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影响和改善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心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有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学效应也越来越多地被大量的研究证实,关于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研究也逐步形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学校体育改革的浪潮中,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教育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体育锻炼也将会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健康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的相关关系不仅对实施体育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体育锻炼和自我概念的内涵
  体育锻炼是导致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间的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身体运动。它包含三个要素,即: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它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健心;与体力劳动相区别的是,从目的性来看,体育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这三个方面因目的不同而互相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都是通过身体活动全面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都有教育和教学的作用,也都有提高技术和竞赛的因素。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它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发展,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使人精神愉快,以及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等都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和方法,也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而学校的体育课是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的基本途径。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于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生理、心理、道德、情绪、行为以及与别人和环境关系等)的认知与评价。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内化他人的评价,并且通过社会比较以及自我知觉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调节整合作用的关于自我的观念系统。
  二、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加人对身体的敏感度;可以缓解抑郁,降低焦虑,维护自尊心与自我形象,增加积极情绪与自我良好感,增强认知功能;可以增加社会交往等。很多研究表明,身体训练改善了自我概念。在一些可能来自持续锻炼的心理影响中,自我概念被认为是最容易得到改善的。当然,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经验质量会有不同的影响。有4种与自尊有关的身体自我知觉被研究者列出,它们分别是: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身体外表,感知到的力量。这些知觉将影响身体自我价值的情感,进而影响综合的自尊感。如果体育活动能为每一个参与者订出个体目标,并且这种目标既是现实的,又是具有挑战性的,那么参与者将获得一种成就感,它也是一种胜任感。进一步,如果身体条件改善作为一种反馈被测定与提供,那么客观的进步又可强化胜任感。最后,这些改变将被个体意识到。
  三、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影响和改善
  自我差异是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点和状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实际已经具有的特点和状态。分别测量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用理想自我评分减去现实自我评分,差值越大,说明自我概念越低。本文将锻炼分为常锻炼和不常锻炼两种,每周锻炼超过2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被试为常锻炼人群,每周锻炼低于2次的被试为不常锻炼的人群;将锻炼方式分为大球类、小球类、韵律类、慢跑及其他锻炼形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常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差异及各因素的平均值均低于不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表明常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概念、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均处于较好的水平。
  1.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影响
  (1)不同锻炼频率、锻炼方式对自我概念和身体自我的影响。许多研究者使用横段式设计研究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关系时发现:经常体育锻炼比不锻炼者有更积极的身体自尊;身体素质高的个体倾向于有高的整体自我概念和身体自我;同时他们还发现有积极的高自尊、身体自我和自我概念的个体同样有高身体素质水平。已有的研究也表明锻炼频率、体育锻炼类型等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密切。在体育锻炼中,每周锻炼天数是改变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性别差异不明显。在舞蹈、户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负重等锻炼类型中,体育课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最大,而体育舞蹈对自我概念的改变很小,也有少数相反的结论出现。另外,健美运动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从体育锻炼的时间来看,大多数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时间应该不少于8周。若个体从事16周以上的锻炼,当对个体锻炼前后的身体素质进行测量时,研究者发现至少一个身体素质被测量到。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参与体育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一般都有较高的自尊和身体自尊,其中从事游泳、舞蹈、棒球、空手道、中国功夫这些体育活动的个体比从事其他项目的青春期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
  (2)个体受伤情况对身体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体育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伤痛。自我概念作为影响个体受伤的心理因素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个体自我概念的差异可表现在个体受伤趋向。例如:有高自我概念的中学女篮球运动员比低自我概念者易受伤,高自我概念的个体非常注重自己身份、健康状况、身体外表和技能,并将这些作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这种性格导致他们会在运动情景中采取冒险行为而引起受伤。经常受伤的运动员具有更高的自我概念,个体为维持自己高自我概念和自尊采取积极竞争、冒险行动而容易发生伤害。虽然高自我概念有益于个体积极从事为之努力奋斗的运动项目,但这样的高自我概念同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运动损伤。
  2.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改善
  (1)教师应积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开始从事体育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适宜的体育活动,并更多地鼓励学生关注自身所取得的进步,使之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以提高并保持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能够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归因代表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认知。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学生对失败的归因一般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他人的影响。在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初阶段,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难免在归因时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如低估自己的能力。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能够独立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则不能够面对失败,常否认自己的能力,无力追求成功,这无疑将会对个体坚持进行体育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不正确的自我概念。
  (3)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时间有限、人数较多,因而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教师应当积极地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如果缺乏来自生活中重要的他人的积极关注,则无法发展对自己的积极关注,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传递一种关爱、信任、尊重、肯定的信息,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而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有效发展。
  (4)教师应当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尊,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氛围相对比较宽松。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即时的评价,学生也因此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参照标准,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不用他人的短处来与自己的长处相比,也不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教师也应当告诫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一项体育活动,固然是值得欣喜,却不可自满;在失败时,同样也不必自卑,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能力也有差异,个体应更多地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将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
  影响学生自我差异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体育锻炼是影响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性地缩小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提高学生生活满意感水平,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彭腆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一、“公平理论”及引入其探讨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依据    1.公平理论阐述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AdamsS J)于1967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也称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比较,且有就近比较的倾向。  当当事者所获得的回报和机会的乘数与所期望的回报之比和参照者相等时,当事者的心理会感到公平,产生公平感,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学习、工作;而当事者所获得回报和机会的乘数与所期望的回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做出的决定,政治导向性是兵团成立的基础来源。进入新世纪以后,依法治国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
司法独立理论,兴起于革命时期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既是政治上反封建专制的产物,也是基于民主制衡的需要,还存在救国救亡因素。经过与政治合法化转换的互动和世界人权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最优质的场所,而想要最大化的保证人们的财产安全,提升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是目前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
“实践”可以理解为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人的“行事”,它是由内向外的趋向造成的行为。亚里士多德理解的“实践”突出强调人的特性,即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它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是趋向目的的过程以及本身就是目的的行为。向实践回归,是当今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实践既是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的教育实践,呈现外延拓展、内涵提高、纵深发展、整体推进的特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和身体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怎样才能使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功能呢?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指根据教学目标,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并进行客观的描述,形成供学习者反思与探讨的内容,以此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