总称,病程终末期可出现呼吸衰竭。目前发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一的音乐课已显得乏味。于是我尝试在课堂上把音乐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起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通过聆听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在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