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学新课改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课堂教学中关注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知情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1)备课组据新课标下高考的特点,强调走进教材,活化教材。走进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意义构建,也就是吃透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而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除了把知识点与社会联系加强之外,还要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合作性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2)备透学生: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因素,如挫折、害怕、紧张、焦虑、妒忌、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增个教学过程沉淀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启发学生克服认知系统的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认字结构、能力、品德,控制好教学过程。
比如课前默写、解题步骤、绘图等需要汇报或者需要在黑板上呈现参考答案的时候,并不是教师想让学生出丑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允许两位学生共同完成,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备好教法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教”轻“学”,传统的教师讲授可能不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收获很少。特别是难度不大的“封闭式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最常见而泛滥成灾,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书本、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存在较大的弊端:直观性、生动性较差,偏于呆板;以学科为中心,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以致用;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易阐明,学生难于理解,多靠死记硬背,等等。种种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显然是狭窄的、不坚实的。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情操等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和日常生活对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只有跳出书本,离开课堂,走进生活,才能学到更丰富、更全面、更实用的生物知识。
首先,学会观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明确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步骤,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有时还必须如实纪录。需要观察的有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种实验现象等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可受用一生。观察时还要多提问、多思考、用心去领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认识。通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形成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观念,情感得到升华。
其次,学会整理。即对多方获取的生物知识进行浓缩、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此过程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类等环节。许多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质、必然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必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及联系,否则易发生混淆。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模式,都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人为划分好的各部分知识,虽然生物知识有其独立性,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但学生如不能对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歸类,就难以形成扎实、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努力从多角度去发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并以此为线索,对学到的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与更新(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科学观。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要得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意义。生物知识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生物知识,大到国民经济,小到个人健康,都与生物知识密不可分。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略举一二例。
(1)环境保护需要生物学知识。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城乡环境遭污染、破坏而恶化的例子屡见不鲜。治理和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而在各种环保治理手段中,生物知识和技术具有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植树造林、防治沙化、保持水土、品种更新、净化水质,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均需应用到相应的生物知识。
(2)个人生活与健康需要生物学知识。健康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也已大大扩展,但当前人们的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固然有生存环境恶化、生存压力增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也与健康知识不足、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不良有着极大的关系。对此,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渗透健康教育,增加关于健康的内容,促使学生关注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
21世纪生物科学将成为主导科学,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前景光明。学好生物学知识是个人成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在生物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们只有积极探索教法和学法,不断进行修正和提高,才能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一、有效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1)备课组据新课标下高考的特点,强调走进教材,活化教材。走进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意义构建,也就是吃透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而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除了把知识点与社会联系加强之外,还要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合作性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2)备透学生: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因素,如挫折、害怕、紧张、焦虑、妒忌、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增个教学过程沉淀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启发学生克服认知系统的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认字结构、能力、品德,控制好教学过程。
比如课前默写、解题步骤、绘图等需要汇报或者需要在黑板上呈现参考答案的时候,并不是教师想让学生出丑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允许两位学生共同完成,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备好教法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教”轻“学”,传统的教师讲授可能不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收获很少。特别是难度不大的“封闭式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最常见而泛滥成灾,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书本、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存在较大的弊端:直观性、生动性较差,偏于呆板;以学科为中心,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以致用;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易阐明,学生难于理解,多靠死记硬背,等等。种种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显然是狭窄的、不坚实的。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情操等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和日常生活对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只有跳出书本,离开课堂,走进生活,才能学到更丰富、更全面、更实用的生物知识。
首先,学会观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明确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步骤,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有时还必须如实纪录。需要观察的有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种实验现象等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可受用一生。观察时还要多提问、多思考、用心去领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认识。通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形成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观念,情感得到升华。
其次,学会整理。即对多方获取的生物知识进行浓缩、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此过程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类等环节。许多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质、必然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必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及联系,否则易发生混淆。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模式,都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人为划分好的各部分知识,虽然生物知识有其独立性,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但学生如不能对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歸类,就难以形成扎实、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努力从多角度去发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并以此为线索,对学到的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与更新(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科学观。此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要得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意义。生物知识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生物知识,大到国民经济,小到个人健康,都与生物知识密不可分。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略举一二例。
(1)环境保护需要生物学知识。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城乡环境遭污染、破坏而恶化的例子屡见不鲜。治理和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而在各种环保治理手段中,生物知识和技术具有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植树造林、防治沙化、保持水土、品种更新、净化水质,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均需应用到相应的生物知识。
(2)个人生活与健康需要生物学知识。健康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也已大大扩展,但当前人们的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固然有生存环境恶化、生存压力增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也与健康知识不足、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不良有着极大的关系。对此,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渗透健康教育,增加关于健康的内容,促使学生关注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
21世纪生物科学将成为主导科学,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前景光明。学好生物学知识是个人成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在生物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们只有积极探索教法和学法,不断进行修正和提高,才能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