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教育教学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ey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能的缪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一切创造性的源泉
  儿童有无本能?什么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本能对其自身的发展有何作用?儿童教育应该怎样对待儿童的本能?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挪威奥斯陆大学的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在研究儿童的自发性歌唱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能的缪斯”这一概念。他说,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中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作者一再强调它在人类存在中那种超越性、持续性的存在:就人生各个阶段的纵向角度来看,从胎儿未与母体分离的生命一直到夕阳红时的暮年;就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横断面来看,作者通过对挪威、美国、俄国三个在地理、人口、历史和文化政治层面那么不同的国家的研究得出结论,对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缪斯性的理解,是一种共同的人类潜能,它为儿童掌握他或她遇上的任何语言、文化提供了能力。
  一、 “本能的缪斯”的体现
  1.“本能的缪斯”体现在语言学习中——生存性力量
  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因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胎儿从子宫中获悉的母语在根本上是一种音乐的母语。对胎儿产生意义的是母亲声音的音乐性质——音调、节奏、音速和音的强弱,而不是母亲使用的那些字句的一般意义。胎儿从母亲音调、节奏和音速的变化中“读出”了母亲情感和情绪的变化。从此,母亲和胎儿开始了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在子宫中发育着的胎儿对母亲说话、唱歌、欢笑的音乐性音节日趋熟悉。对他来说,这音节就如同神圣的献词一样,导引他进入人类大家庭。作者认为,胎儿在与母亲的联系中获得了一种交流能力,这种能力是缪斯式的,是对生存的明确,是对加入社会的催促。这种能力为儿童学习母语打下了基础。婴儿用难以置信的速度学会用各种方式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在短短的几年内时间里学会了大量的词汇以及复杂的句子,而成年人掌握一门语言所花费的时间是儿童掌握一门语言所花费时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本能的缪斯”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创造性力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本能的缪斯”是儿童游戏的源泉,它们是一种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缪斯式突破”的范例。对儿童来说,这种“缪斯式突破”典型地发生于游戏的形式中。我们都还记得唐和红皮球的故事。当唐独自一人靠树站立时,他也是群体中的一员,他通过想象的力量正在与其他孩子玩耍。在他盼望新朋友的饥渴中,在一种主观幻想和外部现实动态综合的意义上,他也变成了孩子中的一个。正是通过这种想象的力量,唐学会了美国式的掷球、美国式的奔跑、美国式的捕球,从而找到了新的人的归属和文化伙伴关系。
  “缪斯式的突破”也体现在儿童的文字游戏中。当儿童掌握了语言的基本法则之后,他们就喜欢玩弄字眼,他们经常把不同意思扭绞到一起,产生新的洞见,而自己也获得了缪斯式陶醉的满足。这也是儿童想要自由,想去创造和感受新的东西的表现。下面是儿童文字游戏的典型的例子:
  问:“飞进电扇里的金丝雀叫什么?”
  答:“切碎的啾啾声。”
  二、对儿童“本能的缪斯”的压抑
  尽管“本能的缪斯”存在于每个儿童心中,存在于每个人从胎儿到暮年的整个阶段当中,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意识到“本能的缪斯”的存在。成人对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束缚和压抑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比如,当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会边玩边嘴里高兴地叫着,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一表现都会感到厌烦,认为“孩子玩就玩吧,嘴里还嚷嚷啥”。殊不知这正是儿童的“本能的缪斯”的表现,在儿童那里,声音和动作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即是一种“恩戈麦”,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儿童边蹦蹦跳跳边唱歌,所以既有动作又有声音的动画片要比只有声音的歌曲更吸引儿童。由此,我想到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父母所理解的音乐教育是只有声音的,是片面的和狭隘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父母逼着孩子坐在钢琴旁,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而在孩子看来,音乐就是声音和动作的组合。只有声音和动作相结合的音乐形式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本能的缪斯”是儿童游戏的源泉,正是通过游戏,儿童的“本能的缪斯”才得以有效地发挥,才逐渐地从未知世界走向已知世界。唐和红皮球的故事、阿恩和摇滚吉他的故事,作者和欧文斯的故事不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吗?然而许多父母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儿童与同伴玩耍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儿童游戏的时间被无情地剥夺和占有。孩子们纷纷被父母送到各种辅导班学习绘画、表演、书法等等。
  学校里的情景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是的,是这样的。儿童进入学校后,他的活动处处受到学校制度的压抑。上课的时候手要放到背后,身体要坐直,眼睛要看黑板,不许说话,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在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行为和言语也要受到束缚。当儿童的缪斯天性和学校的制度文化发生冲突时,缪斯天性不得不向制度文化低头。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儿童的认识过程的自主性被破坏了,个性受到了威胁,使人紧张,因而学习也变得毫无趣味可言。学习应该以心灵不受约束为基础,否则学习便无法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自我的丰富人性和缪斯本能的复杂性被忽视了,或者被遗忘了,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将会很少。如果孩子处在一个鼓励自我创造、重视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那么孩子们不费劲就可以学到好多东西。
  三、基于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教育思考
  (一)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生活经验的完整性
  根据儿童生活经验的“恩戈麦”,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儿童那里,知觉、听觉、视觉和身体运动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思维是身体的运动,身体的运动则是思维的外化表现。我们在幼儿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幼儿在绘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如果这时老师制止孩子说话,那么孩子的笔也将停止运动,他不知再如何去画。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手里拿着飞机模型,身体随着手里飞机的运动不断上下起伏,嘴里还不停地“嗡嗡嗡”地模拟飞机飞行的声音。对于孩子来说,说和画、语言和动作不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件事。此时,孩子的视觉、听觉和动觉都在参与活动,孩子的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可是,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总是忽略儿童生活经验的完整性,认为音乐课就是教会孩子唱一首歌,美术课就是教会孩子绘画的技能,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却被忽视了,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被割裂了。儿童生态感官的功能就像是一个结构紧密的网络,在这里,整体和部分总是共同工作并相互为前提的。如果这个最基本的缪斯世界破碎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就会遭到破坏,当复杂的学习过程被割裂为许多互不相关的片段时,学习将不再是一种统一、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过程。
  (二)儿童教育要学会等待
  目前,“神童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在中国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很多幼小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学习书法、绘画,甚至珠心算,对此家长还颇有微词地说“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你如果不学就被人家远远地落下了”,这种完全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身心接受能力的填鸭式的教育弄伤了儿童的“胃口”,造成了儿童心灵上的残缺,使本能的缪斯受到压抑。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俄国那些在幼年接受过强化音乐训练的儿童,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只有少而又少的人成为职业音乐工作者,在那些没有去吃音乐这碗饭的人中间,绝大多数再也不进音乐厅,再也不想接触音乐,再也没有摸过他们早年被逼着练习过无数次的乐器!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卢梭说得好“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儿童需要时间,生命需要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成熟,任何教育都不能操之过急,都要考虑到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成熟条件。因此,儿童教育要学会等待,等待儿童的身体和心智条件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教育,等待儿童有足够的兴趣和愿望去接受教育。这种等待是对儿童“本能的缪斯”的信任。
  (三)教师和家长要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人
  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本能的缪斯”是人类中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如何保护儿童“本能的缪斯”不受摧残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和家长是儿童接触频率最高的人群,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缪斯心灵,是不可能为儿童提供一个具有缪斯性的氛围的。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自信去找出自己身上的自发性、创造性、缪斯能力、即兴创作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天真、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因为“本能的缪斯”在孩提时代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们的身上。
其他文献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赖自身的主观努力。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展智能,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一、转变“学”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观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显然应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较为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关怀。以前我总觉得把书教好,学生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年级,班上有一个外来员工的孩子,学习不错,也很聪明。可是,最近发现她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做作业粗心大意,跟错别字交上了朋友。  开始进行期末复习了,有一次,我把所有的单元试卷发下去,要求学生回家
【摘要】大量背诵是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之一,更是促进书面表达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积极开展英语背诵兴趣小组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背诵技巧,用实践证明只要有了量的背诵输入就能达到质的灵活输出。  【关键词】背诵 唱响英语灵活运用  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必须得有大量的输入,有输入才会有输出,即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而背诵是语言输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高中生都习惯理解记忆,不愿意花功夫背诵,因此,我积极组织
案例背景:  小A是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是独生子。上课招惹其他同学,课间经常出现动手打人、出口骂人现象,稍不如意,不是打同学,就是骂同学;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同班同学和邻班同学都很怕他、躲着他,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往。为此,我主动了解了小A家里的情况,了解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较高,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但其父脾气急燥,对孩子缺乏耐心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一般都是用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对社会音乐师资的多样需求,浅析目前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一些误区,从而提出高师音乐学专业应实行分流培养;不仅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而且要为社会培养各类音乐师资,并对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分流培养社会型师资人才培养方案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关键时期,是把社会
【摘要】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历史的科学性、艺术性、综合性和历史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与探究性决定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加强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习路径设计、提高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已成为必然。  【关键词】八年级学习路径历史思维  一、 “新的大一统”课例设计引起的思考和分析  在一次历史与社会教学研讨中,某位老师执教“新的大一统”一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其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摘 要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我国民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拓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训。其中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指导作用,因而从小学起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培训十分重要,而数学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可通过对现有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升级从而达到此目标。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为探究内容,阐述了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进行尝试与探索,以期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完善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尝试 探索    引言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课堂学习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一般集中于对教材知识背景的介绍,这使得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轨,学生无法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找到共鸣,不能深入体会
【摘要】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具体体现,“读”是核心。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小学低年段朗读的有效训练。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低段 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语文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善于朗读的学生不光阅读分析的能力强,作文也写得好。可见,
伴随他们的成长,除了生活上的问题外,接踵而来的是中学学业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许多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教育问题。在中学阶段,通过长期的厌学,学习不努力,父母外出,由爷爷奶奶看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导致成绩下降,最后成为班上的学困生。这些中学生教育问题严峻地摆在了我们班主任的面前。特别是现在农村中学更为普遍,并且呈现一种上升趋势。前年我当班主任工作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