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赖自身的主观努力。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展智能,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一、转变“学”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观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显然应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较为普遍。学生上课只带耳朵不带问题;只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更失去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机会,完全取消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地位,导致学生成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书呆子。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两个转移”:由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由以教为重转移到以学为重。教育学生解放思想,改变唯书、唯师、唯上及传统的依赖性,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兴趣的方面或基础较好的学科入手,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激发“学‘的兴趣,发挥自主的能动性
“兴趣乃导师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疲倦。
1、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自身的美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统一,数学公式的简炼整齐,数学性质、法则概括典型,数学图形和谐对称,数学结构协调完美,数学知识奥妙无穷,数学方法奇妙多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过分紧张又会出现师生不融洽的性绪,学生噤若寒蝉,一言不发。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增,接受能力强。通过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等方法能够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給“学”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教育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学生的未来着想,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注重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1.指导预习。传统的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一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重要一环。
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么学”两方面加以指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上的小数点怎样确定?(3)如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及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让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认识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训练多感官参与学习,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指导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自觉边观察边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最后归纳总结出图形的特征。在学习应用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遇到难题时边读题边画出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想出解题策略,讲出解题思路的习惯。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如学习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后,出示2.33331÷7让学生判断该题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有的学生计算时,看到商开始重复出现“3”,便认为是循环小数,有同学却发现这题是可以除尽的,通过讨论就加深了对“循环小数“本质上的认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使学生把“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潜力发挥出来”,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唯一途径。 (上接第172页) 因此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议论。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让学生读“4020”,然后让学生阅读第八册课本38页例1前的一段话,知道万级和亿级的读法。出示“400305004000”,引导学生讨论:(1)怎样读? (2)万级和亿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3)在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分组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和感知的经验,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法,导出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议论
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较难掌握,原因是认识结构模糊,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产生思维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抓住知识的差异处引导学生议论。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四册教材中,用“和”求每盘放几个梨?让学生讨论: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回答后,立即列式计算,然后教师补充完整:“把28个梨,放在4个盘里。”全班列式解答。
出示例4:有20个梨,又摘来8个,把这些梨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个盘放几个?与复习题比较,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不同?怎样解答?在学生充分讨论中,发现复习题中梨总数已告知,而例4却没有告知,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先求出梨的总数。
出示例5:有20个梨,吃了2个。剩下的梨每6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与例4比较,问题相同,指出条件中主要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例4用总数来分,例5是用“剩余”的来分,这也就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加”和“减”作为议论的重点,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认真审题的意义。
3.总结、归纳知识引导议论
有时学习某一知识之后,必须总结出定义、法则、公式等,实现认知的新飞跃,这时,精心设问有利于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设计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值得参考。
总之,课堂导课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固定的形式。课堂导课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我们学功能,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转变“学”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观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显然应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较为普遍。学生上课只带耳朵不带问题;只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更失去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机会,完全取消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地位,导致学生成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书呆子。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两个转移”:由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由以教为重转移到以学为重。教育学生解放思想,改变唯书、唯师、唯上及传统的依赖性,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兴趣的方面或基础较好的学科入手,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激发“学‘的兴趣,发挥自主的能动性
“兴趣乃导师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疲倦。
1、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自身的美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统一,数学公式的简炼整齐,数学性质、法则概括典型,数学图形和谐对称,数学结构协调完美,数学知识奥妙无穷,数学方法奇妙多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过分紧张又会出现师生不融洽的性绪,学生噤若寒蝉,一言不发。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增,接受能力强。通过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等方法能够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給“学”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教育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学生的未来着想,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注重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1.指导预习。传统的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一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重要一环。
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么学”两方面加以指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上的小数点怎样确定?(3)如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及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让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认识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训练多感官参与学习,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指导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自觉边观察边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最后归纳总结出图形的特征。在学习应用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遇到难题时边读题边画出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想出解题策略,讲出解题思路的习惯。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如学习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后,出示2.33331÷7让学生判断该题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有的学生计算时,看到商开始重复出现“3”,便认为是循环小数,有同学却发现这题是可以除尽的,通过讨论就加深了对“循环小数“本质上的认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使学生把“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潜力发挥出来”,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唯一途径。 (上接第172页) 因此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议论。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让学生读“4020”,然后让学生阅读第八册课本38页例1前的一段话,知道万级和亿级的读法。出示“400305004000”,引导学生讨论:(1)怎样读? (2)万级和亿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3)在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分组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和感知的经验,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法,导出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议论
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较难掌握,原因是认识结构模糊,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产生思维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抓住知识的差异处引导学生议论。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四册教材中,用“和”求每盘放几个梨?让学生讨论: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回答后,立即列式计算,然后教师补充完整:“把28个梨,放在4个盘里。”全班列式解答。
出示例4:有20个梨,又摘来8个,把这些梨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个盘放几个?与复习题比较,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不同?怎样解答?在学生充分讨论中,发现复习题中梨总数已告知,而例4却没有告知,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先求出梨的总数。
出示例5:有20个梨,吃了2个。剩下的梨每6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与例4比较,问题相同,指出条件中主要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例4用总数来分,例5是用“剩余”的来分,这也就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加”和“减”作为议论的重点,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认真审题的意义。
3.总结、归纳知识引导议论
有时学习某一知识之后,必须总结出定义、法则、公式等,实现认知的新飞跃,这时,精心设问有利于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设计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值得参考。
总之,课堂导课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固定的形式。课堂导课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我们学功能,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