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抑或天使?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洛丽塔》中,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性和意义,同时,又能够组成饶有趣味的人物链,进一步展示文本所深蕴的内涵。在这个不同寻常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真实与虚幻细密交织的心灵帷幕之下,恐怕无人能够轻易的指认出谁为天使,谁是恶魔。或者说,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既是天使,亦为恶魔。这一点道出了人性的秘密——人性的丰富与深不可测。或许它是令《洛丽塔》永恒的一个重要支点。
  [关键词]人性 复杂 鲜活 寓指
  
  《洛丽塔》文本意蕴是深厚丰富的,关于其主题,人们众说纷纭。有时间说、文化说、审美说、道德说、社会说……。笔者以为,作者在《洛丽塔》中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深邃,其“人性”主题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且让我们来细察书中的主要人物——
  
  令人神思恍惚的亨伯特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讲,亨伯特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不可取的。他如同恶魔一般,掠走了洛丽塔本该美丽健康的少年生活,使得她不但不得不去背负乱伦、罪恶的精神负担,还要承担失去自由、终止成长的厄运。在小说的结尾,洛丽塔死于难产,其实,那个自由美丽的小精灵的毁灭早在亨伯特看到她的第一眼的那一刻就已经拉开序幕,所以,经过数年的折磨,当读者借着亨伯特的眼睛看到如同枯叶般回响的里察太太——洛丽塔时。那种生命凋零的感觉令人心惊,却并不出人意外。此时的洛丽塔并无意于返回原来的生活,因为“即便是最悲惨的家庭生活,也要比乱伦的同居要好上一百倍”。可见,在两年多与亨伯特同居的生活中,洛丽塔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折磨和伤害!而亨伯特的恶魔属性并不只对洛丽塔一人而言,凡是在他生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女人,几乎都难以逃脱他的伤害:他的前妻瓦莱里亚在亨伯特的讲述中是个愚顽不堪的孩子妻,从物质、精神各个层面来讲都远逊于亨伯特。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移居美国之际,她却“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与一个开出租车的白俄走到了一起,最后流落到在实验室里给科学家充当人体试验品的地步。看来她真是不配得到亨伯特的爱。而实际上,她根本就不曾得到过亨伯特的真爱,这是她不得不重新选择生活从而不幸沦落到社会底层的根本原因。洛丽塔的母亲夏洛蒂就更惨,她以自己的方式真挚而热烈的爱着亨伯特,却万万没有料到,他窥伺着的却是自己的小女儿。因此,在她偷看了亨伯特吐露心曲的日记之后,极度的激愤与失落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处于这种情绪之下,她才会在出去寄信的途中与一辆小货车相撞并死于非命。在亨伯特得而复失洛丽塔之后的三年时光里,他还曾与一个叫做丽塔的饱受生活伤害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同醉共眠,惺惺相惜。可是有一天,当收到已为人妻的洛丽塔的求援信后,亨伯特把丽塔遗弃在一家旅馆里,独自上路了。如此看来。称亨伯特为一个摧花辣手并不为过。
  但是,当亨伯特在现实中从事着这些可鄙的勾当的时候,却并无伤害他人的主观动机。对于自己给洛丽塔带来的伤害,他在欲罢不能之余感到无比愧疚,于是尽己所能的给洛丽塔以周到细致的关怀和照顾,唯望以此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自己的罪过。在故事的最后,听到山谷中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的欢闹声,亨伯特感到刺痛心肺般的绝望——“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和声里了。”对于洛丽塔可怜的母亲,亨伯特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不然他就永远失去接近洛丽塔的机会)接受了她的单相思。虽然他盼望着她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但是当一个当时在他看来是绝好的除掉她的机会出现时(与她单独在沙漏湖中游泳,可以趁不其备将她拽入湖底,令其窒息而死。),他却并没有实施这个罪恶的计划,因为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不论明天,还是星期五,还是任何一个白天或晚上,我都不可能下毒手”[3]。而丽塔,在同居的日子里。他尽已可能的帮助、照料了她,对她的遗弃,是出于他在精力与情感方面力量的匮乏所至。至于瓦莱丽娅。她是亨伯特青涩的年轻时代的一个牺牲品,在那个时段,他浸在失去阿娜贝尔的巨大伤痛中,只顾把妻子作为情感发泄的对象与临时替代品,还未能过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不过,从精神的层面来看,亨伯特却是值得人们敬仰的:他是一个执著的寻美的诗人,他在现实中对洛丽塔的无穷欲望是建立在其精神审美层面的基础上的。洛丽塔对于亨伯特来说,是少年时代破碎的美梦的重现,是至高的美与理想的表征。在文本之中。作者多次通过亨伯特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洛丽塔给他带来的美感以及亨伯特对此的痴迷。这应该是亨伯特追逐洛丽塔的深层动机。
  由于亨伯特的形而下的罪恶的行动是建立在形而上的富有诗意的美感基础上,加之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使之在一举一动中都充斥着一个精神贵族的典雅与高贵:他尊重人、崇尚美、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在他的身上,散发出人类精神所特有的风韵与诗意的芬芳。
  亨伯特的精神追求与现实行为的错位,使他他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主人公应当是一个因为犯了错误而受到过于严厉惩罚的好人。亨伯特即是如此。他有着丰富的情感、善良的心地,他所犯的错误是:爱上并且占有了十三、四岁的洛丽塔,受到的惩罚是失去所有一切——洛丽塔、“天堂”之梦乃至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还饱受着恐惧、孤独、绝望、紧张、疯狂等等情绪的折磨。
  在文本中亨伯特曾提出质疑:爱上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是一桩罪恶吗?如果读者认同亨伯特的质疑,那么亨伯特所犯的唯一的错误就是企图把美好的过去复制到现在,让它成为永恒。这是一个唐吉珂德式的梦想。亨伯特为之而做出的卓绝努力隐喻着人类共有的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亨伯特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像唐吉珂德那样,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勇往直前,历九死而不悔,最后通过自己的死亡完成了英雄的献祭仪式,也完成了自己英雄形象塑造的最后一笔。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亨伯特分别以摧花恶魔、寻美的诗人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悲剧英雄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是可憎的,也是可敬的;是邪恶的,又是美好的:是卑下的,更是崇高的。但无论如何,他是一个鲜活欲出的、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他的梦想、他的抗争、他的失败、他的献身以及其行为形而下的卑微与形而上的高贵从象征的层面上喻示着人类的伟大与凡庸。也喻示着我们每个人可能有的伟大与凡庸。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读者如何能够不“心神恍惚”呢?
  
  奎尔蒂——亨伯特的人格兄弟
  
  为了更好的刻画出亨伯特的内在精神层面,作者还精心设计了一个人物——奎尔蒂。在故事中,奎尔蒂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的出现令亨伯特的恋情更加一波三折,引人悬心:同时.他也是亨伯特这个形象塑造完满的必不可少的一笔。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指给了我们一个窥视孔,令我们可以更好的去观察亨 伯特的内心世界。
  奎尔蒂与亨伯特无论是从外形还是文化修养以及所隶属的社会阶层,甚至是不伦的恋童取向,都是相似的。在文本中,他们更对洛丽塔做了一件相同的事:猎获她。尽管他们同样不惜代价的要得到洛丽塔,但出发点却是大相径庭的:亨伯特要把洛丽塔作为永恒的爱人去爱恋、终极的美去追求,而奎尔蒂则是出于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去开了一个自己有意增加其难度的恶意玩笑:为了洛丽塔,亨伯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在奎尔蒂那儿,洛丽塔至多不过是个有趣的玩物罢了。所以当洛丽塔拒绝在为满足其变态心理而导演的一场乱交丑剧中充当一个角色时,奎尔蒂毫不犹豫的一脚把她给踢了出去。如此看来,虽然亨伯特与奎尔蒂同是心理变态者、文化人,有相似的“猎获”行为,但二人的情趣高下、境界高低却大有分别。亨伯特这个世人眼中有精神病倾向的变态者的乱伦之恋在奎尔蒂所作所为的反衬之下,倒是凸显出几分美与崇高的意味。
  除了对亨伯特形象起反衬作用之外。奎尔蒂还体现了亨伯特人格的另一面,从而对亨伯特形象的展示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在这个故事中,亨伯特要对付的还不仅只是那个阻挠他与洛丽塔在一起的世俗世界以及洛丽塔本人,他还在进行着激烈的内心斗争。这场在灵魂深处展开的欲望与良知的争斗,在奎尔蒂出现之前在读者眼中尚是混沌的,而当奎尔蒂出现之后,则矛盾双方豁然明朗:一个利他:希望洛丽塔过着快乐而幸福的生活,而另一个则唯我:残忍的夺去了本应属于洛丽塔的童年、阳光以及欢笑。文本中对二人的诸多相似之处多次进行了提示:高大的身材、恋童癖、高智力、知识分子、着紫色便袍……瑞士的表亲,尤其是对枪杀奎尔蒂一幕时二人扭打在一起的一段描写:“我滚压住他。我们滚压住我。他们滚压住他。我们滚压住我们。”这些足以支持我们去推测:奎尔蒂代表了亨伯特灵魂中阴暗、鄙污的那一面。亨伯特在具象世界中对奎尔蒂的枪杀,象征性的显示了他内心对邪恶自我的战胜(从他枪杀奎尔蒂前念的一首判决诗中可以明显见出:“因为你做过的一切/因为我没做的一切脉必须去死”):存善我、灭恶我,从而最终把他从这场可耻的、充满了罪恶的不伦恋情中升华了出来。
  除此之外,奎尔蒂作为一个社会存在,恶的典型,也起到了批判社会现实的作用。
  
  洛丽塔的合成
  
  在《洛丽塔》中,令读者感到心神恍惚的恐怕不止于亨伯特一人,即便是亨伯特所痴恋的那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洛丽塔,也焕发出如同“玻璃彩球中的蝶线”般魅人的光彩,令人叹为观止。
  之所以会如此,与洛丽塔这个人物的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充满着生机与灵性的现实中的美国少女,洛丽塔的表现是双重的。一方面,在她的身上体现了美国文化恶俗的一面,她是那个时代受社会污染的堕落少年的一个缩影。她会在不到十三岁的年纪上就去挑逗年近不惑的房客亨伯特:在夏令营中与一名名叫查理的男孩玩性游戏:在“猎人旅馆”里主动“诱惑”了亨伯特:在与亨伯特开汽车漫游美国的过程中,显示出任性、放荡、粗俗、浅薄……。同时,在她生活的轨迹中,她也体现了简单自然、真实活泼、优雅迷人的一面,以及自尊、自立的可贵品格和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经过重重磨难,她最终从亨伯特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重建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当高贵、阔绰的亨伯特出现在她破败、寒酸的家中并且恳求她跟着自己重返过去的生活时,她断然拒绝,用眼神和语气重建自己与亨伯特的正常父女关系:她曾经拒绝奎尔蒂的无耻要求,不做镜头下乱伦的男女;尽管所爱非人,但她是真心的喜欢奎尔蒂,在最后还表示如果有机会她还会到奎尔蒂那儿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亨伯特讲述的故事中,洛丽塔并不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现实中的人物,她还是亨伯特的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亨伯特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如果不是阿娜贝尔在先。那么就没有洛丽塔。在这段感情中,洛丽塔的形象包含着太多的亨伯特心设的成分,是善于狂想的艺术家梦中的一片雪花。在亨伯特所赋予的诗情与美感之中,洛丽塔翩如惊鸿。一闪而过。由此可见,洛丽塔既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从她的现实性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时代感、人类生存的悲剧性:而从亨伯特对她的幻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诗情与无上的美感。就在这虚与实的交错之中,洛丽塔在向我们一边扮着邪恶的鬼脸,一边绽放出纯真的笑颜。
  
  具象的鲜活与抽象的寓指
  
  毫无疑问,《洛丽塔》中的人物表现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其行为范式、心理活动无不刻画得细腻生动。与此同时。书中的人物又具有象征乃至原型的意味。亨伯特与奎尔蒂,实为一个男人的合体。而洛丽塔与其母亲,还有那个总是坐在门廊上向行人招手的老朽的老太太,又何尝不是一个女人的人生三部曲?谁也不能够断言:鲜亮魅人的洛丽塔不会成长为她母亲那样故作风雅、卖弄风姿、思想空虚的乏味妇人;而盛年的夏洛蒂,也终会步入悲哀的人生暮景。在小说纷扰的世界里,从原型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在讲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困扰与不谐和;夏洛蒂认为亨伯特是她的理想夫君一亨伯特却执意认为他的情爱之梦只能在洛丽塔身上实现——然而洛丽塔认定奎尔蒂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不幸的是;奎尔蒂不但在肉体上是个性无能者,在精神的层面上也是个堕落之徒:他游戏人生、醉生梦死,美好的情愫在他心中早已死寂。在这个情爱的恶性循环之链中,美梦破损、受到致命打击的又何止一人!
  总之,在《洛丽塔》中,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性和意义,同时,又能够组成饶有趣味的人物链,进一步展示文本所深蕴的内涵。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真实与虚幻细密交织的心灵帷幕之下,恐怕无人能够轻易的指认出谁为天使,谁是恶魔。或者说,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既是天使,亦为恶魔。这一点道出了人性的秘密——人性的丰富与深不可测。或许它是令《洛丽塔》永恒的一个重要支点。
其他文献
[摘要] 陈嘉上新版的《画皮》大大削弱了以前原生态的暴戾,将重点转移到人心、欲望、情爱的纠缠之上。人妖之间、人伦之间、妖魔之间情感纠葛错综复杂,一时间,情欲与道德,背叛与忠贞、诱惑与挣扎、陷害与抗争轮番上演,无所谓好坏对错,有的只是对欲望的解读以及人性的拷问。  [关键词] 《画皮》爱 割舍    陈嘉上导演的新版《画皮》,在一系列的魔幻镜头之中弥漫着爱的至情至性、爱的无奈和伤感,无论人、妖
[摘要]电影《儿子与情人》表现了葛楚德从淑女到魔鬼的转变,并借人物命运之转变,强烈批判了不幸的婚姻给夫妻双方以及孩子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天使 婚姻 魔鬼    引言    电影《儿子与情人》是根据D.H劳伦斯自传体原著小说《儿子与情人》改编的英国文艺片,由杰出摄影师出身的杰克·卡迪夫执导。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剧情描述年轻矿工保罗个性文静而敏感,其母葛楚德与时常酗酒的丈夫感情不睦。竟转向儿子
摘要 电影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所形成的超乎寻常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从最早的儿童娱乐,到如今的电影节大片,电影的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随着3D技术应用于电影,现代大片中我们欣赏到那些绚丽的画面、宏大的场景,在传统电影中是无法看到的。数字技术曾经在电影中被当作特技的工具,但今天它对电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这个层次。  关键词 3D技术 电影 
摘要 项羽是影视剧中热衷演绎的悲剧形象,这一形象之所以为后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从英雄气概来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政治短视;从儿女情怀来看,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关键词 项羽 人格魅力 英雄气概 儿女情怀    西楚霸王——项羽,是叱咤风云的千古英
摘要 在各类艺术嗓音运用中,都渗透着美学原则。声音之美在于和谐,和谐美在于关系,在于整体。  关键词 和谐 协调 技巧    在各类艺术嗓音的运用过程中,都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发声技巧,使嗓音在表达内容及情感时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如朗诵、播音、戏剧、歌唱等各类艺术嗓音的运用中都是如此在发声技巧娴熟的基础上,还有更高的原则指导艺术发声活动,那就是审美的眼光、美学的原则,在各类艺术嗓音运用中,都
[摘要]《闻香识女人》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影片。影片讲述了“两个男人”和“男人与女人”的故事,以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地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整个过程,最后,以弗兰克为查理在听证席上极力辩护将故事推向高潮。  [关键词]《闻香识女人》颠覆 救赎 教化 主题思想    影片《闻香识女人》(中)又称《女人香》(台)、《女人的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中,民俗资源极为丰富,这些民俗贵源,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灭、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中国民俗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突出成就,中国民俗学在新世纪要取得更大成就,赢得新的辉煌,就必须更好地与世界民俗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 民俗学 民间文化 世界民俗 融
摘要 “白鸽”作为一个重复出现的符号,已经成为吴宇森电影作品的签名,然而这一签名在吴宇森电影系列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服务于从人性到资本再到意识形态的不同话语逻辑。  关键词 吴宇森 白鸽 暴力美学    不管是《喋血双雄》中从教堂的圣坛前飞过的白鸽,还是《终极靶标》(Hard target)里枪战厂房里的白鸽,是《碟中碟2》(the mission impossible)在火光中飞出的白鸽,还是《
[摘要]《世事如烟》是作者对孤独、焦虑、迷茫、绝望这种精神危机的演示,运用时间和视角的幻变来诠释作品的主题。故事全篇运用了时间的省略。贯穿整篇小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在叙述过程中,也不断地忽略时间的概念。企图用时间的混淆和视角的幻变的叙述技巧来达到对故事主题的形象呈现更加深刻和无暇。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述时间省略 叙述视角变幻    余华是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他以一个冷漠叙述者的身份留给读
摘要 美国电视连续剧《反恐24小时》播出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除情节本身所创造的悬念以及“实时”特性外,笔者以为大量运用的“多画面”方式是其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本文以第六季的第12集为例,具体分析该剧中“多画面”方式运用的特点及其作用。  关键词 美剧 《反恐24小时》 多画面    美国电视连续剧《反恐24小时》第六季已经结束了,而关于它的讨论却并没有随着剧集的暂时告一段落而结束,在磐灵风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