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的体谅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指出,任何有成效的教育都要教导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主张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关键词】体谅关心 四职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90
四职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为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应当以提高学生认知为基础,以陶冶情感为基点,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道德感染力为重点,强化榜样的示范功能;以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为中心,强调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顺应时代要求,彰显以人为本,创新职业教育思路
(一)时代背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体现对学生真实需要和内心感受的关注,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全校的四职教育工作当中。四职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它反应了学校在教授学生现代职业所要求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学生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中学生要提前三至五年时间进入社会。为了让学生满足社會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评价标准,我们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完成他们从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思想的转变,即从学生到社会人、职业人这些角色的转变。许多职高学生在这场转变中没有足够的准备,于是出现了两年后一就业就感到不适应社会,出现淘汰率高的现象。调查表明,许多学生淘汰的原因是学生根本不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我行我素。他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进入职中前就有深深的挫败感,普遍存在不自信,怕吃苦,缺乏诚信,骄气,自我意识强,自私等现象。而今天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有责任、能吃苦、会工作、讲诚信的人。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纪律意识、综合素质外,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为达到社会认同和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为培养“职业人”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我校办学成果“113(“113”:学好一个专业、培养一种特长、掌握三门以上技能)”与“ZGY培养模式(“ZGY”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提出的“在特色上追求唯一,在质量上追求第一”的教育管理培养理念,学校创造性地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性教育融入技能技术教育和常规活动的全过程中,开创以“突出职业性”为特色的教育管理新模式,通过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职业技能教育,切实培养时代“职业人”。
二、以人为本,学会体谅,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一)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综观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实践,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我们还停留在对学生一味强调道德律令,强化道德规范的解释和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灌输。我们依靠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要求学生必须执行所学到的道德规则。让学生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和排斥情绪。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关注,无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形式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如果学生无法形成对职业道德行为发自内心的认同、情感、信念和意志,那么当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消失,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就极易不复存在。
体谅关心模式深受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影响,极力主张教育者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真正体谅、关心学生,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准确掌握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好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实际掌握学生在思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特有的需要、情感、兴趣以及特点规律,根据不同年龄与类型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实做到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教育效能。
(二)注重榜样示范,形成道德感染力
体谅关心模式非常关注情感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诺丁斯倡导的以关心为主线建构起来的道德教育方式,把学校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情感交融、以情促德的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各方面学习的楷模,那将使他们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教育者本身就是模范,就是榜样,就是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典型。
(三)抓好日常细节,强化社会实践
体谅关心模式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唯理性主义的片面倾向,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限于教室内的学术讨论,无法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话,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麦克菲尔的著作《生命线》的第三部分就被命名为《付诸行动》,即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具体行为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从日常细节入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炼。杜威曾经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2](P372)因此,搞好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知行统一,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社会,与人交往,善于交往。
总之,现代化的职业院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培养新时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赵自力.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关键词】体谅关心 四职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90
四职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为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应当以提高学生认知为基础,以陶冶情感为基点,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道德感染力为重点,强化榜样的示范功能;以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为中心,强调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顺应时代要求,彰显以人为本,创新职业教育思路
(一)时代背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体现对学生真实需要和内心感受的关注,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全校的四职教育工作当中。四职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它反应了学校在教授学生现代职业所要求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学生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中学生要提前三至五年时间进入社会。为了让学生满足社會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评价标准,我们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完成他们从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思想的转变,即从学生到社会人、职业人这些角色的转变。许多职高学生在这场转变中没有足够的准备,于是出现了两年后一就业就感到不适应社会,出现淘汰率高的现象。调查表明,许多学生淘汰的原因是学生根本不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我行我素。他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进入职中前就有深深的挫败感,普遍存在不自信,怕吃苦,缺乏诚信,骄气,自我意识强,自私等现象。而今天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有责任、能吃苦、会工作、讲诚信的人。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纪律意识、综合素质外,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为达到社会认同和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为培养“职业人”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我校办学成果“113(“113”:学好一个专业、培养一种特长、掌握三门以上技能)”与“ZGY培养模式(“ZGY”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提出的“在特色上追求唯一,在质量上追求第一”的教育管理培养理念,学校创造性地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性教育融入技能技术教育和常规活动的全过程中,开创以“突出职业性”为特色的教育管理新模式,通过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职业技能教育,切实培养时代“职业人”。
二、以人为本,学会体谅,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一)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
综观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实践,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我们还停留在对学生一味强调道德律令,强化道德规范的解释和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灌输。我们依靠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要求学生必须执行所学到的道德规则。让学生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和排斥情绪。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关注,无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形式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如果学生无法形成对职业道德行为发自内心的认同、情感、信念和意志,那么当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消失,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就极易不复存在。
体谅关心模式深受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影响,极力主张教育者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真正体谅、关心学生,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准确掌握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好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实际掌握学生在思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特有的需要、情感、兴趣以及特点规律,根据不同年龄与类型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实做到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教育效能。
(二)注重榜样示范,形成道德感染力
体谅关心模式非常关注情感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诺丁斯倡导的以关心为主线建构起来的道德教育方式,把学校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情感交融、以情促德的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各方面学习的楷模,那将使他们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教育者本身就是模范,就是榜样,就是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典型。
(三)抓好日常细节,强化社会实践
体谅关心模式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唯理性主义的片面倾向,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限于教室内的学术讨论,无法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话,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麦克菲尔的著作《生命线》的第三部分就被命名为《付诸行动》,即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具体行为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从日常细节入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炼。杜威曾经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2](P372)因此,搞好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知行统一,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社会,与人交往,善于交往。
总之,现代化的职业院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培养新时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赵自力.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