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次”与“33次”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o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到临近县区里的一所省级实验小学上了一节语文课。我选择上的是第一课时,这是公开研讨活动中比较少见的。因为长期以来,大家外出听课几乎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第一课时没有多少听头,所以导致很多教师在选择执教内容时,都不愿意上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几乎成了被公开教学活动遗忘的角落。我选择它,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水平,而仅仅是因为自己正在思考一些关于第一课时的问题。
  准备一番,问题应该不大,我如是想。
  上课当天,窗外春雨绵绵,室内听课的专家和教师济济一堂,我和学生被包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施展拳脚。课毕,大家对我多有溢美之词,我都报以微微一笑。但一位青年教师对我说的一句悄悄话,我却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让我汗颜,让我羞愧,让我警觉,让我清醒,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当时,台上的专家正对我的课大加褒扬,我身旁一位青年教师轻声对我说:“黄老师,你这节课对学生使用了22次不同的表扬方式……”我听后,心里顿时如春风抚过,有点晕忽忽飘飘然的感觉。她“夸奖”我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大家都是夸我课堂板块设计的清爽,夸我对学情关注的充分,夸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和指导的巧妙。而她却眼光独到,发现了连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位学习非常用心的青年人。我刚想对她的细心与智慧表示感谢和钦佩,没想到她却接着说道:“上次我去南京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课,他在一堂课里对学生使用了33次不同的表扬方式。”
  22次!33次?
  当我听到第二个数字从她嘴里轻轻吐出来的时候,我的脸刷一下就红透了。我无心再去听台上专家激情四射的发言,我只盼望这个活动快点结束。此时所有的褒奖似乎都变成了对我的嘲讽。呵呵,原来她并不是想表扬我,她是在提醒我!这是我听到过的最直接最刻骨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批评。它如一盆冷水,从我的头部一直浇到脚后跟。
  我回到家,立即躲进书房,把当天上课的情况如实记录了下来,并复印了别人的几份听课记录加以对照和比较。我努力想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设计?技巧?语言?理论?……似乎都不是!
  几番寻求无果,我只好重新捧起了书房中蒙尘已久的名师们撰写的书籍,仔细寻找着他们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破译“33次”的密码到底在哪里呢?“22次”与“33次”差别的仅仅是数字的悬殊吗?我辗转反侧,夜不能眠。思考的火焰在烧灼着我痛苦的神经。
  终于,我在重温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的文章时找到了答案。答案只有一个字,这就是大家喜欢整天挂在嘴上的一个字——爱!
  “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无私地爱着我的学生。”斯霞老师满怀深情地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扎根乡村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说。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是爱,让我们的孩子沐浴着教育的温情;是爱,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人性的魅力。“教育中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我们耳熟能详,可我们平日里对爱的理解太肤浅,太功利,缺乏一种感奋心灵的真诚,缺乏一种直抵灵魂的叩问。我们对“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缺乏必要的深度思考!如果我们真正地爱着学生,哪怕孩子们在课堂上只有点滴的进步,都不会逃过我们爱的目光,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奉献上鼓励和赞扬。
  我和那位特级教师相比,教育教学技巧的差距或许不是主要的,差就差在对学生爱的分量上。上课归来,我不断这样反问自己:你爱学生有几分?你的爱到底有多真?
  渐渐地,那位不知姓名的青年教师无意中给我的这盆“冷水”,使我感受到了无限的暖意和温情。它就像窗外知时节的雨,在万物经历一冬的孕育,最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刻,如期而至,轻盈无声,直润心底。
  22次,23次,24次……33次,34次!这,成了鞭策我前进的坐标。
  知有涯,技有尽,师爱无穷时!
  淅沥,淅沥,窗外细雨如丝。多么及时,多么珍贵的一场雨!
  (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行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我们有幸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州河城蒙特梭利小学(River Falls Public Montessori Elementary)进行每周一次的见习(这样的见习持续了16周)。我们两人一组被分配到不同的教室。每个教室基本上只有一位负责教师(类似于国内的班主任)。这位负责教师同时也兼任多门课的任教。每周三我们和该校的学生从早上八点相处到下午两点。虽然每周只有一天时间的见习,但是收获很大
时下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一节课的设计在引入环节一定要有“生活情境”。因此在教科书以及各种教学设计中充斥了大量诸如购物、吃饭、装修、乘车等所谓的生活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某种意义上贴近的是人物质层面的生活,并不一定符合学生思维方面的规律。  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其所熟悉的自然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建立联系,无疑是好的做法,但并非必须如此。因为数学课程中一些内容的发生与发展,是遵循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展开
多次听过“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一般是先出示或让学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而让学生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从而进行验证。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验证”环节上,这样的安排感觉课堂上学生参与研究的状态是被动的,例如,是怎么聯想到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学生研究圆锥体积的思维起点在哪里?学生利用了哪些以前的活动经验?……教者又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这一课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教师對如何进行复习课教学常常感到困惑。以二年级“表内乘法复习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概括了四点教学要领:激“趣”、导“理”、巧“练”、重“评”,以期解决低年级复习课难上的问题,供一线教师借鉴。  【关键词】激“趣”;导“理”;巧“练”;重“评”  复习课与新授课、练习课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同授课类型。复习是对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查漏补缺的过
【摘 要】课例尝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信息筛选、信息表征、信息联想等阅读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取有效信息,用画图、摘录等形式厘清数量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并从有关联的信息中,联想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主要从“基于学生起点,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等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阅读能力;解决问题  一、课前思
【摘要】研究者以Y学校158名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的关键实习事件。研究发现,正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幼儿美好品质、幼儿园精神环境良好、专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高等;负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社会认同低、幼儿消极反馈、幼儿园精神环境局限、园所安排不合理、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欠缺、自我专业能力欠缺等。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摘 要】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教学更偏重于对平均数的计算,忽视了对平均数概念本质的认识。而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教学,力求还原平均数的本原意义,教学中以估计大数作为认知的起点,在问题解决和不断质疑中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认识,从而指向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平均数;数学史;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概念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平均
蔡:小智,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自我感觉备课很充分了,可一上起来,就十分别扭,老师跟学生都觉得不爽、不对头。  智:原因当然很多,但“节奏”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蔡:于漪老师说:“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化学课恐怕也有这个问题吧。  智:当然,上课有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  蔡: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节奏并不是什么刻意追求的外设,而
曾几何时,身为教师的我,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塑造孩子心灵的伟大使命,良师可化腐朽为神奇,劣师可摧花朵为尘埃,教师就是世俗眼光中的道德圣人。蒙昧无知的孩子,需要教师拨响心中的琴弦,需要教师作为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才能开发巨大的潜能,谱写人生的美好乐章。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何其重要。可是一连串师德事件的发生,从“范跑跑”到“杨不管”,从“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和逃课女生发生肢体
为什么要实践小组管理  说实话,我起初对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进行管理的模式非常反感。太多的所见所闻不断刺激着我:挑动学生的过度竞争,连坐的考核方式,用小组考核来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师对学生小组的管理的追求似乎就是在学生心中投下恐惧,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实现功利的目标。我与几个朋友聊天,都觉得这样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倒蛮符合“组”的一个义项:绳索(如系燕父子以组——欧阳修《伶官传序》)。  去年九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