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部分偏远地区对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失偏颇,致使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上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甚至陷入种种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文要求“精品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的“启蒙活动”的性质认识不清,常以那些精选的优秀作文,甚至小作家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和参照,用“要做就做得最好”的精英教育思想指导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作文在文通句顺、层次清晰、主题突出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章法严谨、手法丰富、情节跌宕。
这种对学生习作“精品化”的定位,使教师居高临下、异想天开地操纵着孩子们的创作世界,以揠苗助长的主观主义思想迫使学生的习作背弃了应有的童心、童真、童趣,其结果只能落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羁绊。小学作文是从“零”开始起步的,小学阶段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决不能偏高,要把握这个主导思想,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
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必须做到一个“真” 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目睹的景,状自己周围的物。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都应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写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细细研读部分小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牵强附会,不是无病呻吟、无心着墨,就是假话连篇、空话堆砌,一篇篇习作让人感到敷于虚假、流于表面,读来索然寡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这是作文教学的真谛,倘若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势必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将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三、作文形式“单一化”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不只一种。就表达形式而言,有书面作文,也有口头作文;就体裁形式而言,有记叙文,也有应用文;就表现体例而言,有音响作文,观察作文,等等。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表达形式。
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据重要地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用作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作文形式不得不让位于书面命题作文,这是导致小学生作文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训练方法多样化,表现体例个性化,让小学作文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四、作文指导“程式化”
教师的作文指导应当成为学生习作的必备需求。需求诱发动机,动机催生行为,行为强化兴趣。只有当教师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习作不可或缺的需求时,这种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习作过程中大旱的甘霖,成为学生创作灵感生发的诱因,才能为学生习作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静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过程,由于深陷章法、结构的窠臼,过于追求文章表达形式、表现手法等内容,故而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谋篇,从修辞到布局,从过渡到呼应,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不可越雷池半步。教师的作文指导已变成固定的套路、不变的模式,在所谓规范化中已被确认为程式化。原本起引领、开启、激发作用的教学指导变成了繁琐、乏味的分析、灌输,变成了学生畅想畅言的枷锁。教学指导将学生的习作带入窄胡同、逼上独木桥,这与作文指导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程式化的作文指导必须摒弃,这是拓宽学生行文思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必然要求。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逐步向纵深发展。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构建动态发展的作文教学过程,而且还要不断反思我们传统作文教学所形成的误区,造成的缺憾,彻底改变僵化、落后的作文教学体系,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举措,构建作文教学新方案,举全力为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学习这片碧海晴空中尽情展现纯洁、率真、活泼的自我。
(作者单位:吉林省靖宇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作文要求“精品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的“启蒙活动”的性质认识不清,常以那些精选的优秀作文,甚至小作家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和参照,用“要做就做得最好”的精英教育思想指导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作文在文通句顺、层次清晰、主题突出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章法严谨、手法丰富、情节跌宕。
这种对学生习作“精品化”的定位,使教师居高临下、异想天开地操纵着孩子们的创作世界,以揠苗助长的主观主义思想迫使学生的习作背弃了应有的童心、童真、童趣,其结果只能落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羁绊。小学作文是从“零”开始起步的,小学阶段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决不能偏高,要把握这个主导思想,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
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必须做到一个“真” 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目睹的景,状自己周围的物。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都应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写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细细研读部分小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牵强附会,不是无病呻吟、无心着墨,就是假话连篇、空话堆砌,一篇篇习作让人感到敷于虚假、流于表面,读来索然寡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这是作文教学的真谛,倘若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势必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将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三、作文形式“单一化”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不只一种。就表达形式而言,有书面作文,也有口头作文;就体裁形式而言,有记叙文,也有应用文;就表现体例而言,有音响作文,观察作文,等等。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表达形式。
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据重要地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用作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作文形式不得不让位于书面命题作文,这是导致小学生作文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训练方法多样化,表现体例个性化,让小学作文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四、作文指导“程式化”
教师的作文指导应当成为学生习作的必备需求。需求诱发动机,动机催生行为,行为强化兴趣。只有当教师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习作不可或缺的需求时,这种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习作过程中大旱的甘霖,成为学生创作灵感生发的诱因,才能为学生习作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静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过程,由于深陷章法、结构的窠臼,过于追求文章表达形式、表现手法等内容,故而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谋篇,从修辞到布局,从过渡到呼应,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不可越雷池半步。教师的作文指导已变成固定的套路、不变的模式,在所谓规范化中已被确认为程式化。原本起引领、开启、激发作用的教学指导变成了繁琐、乏味的分析、灌输,变成了学生畅想畅言的枷锁。教学指导将学生的习作带入窄胡同、逼上独木桥,这与作文指导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程式化的作文指导必须摒弃,这是拓宽学生行文思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必然要求。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逐步向纵深发展。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构建动态发展的作文教学过程,而且还要不断反思我们传统作文教学所形成的误区,造成的缺憾,彻底改变僵化、落后的作文教学体系,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举措,构建作文教学新方案,举全力为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学习这片碧海晴空中尽情展现纯洁、率真、活泼的自我。
(作者单位:吉林省靖宇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