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教师的主导性,避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从导思、导学、导练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会思、会学和会练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老师主导性 导思 导学 导练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显然只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真正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因为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激活课堂实际就是激活学生,而激活学生就要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导的水平,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那么教师如何导出水平,怎样进行导的操作?我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导思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从导思入手,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景:以简单看似热闹的集体回答取代学生深入的个性思维;没有给予学生相对充分的思考时间,使思维活动无法展开;对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比较模糊,导致最终本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教师包揽;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设计好的思维框架中,形成被动思维。我认为导思主要应做到:
1.引导学生思维,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高中生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正符合高中生无论生理还是思维都正走向成熟的特点,容易增强学生主动感受与体验的欲望。文字、音像资料、图片、实物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其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维,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精心设计问题,配合教学内容,将隐性的、内在的历史知识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显示出来。问题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全,更不在于深,而在于在当前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达到“跳起来可以摘到”的程度。如在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通过设计比较秦朝的法律与罗马人的法律谁更具有历史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法律的永恒价值。
3.引导学生思维,需将学生无序、混乱的思维引向清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分析问题能力毕竟有局限性,而历史思维活动不是漫无边际、放羊式的,需要形成相对的历史结论或认识。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的逻辑分析、深刻的理性阐述,可以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从混乱的思维中,理出头绪,得出相对清晰的历史认识。
二、导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基本的教学之道,如何使学生获得“渔”的本领即学习的方法,需要教师在认识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的重点,还要布置好课后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高中不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如高一的初始阶段,要着重以历史知识记忆为目标,学会记忆的方法,打好将来特别是高考复习的知识基础。
2.利用历史教科书。新课改以来,一纲多本,教材似乎已不像以往如此的权威,高考的命题遵循考纲,但早已不拘泥教材,也不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覆盖面。然而历史教科书依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依据,历史基础知识仍旧以掌握教材内容为准,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仍旧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换句话说,离开历史教科书,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课堂上要求学生划下一些关键句;结合课堂重难点知识阅读教材中的说明内容,包括结论性的语句和史实性的材料。以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为例,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历史概念,书中的丰富史料知识、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都要指导学生阅读,体现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做好课堂历史笔记。许多老师都强调课堂要做笔记,但如何做笔记却不置可否。历史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具体客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需要记下一些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即记录知识的要点或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或网络。历史课堂做笔记既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忙于应付笔记而没有时间思考、理解,变成记笔记的机器,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无内容可记,上课就是看、听和想,可课后复习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学了什么。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记下简单知识的纲要,又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老师重要讲解的要点或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记下。做笔记有个原则既有利于自己课后的复习,又不会杂乱无章,随手乱记,课后还要整理好笔记,使笔记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好帮手。
三、导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练习,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历史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争取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小结的巩固和延伸,量少而且训练效果不强;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的主战场。然而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绝不只是简单布置作业和对对练习答案而已,就要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好适量又高质的练习,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进行作业筛选,注重质而不是量。这点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念”而不是“练”,没有“念”的基础,“练”往往会成为练习的应付,效果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搞题海战术就将使学生念的时间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首先明确现阶段学生要掌握和提高什么解题技能,如果发现当前学生主要在材料阅读方面存在问题,就更多地选择依据材料作答的题目;如果是所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就强调更多结合所学知识的题目,等等。其次,在练习的量上和难度上进行考虑,即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否完成,是否超越了当前学生学习能力,从而避免使学生产生疲于应付的境地,提高作业的信度和质量,真正反映出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存在的不足。
2.注重练习讲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更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才能真正提高训练的质量。学生的练习错误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忽视练习前要先复习课文,把做练习仅仅当成完成作业,而不是当成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解决此问题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将每次练习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认真准备,复习好课文后再做,做完练习后再针对练习的错误,再复习课文,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高,练习的目的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二是对练习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重蹈覆辙。要求学生,对一些对自己做题目或学习特别有启发意义的典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今后的复习准备,真正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
3.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好解题方法的指导。如针对学生而言感到最难的历史材料解析题,要启发学生:如何从材料众多的信息成绩下,把关键的有助于解题的历史信息提取出来;如何在进行解题表达时,避免机械套用课文知识,而是要大胆假设、推理,拓宽解题思路;如何在知识运用上实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的迁移,改变思维单一,实现从线性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教师做好导思、导学、导练工作,则学生必将在会思、会学、会练上更上一层楼,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教与学有效性的真正提高。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老师主导性 导思 导学 导练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显然只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真正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因为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激活课堂实际就是激活学生,而激活学生就要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导的水平,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那么教师如何导出水平,怎样进行导的操作?我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导思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从导思入手,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景:以简单看似热闹的集体回答取代学生深入的个性思维;没有给予学生相对充分的思考时间,使思维活动无法展开;对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比较模糊,导致最终本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教师包揽;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设计好的思维框架中,形成被动思维。我认为导思主要应做到:
1.引导学生思维,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高中生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正符合高中生无论生理还是思维都正走向成熟的特点,容易增强学生主动感受与体验的欲望。文字、音像资料、图片、实物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其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维,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精心设计问题,配合教学内容,将隐性的、内在的历史知识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显示出来。问题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全,更不在于深,而在于在当前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达到“跳起来可以摘到”的程度。如在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通过设计比较秦朝的法律与罗马人的法律谁更具有历史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法律的永恒价值。
3.引导学生思维,需将学生无序、混乱的思维引向清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分析问题能力毕竟有局限性,而历史思维活动不是漫无边际、放羊式的,需要形成相对的历史结论或认识。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的逻辑分析、深刻的理性阐述,可以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从混乱的思维中,理出头绪,得出相对清晰的历史认识。
二、导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基本的教学之道,如何使学生获得“渔”的本领即学习的方法,需要教师在认识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的重点,还要布置好课后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高中不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如高一的初始阶段,要着重以历史知识记忆为目标,学会记忆的方法,打好将来特别是高考复习的知识基础。
2.利用历史教科书。新课改以来,一纲多本,教材似乎已不像以往如此的权威,高考的命题遵循考纲,但早已不拘泥教材,也不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覆盖面。然而历史教科书依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依据,历史基础知识仍旧以掌握教材内容为准,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仍旧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换句话说,离开历史教科书,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课堂上要求学生划下一些关键句;结合课堂重难点知识阅读教材中的说明内容,包括结论性的语句和史实性的材料。以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为例,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历史概念,书中的丰富史料知识、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都要指导学生阅读,体现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做好课堂历史笔记。许多老师都强调课堂要做笔记,但如何做笔记却不置可否。历史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具体客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需要记下一些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即记录知识的要点或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或网络。历史课堂做笔记既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忙于应付笔记而没有时间思考、理解,变成记笔记的机器,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无内容可记,上课就是看、听和想,可课后复习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学了什么。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记下简单知识的纲要,又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老师重要讲解的要点或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记下。做笔记有个原则既有利于自己课后的复习,又不会杂乱无章,随手乱记,课后还要整理好笔记,使笔记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好帮手。
三、导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练习,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历史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争取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小结的巩固和延伸,量少而且训练效果不强;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的主战场。然而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绝不只是简单布置作业和对对练习答案而已,就要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好适量又高质的练习,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进行作业筛选,注重质而不是量。这点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念”而不是“练”,没有“念”的基础,“练”往往会成为练习的应付,效果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搞题海战术就将使学生念的时间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首先明确现阶段学生要掌握和提高什么解题技能,如果发现当前学生主要在材料阅读方面存在问题,就更多地选择依据材料作答的题目;如果是所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就强调更多结合所学知识的题目,等等。其次,在练习的量上和难度上进行考虑,即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否完成,是否超越了当前学生学习能力,从而避免使学生产生疲于应付的境地,提高作业的信度和质量,真正反映出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存在的不足。
2.注重练习讲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更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才能真正提高训练的质量。学生的练习错误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忽视练习前要先复习课文,把做练习仅仅当成完成作业,而不是当成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解决此问题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将每次练习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认真准备,复习好课文后再做,做完练习后再针对练习的错误,再复习课文,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高,练习的目的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二是对练习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重蹈覆辙。要求学生,对一些对自己做题目或学习特别有启发意义的典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今后的复习准备,真正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
3.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好解题方法的指导。如针对学生而言感到最难的历史材料解析题,要启发学生:如何从材料众多的信息成绩下,把关键的有助于解题的历史信息提取出来;如何在进行解题表达时,避免机械套用课文知识,而是要大胆假设、推理,拓宽解题思路;如何在知识运用上实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的迁移,改变思维单一,实现从线性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教师做好导思、导学、导练工作,则学生必将在会思、会学、会练上更上一层楼,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教与学有效性的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