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借鉴餐饮文化改革语文学习方式》一文以独特的视角,从广为人知的餐饮文化入手,将其与语文学习打通,这就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有了可感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该文作者的教学课堂一定会香味飘溢,活力四射。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生活中便处处有学问,可以时时学语文。在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方面,本文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值得借鉴。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不满足于平时的一日三餐,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喜欢吃出花样,吃出别样的味道来。物质生活的提高决定了精神追求的相应提升,“吃”和“吃”的方式,俨然已跃升为一种文化。从五花八门的餐饮文化中,看到商家成功的经营模式,笔者不禁联想到这些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之间是否有某些联系。生活是处处相通的,本文试着从餐饮文化的角度谈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
一.自助餐——自主式学习方式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已热衷于自助餐了。凡去过自助餐厅的人都能体会到,在这个地方用餐,在餐厅所提供的食物中,能最大限度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还可以品尝自己没有吃过的食物。自助餐的最大特点是自我作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式学习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学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工具途径。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进而体验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达到学习文本、尝试写作的目的。如,在新授课开始前,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安排以小组(参照性格、男女、能力高低等因素搭配)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也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自看课文,自想问题,自我实践,让他们通过“听、说、读、写”等基本形式初步理解并赏析文本。
在自主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与友爱,他们受到激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高中自读课文、阅读课的教学,适合具有一定的探讨能力,语言表达也相对完善的高中学生,就像自助餐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一样。
二.特色菜——主题式学习方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习俗习惯,而这一点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吃的习惯上:南方人喜好甜食,北方人爱吃面食,四川、湖南好吃辣……随着各地人才的流动,必然带来不同地方文化的汇合,各地特色鲜明的菜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街头巷尾,人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尝到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
“主题式”学习方式是指:在课堂中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欣赏文学作品,探究相关语文知识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并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例如,在“不朽的离别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寻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离别诗文。通过阅读,学生不难发现离别的诗大多是悲哀的,并且这些悲哀之情的表达又是含蓄的,往往借助景物来暗示愁绪,烘托思念之情,真是写不尽的相思,说不尽的哀怨。通过自己的比对,教师的点拔,学生就会感悟到有一些景物已成为较为固定的意象借以表达离别之情。例如:(一)柳、杨花或柳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二)明月。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因而明月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离别之苦。王昌龄《送魏二》诗中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通过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来表现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孟郊《古怨别》云:“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别后通过月光来寄托各自的离思。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相关活动,学生就能最直观地体会到情景交融的妙处,对“离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也会尝试着在自己的诗文中加以运用。
在“主题式”的学习方式中,师生关系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融合其他的各种学习方式。这里,教师虽然仍然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通过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促进其积极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对增大。这一模式适用于专题文学欣赏和有历史背景的作品教学。
三.洋快餐——体验式学习方式
肯德基、麦当劳这一类速食文化令一些人鄙视,而这种老外的洋垃圾在孩子们中却大行其道,只要听说要请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马上就会乐开了怀,这是什么魔力呢?是美味的套餐还是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肯德基餐厅听到了一则广播:“今天是某小朋友生日,肯德基全体员工在此祝某小朋友生日快乐,健康成长……”而旁边的桌子上小朋友们的欢呼雀跃也令我为之心动。多么人性化的经营方式!再有,每个肯德基必有一个小小的区域,是供孩子们游乐的地方,这个不经意的角落也许我们并不介意,但对孩子而言却是个乐园!
体验式学习方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个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很突出,会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歌朗诵、影视作品教学中的片断表演等,就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兴趣,体会到了参与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记得在教《雷雨》时,笔者安排了一次话剧表演,让学生通过对三十年后的周朴园、鲁侍萍的再次相遇这场戏的探讨和再现,对人物性格进行揣摩。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人物台词、心态的把握出奇的准确,比起平时教师大费周折地对周的“虚伪”与“真情”进行剖析来,省时又省力!更有一位苏州教师在教授《五人墓碑记》时,和学生一起来到了苏州郊区的五人墓地,来体验“独五人之皦皦”的情怀!
学生的这一学习方式,表面上看来完全由学生作主,但教师倘加以人性化的语言,必要的氛围营造,课堂仍在可掌握之中。这一方式可用于影视作品、诗歌等的鉴赏教学中。
四.烧烤——探究式学习方式
去吃巴西烧烤或韩国烧烤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品尝异国风味的食物,说实话烤肉还不一定有正宗的新疆羊肉串好吃,但能亲自动手烘烤才是最大的乐趣。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照本宣科、强加灌输是行不通的,而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想象,这些训练,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项链》时,许多语文教师有一个经典的练习,就是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即当路瓦栽夫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在这一学习方式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就像烧烤没有好的原料是烤不出什么好东西的。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要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灵活的变通方法和超前的学习意识。这一模式可以应用在各种精细阅读与写作训练中。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餐饮文化,体育活动,娱乐方式……都可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活力,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真正要把语文吃得好,吃得健康,就必须在“听、说、读、写”四道菜上要下足功夫。味道、做法可以不一样,但营养的摄取是最终的,教师、学生都应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创新,打造出自己的“招牌菜”来。
夏军良,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不满足于平时的一日三餐,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喜欢吃出花样,吃出别样的味道来。物质生活的提高决定了精神追求的相应提升,“吃”和“吃”的方式,俨然已跃升为一种文化。从五花八门的餐饮文化中,看到商家成功的经营模式,笔者不禁联想到这些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之间是否有某些联系。生活是处处相通的,本文试着从餐饮文化的角度谈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
一.自助餐——自主式学习方式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已热衷于自助餐了。凡去过自助餐厅的人都能体会到,在这个地方用餐,在餐厅所提供的食物中,能最大限度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还可以品尝自己没有吃过的食物。自助餐的最大特点是自我作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式学习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学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工具途径。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进而体验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达到学习文本、尝试写作的目的。如,在新授课开始前,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安排以小组(参照性格、男女、能力高低等因素搭配)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也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自看课文,自想问题,自我实践,让他们通过“听、说、读、写”等基本形式初步理解并赏析文本。
在自主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与友爱,他们受到激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高中自读课文、阅读课的教学,适合具有一定的探讨能力,语言表达也相对完善的高中学生,就像自助餐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一样。
二.特色菜——主题式学习方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习俗习惯,而这一点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吃的习惯上:南方人喜好甜食,北方人爱吃面食,四川、湖南好吃辣……随着各地人才的流动,必然带来不同地方文化的汇合,各地特色鲜明的菜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街头巷尾,人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尝到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
“主题式”学习方式是指:在课堂中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欣赏文学作品,探究相关语文知识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并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例如,在“不朽的离别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寻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离别诗文。通过阅读,学生不难发现离别的诗大多是悲哀的,并且这些悲哀之情的表达又是含蓄的,往往借助景物来暗示愁绪,烘托思念之情,真是写不尽的相思,说不尽的哀怨。通过自己的比对,教师的点拔,学生就会感悟到有一些景物已成为较为固定的意象借以表达离别之情。例如:(一)柳、杨花或柳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二)明月。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因而明月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离别之苦。王昌龄《送魏二》诗中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通过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来表现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孟郊《古怨别》云:“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别后通过月光来寄托各自的离思。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相关活动,学生就能最直观地体会到情景交融的妙处,对“离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也会尝试着在自己的诗文中加以运用。
在“主题式”的学习方式中,师生关系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融合其他的各种学习方式。这里,教师虽然仍然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通过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促进其积极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对增大。这一模式适用于专题文学欣赏和有历史背景的作品教学。
三.洋快餐——体验式学习方式
肯德基、麦当劳这一类速食文化令一些人鄙视,而这种老外的洋垃圾在孩子们中却大行其道,只要听说要请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马上就会乐开了怀,这是什么魔力呢?是美味的套餐还是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肯德基餐厅听到了一则广播:“今天是某小朋友生日,肯德基全体员工在此祝某小朋友生日快乐,健康成长……”而旁边的桌子上小朋友们的欢呼雀跃也令我为之心动。多么人性化的经营方式!再有,每个肯德基必有一个小小的区域,是供孩子们游乐的地方,这个不经意的角落也许我们并不介意,但对孩子而言却是个乐园!
体验式学习方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个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很突出,会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歌朗诵、影视作品教学中的片断表演等,就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兴趣,体会到了参与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记得在教《雷雨》时,笔者安排了一次话剧表演,让学生通过对三十年后的周朴园、鲁侍萍的再次相遇这场戏的探讨和再现,对人物性格进行揣摩。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人物台词、心态的把握出奇的准确,比起平时教师大费周折地对周的“虚伪”与“真情”进行剖析来,省时又省力!更有一位苏州教师在教授《五人墓碑记》时,和学生一起来到了苏州郊区的五人墓地,来体验“独五人之皦皦”的情怀!
学生的这一学习方式,表面上看来完全由学生作主,但教师倘加以人性化的语言,必要的氛围营造,课堂仍在可掌握之中。这一方式可用于影视作品、诗歌等的鉴赏教学中。
四.烧烤——探究式学习方式
去吃巴西烧烤或韩国烧烤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品尝异国风味的食物,说实话烤肉还不一定有正宗的新疆羊肉串好吃,但能亲自动手烘烤才是最大的乐趣。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照本宣科、强加灌输是行不通的,而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想象,这些训练,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项链》时,许多语文教师有一个经典的练习,就是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即当路瓦栽夫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在这一学习方式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就像烧烤没有好的原料是烤不出什么好东西的。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要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灵活的变通方法和超前的学习意识。这一模式可以应用在各种精细阅读与写作训练中。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餐饮文化,体育活动,娱乐方式……都可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活力,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真正要把语文吃得好,吃得健康,就必须在“听、说、读、写”四道菜上要下足功夫。味道、做法可以不一样,但营养的摄取是最终的,教师、学生都应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创新,打造出自己的“招牌菜”来。
夏军良,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