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立足于农村学生的阅读特点,剖析如何立足阅读课堂,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广泛课外阅读,实现培养学生课内外的良好阅读习惯。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阅读习惯 课堂 课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面较狭窄,知识面不甚宽广,这些局限导致农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不浓厚,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教学上的一个短板。因此,教师应立足课程理念精髓,无论在阅读课堂活动中,还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都应重视对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发展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扎实课堂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要培养农村学生的阅读习惯,基础在于平时阅读课堂的形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通过对文本字词、句段揣摩、品悟,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体会文本的情感,以及运用什么写作、修辞手法等,对待人物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又是怎样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或事件的思想内涵的。了解和掌握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文本的阅读方式、方法,这样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前,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一系列猜想题:①这篇课文是写人?还是记事,或是写景的?②这篇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③在课文中作者会运用哪些好词好句?④课文可能会运用哪些修辞手法?⑤课文的篇章结构会怎样安排的?学生带着猜想题开始阅读课文,这种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研读课文内容,当学生品悟课文内容之后,跟自己的阅读期待相对照,如果发现文本内涵和阅读期待出现差异,自然就会引发学生运用正确、客观的目光研读文本,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品尝获取阅读成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阅读的欲望。又如教学《猫》时,当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举出例子说说,课文怎样描写作者喜欢家里的猫?学生列举了“出去玩”、“不回家”的拟人手法,以及作者美化黑乎乎的猫爪印为梅花;还有作者运用“丰富多彩”、“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词语把猫的叫声写成歌唱家等,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激励评价:“同学们阅读得十分深刻,通过大家的阅读,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把猫当做家人、朋友、孩子,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文本的习惯,将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拓宽阅读范围,培养阅读习惯
除了在阅读文本内涵时强化对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较扎实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外,教师还要充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对阅读文本的片段仿写、小练笔等阅读实践,以及查找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书籍、资料袋,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深化对文本作者的了解,进一步巩固解读文本内涵成果。在拓宽阅读范围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文本能力,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自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作者安徒生生平事迹,初步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较快速地阅读、掌握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查阅中养成阅读习惯。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安徒生童话选》进行阅读,做到认真阅读这本书,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使学生进一步被作者同情穷苦人民,鞭挞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感染,学到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强化学生进一步参与阅读的欲望。又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语句: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②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课文内容,理解这两个重点语句内容,然后对照两个比喻句式,联系平时阅读过这种比喻句式,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仿写活动:①( )像( ),就像( )。②( )是( ),也是( )。又如教学《伯牙绝弦》时,这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文言文,对于农村学生的阅读难点就是古今字义的不同,学生把课文朗读通顺、流畅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的每句话的意思,要求学生不能改变课文中心,充分发挥阅读想象,变化课文体裁进行改写,对当时场面氛围进行渲染和描述。这种改寫活动,将有利于开发学生合理的阅读想象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提倡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后,教师则要继续趁热打铁,倡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广涉众多有益于学生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的储存,掌握众多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增强布局谋篇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要节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说或童话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到有趣、好奇,所阅读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解读小学课文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让学生具有持久课外阅读的欲望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半个小时阅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做到坚持不懈,在阅读作品时学会抓住作品的重点进行理解,学会自己从作品中提出问题,学会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或疑问,通过阅读过程进行分析问题,阅读之后通贯全文学会解决问题。适当地摘录好词好句,写写阅读作品后的评价或感想,即使是一句话也行。教师应做到先扶后放,让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乐于参与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向学生推荐“读一本好书”活动,针对课外不同读物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所推荐的读物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性与优良的思想性,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提高阅读质量,进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阅读习惯 课堂 课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面较狭窄,知识面不甚宽广,这些局限导致农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不浓厚,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教学上的一个短板。因此,教师应立足课程理念精髓,无论在阅读课堂活动中,还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都应重视对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发展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扎实课堂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要培养农村学生的阅读习惯,基础在于平时阅读课堂的形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通过对文本字词、句段揣摩、品悟,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体会文本的情感,以及运用什么写作、修辞手法等,对待人物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又是怎样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或事件的思想内涵的。了解和掌握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文本的阅读方式、方法,这样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前,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一系列猜想题:①这篇课文是写人?还是记事,或是写景的?②这篇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③在课文中作者会运用哪些好词好句?④课文可能会运用哪些修辞手法?⑤课文的篇章结构会怎样安排的?学生带着猜想题开始阅读课文,这种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研读课文内容,当学生品悟课文内容之后,跟自己的阅读期待相对照,如果发现文本内涵和阅读期待出现差异,自然就会引发学生运用正确、客观的目光研读文本,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品尝获取阅读成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阅读的欲望。又如教学《猫》时,当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举出例子说说,课文怎样描写作者喜欢家里的猫?学生列举了“出去玩”、“不回家”的拟人手法,以及作者美化黑乎乎的猫爪印为梅花;还有作者运用“丰富多彩”、“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词语把猫的叫声写成歌唱家等,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激励评价:“同学们阅读得十分深刻,通过大家的阅读,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把猫当做家人、朋友、孩子,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文本的习惯,将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拓宽阅读范围,培养阅读习惯
除了在阅读文本内涵时强化对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较扎实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外,教师还要充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对阅读文本的片段仿写、小练笔等阅读实践,以及查找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书籍、资料袋,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深化对文本作者的了解,进一步巩固解读文本内涵成果。在拓宽阅读范围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文本能力,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自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作者安徒生生平事迹,初步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较快速地阅读、掌握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查阅中养成阅读习惯。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安徒生童话选》进行阅读,做到认真阅读这本书,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使学生进一步被作者同情穷苦人民,鞭挞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感染,学到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强化学生进一步参与阅读的欲望。又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语句: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②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课文内容,理解这两个重点语句内容,然后对照两个比喻句式,联系平时阅读过这种比喻句式,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仿写活动:①( )像( ),就像( )。②( )是( ),也是( )。又如教学《伯牙绝弦》时,这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文言文,对于农村学生的阅读难点就是古今字义的不同,学生把课文朗读通顺、流畅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的每句话的意思,要求学生不能改变课文中心,充分发挥阅读想象,变化课文体裁进行改写,对当时场面氛围进行渲染和描述。这种改寫活动,将有利于开发学生合理的阅读想象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提倡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后,教师则要继续趁热打铁,倡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广涉众多有益于学生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的储存,掌握众多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增强布局谋篇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要节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说或童话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到有趣、好奇,所阅读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解读小学课文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让学生具有持久课外阅读的欲望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半个小时阅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做到坚持不懈,在阅读作品时学会抓住作品的重点进行理解,学会自己从作品中提出问题,学会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或疑问,通过阅读过程进行分析问题,阅读之后通贯全文学会解决问题。适当地摘录好词好句,写写阅读作品后的评价或感想,即使是一句话也行。教师应做到先扶后放,让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乐于参与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向学生推荐“读一本好书”活动,针对课外不同读物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所推荐的读物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性与优良的思想性,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提高阅读质量,进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