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阅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文中去,完善自我。
关键词:阅读; 个性化; 读出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04-001
著名心理學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得不把教育的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地阐明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已知层面。另一方面,从文本角度看,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阅读教学设计应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需求,跳出学生已知的窠臼,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标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用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阅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文中去,完善自我。通过阅读,可促使学生感受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进步的执著与艰难,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好的认识。
首先要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学生要有充沛的情感,敏锐的心灵感觉。也就是说要具备以下两个重要的阅读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中,“情”才有一定的附着点,才能融进文中去。在阅读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或手段达到融情。
阅读目标要明确。做到有目的性阅读,或者说要有阅读主题,这样利于情感专一化,便于融进文中去。如阅读鲁迅的作品中描写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有农民闰土、读书人孔乙己等,把这些人物的描写情节进行合理的筛选,自然产生一种无奈的同情。
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一般的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从视觉、嗅觉和感觉等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或由外及内加以细致的描写的。在作者经过一番精雕细描之后,即进入凝视沉思状态,由此紧扣自己的情感感触点生发联想,凸显物的特性,用一关键句加以巧妙过渡,进而由物及人。如《白杨礼赞》中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最为强烈的,达到蓄势已满,待发状态。作者情感流动至此,在结尾处得以宣泄,水到渠成,即可谓“卒章显志”。但主旨往往是含蓄的,常让人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要适时融进文中去,要立足结尾,上挂下联,扣情析理,抓关键词,进行研析、归纳、概括读出自己的体验来。如《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可通过这句联系实际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抓作品中的亮点。一是作品的兴趣点,往往是作品的开头或结尾的段落,或是总结性的句子,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人物描写,能起到对作品中心有一定的概括作用的。如品析《紫藤萝瀑布》中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文可知,“它”指前句中的“紫藤萝瀑布”,盛开的藤萝“推着挤着”,“活泼热闹”,富有勃勃的生机,旺盛的生命力。下文写道:“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显然,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感染了“我”,催“我”乐观奋进,使“我”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它能带走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样就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脉络,读出了作者的特定情境中的独特感受。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触动,自身的情感也沿着作品的情感脉络一起律动。阅读课上常会出现学生的情感飞扬,敞开心扉,情不自禁地急于宣泄出少年心中萌动的情感,激情四射,妙语如珠,个性张扬,自然纯真;思维活跃,笔下生辉,充满了灵动性,思辨性。如学生在读《听潮》一文时,读出了作者是怀着悠悠的喜悦,与大海相依,沉醉其中,“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但情感是激荡的,汩汩的,抑制不住情人倾诉的潮音,声音愈诉愈加激动,愈来愈大。一下就唤醒心中沉睡浓郁的情愫,于是便在对方面前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喘”“转”“打”“伸”“抹”“踢”“推”“咬”,一刻比一刻兴奋,动态之美,形象可感,伸手可及,此时由双方静态变为了一动一静,名为静实为心动,动静之美,热情奔放,“掀”动双方的情感,波澜壮阔。课后学生写初次羞涩萌动等类的话题的文章,让人真正听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这样,学生才是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阅读; 个性化; 读出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04-001
著名心理學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得不把教育的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地阐明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已知层面。另一方面,从文本角度看,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阅读教学设计应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需求,跳出学生已知的窠臼,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标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用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阅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文中去,完善自我。通过阅读,可促使学生感受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进步的执著与艰难,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好的认识。
首先要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学生要有充沛的情感,敏锐的心灵感觉。也就是说要具备以下两个重要的阅读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中,“情”才有一定的附着点,才能融进文中去。在阅读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或手段达到融情。
阅读目标要明确。做到有目的性阅读,或者说要有阅读主题,这样利于情感专一化,便于融进文中去。如阅读鲁迅的作品中描写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有农民闰土、读书人孔乙己等,把这些人物的描写情节进行合理的筛选,自然产生一种无奈的同情。
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一般的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从视觉、嗅觉和感觉等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或由外及内加以细致的描写的。在作者经过一番精雕细描之后,即进入凝视沉思状态,由此紧扣自己的情感感触点生发联想,凸显物的特性,用一关键句加以巧妙过渡,进而由物及人。如《白杨礼赞》中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最为强烈的,达到蓄势已满,待发状态。作者情感流动至此,在结尾处得以宣泄,水到渠成,即可谓“卒章显志”。但主旨往往是含蓄的,常让人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要适时融进文中去,要立足结尾,上挂下联,扣情析理,抓关键词,进行研析、归纳、概括读出自己的体验来。如《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可通过这句联系实际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抓作品中的亮点。一是作品的兴趣点,往往是作品的开头或结尾的段落,或是总结性的句子,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人物描写,能起到对作品中心有一定的概括作用的。如品析《紫藤萝瀑布》中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文可知,“它”指前句中的“紫藤萝瀑布”,盛开的藤萝“推着挤着”,“活泼热闹”,富有勃勃的生机,旺盛的生命力。下文写道:“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显然,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感染了“我”,催“我”乐观奋进,使“我”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它能带走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样就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脉络,读出了作者的特定情境中的独特感受。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触动,自身的情感也沿着作品的情感脉络一起律动。阅读课上常会出现学生的情感飞扬,敞开心扉,情不自禁地急于宣泄出少年心中萌动的情感,激情四射,妙语如珠,个性张扬,自然纯真;思维活跃,笔下生辉,充满了灵动性,思辨性。如学生在读《听潮》一文时,读出了作者是怀着悠悠的喜悦,与大海相依,沉醉其中,“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但情感是激荡的,汩汩的,抑制不住情人倾诉的潮音,声音愈诉愈加激动,愈来愈大。一下就唤醒心中沉睡浓郁的情愫,于是便在对方面前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喘”“转”“打”“伸”“抹”“踢”“推”“咬”,一刻比一刻兴奋,动态之美,形象可感,伸手可及,此时由双方静态变为了一动一静,名为静实为心动,动静之美,热情奔放,“掀”动双方的情感,波澜壮阔。课后学生写初次羞涩萌动等类的话题的文章,让人真正听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这样,学生才是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