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参加工作时,总觉得自己年轻、经验不足,上不好课总用“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来宽慰自己,认为“节节课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再也无法让他们只停留在数学的浮萍之上,我要带他们潜入数学的海洋。一路走来我发现,“功在课前”,也就是要上好课,课前要想着它,把它当件事来做。我信奉这样一句话: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只要能永保对数学的热爱与工作的热情,创造性地工作,一定能做出自己的风采,一定能炼就“节节课好”的真功夫。我认为要上出“节节好课”一定要炼就三样功夫:通观教材,打教材通关;备课:五自问三预想;走进题海增师能。
一、通观教材,打教材通关
刚参加工作时,我把教材奉为“圣经”,照本宣科,舌难异语,收效却甚微。反复思索、不断推敲之后,我发现问题就出在自己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我意识到钻研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通观教材,打教材通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利用寒、暑假、周末甚至夜深人静时分,通读了十二册教材,了解各年段标高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系统地把握了十二冊教材知识能力的训练要点。花费近一年时间列刚举目,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方面加以整理,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知识树”。横向上,我比较了苏教版等各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科学地整合,补充、替换、拓展,有机处理,确保节节课有广度、有深度、有效度。
二、深入备课:五自问三预想
三思方举步,备课时,我常“五自问,三预想”。自问: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学?而哪些知识需要点拨和引导?预想: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的火花。
每一次备课,我有一种习惯性的做法,逐渐成为个人的备课定势:第—遍,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全靠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遍,才细读教参等备课资料,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不同见解;第三遍,“目中有学生”,我爱设想他们的课堂反应,确定适合我的学生的教法。这样备课,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几乎天天都是背着教材回家进行。当家人费解,“你教了十几年书,为什么还要天天备课?不就教小学吗?”;当孩子哭着喊着,“我要妈妈陪!”;当有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要继续挑灯夜战时;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为了第二天的课上得自己心里塌实,学生有所收获,我克服了这瞬间的松懈。总之,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三、走进题海增师能,登攀学径减生负
只有教师走进题海增师能,学生才能登攀学径轻负担。我搜集了多种题集,刚开始,只要市面上有的资料,我都买来。慢慢地能甄别题集的优劣,有目标有选择性地走进题海潜心做题,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然后精选其间的好题,带领学生探究,让学生不进题海,也能学会用好的、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才能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功在课前,才能在课堂上在学生思维模糊处加以引导;功在课前,才能在课堂上敢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功在课前,才能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节节课后一定要要求自己有效的进行教学反思,精研细究每节课的成败得失。“已过勿惮改,未然当先思”,我们应深知:每节课课后的反思,更是下节课课前的功夫。节节课后,应该反思自己在灵活运用教材方面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把理论用于实践时,检验哪些理论适用于自己的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每省自我成动力。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不需要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更不必奢望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只要凭借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用心去炼就节节好课。相信这样以来,我们明天的课一定比今天的好,我们就可大声的说“节节课好”不是梦!
一、通观教材,打教材通关
刚参加工作时,我把教材奉为“圣经”,照本宣科,舌难异语,收效却甚微。反复思索、不断推敲之后,我发现问题就出在自己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我意识到钻研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通观教材,打教材通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利用寒、暑假、周末甚至夜深人静时分,通读了十二册教材,了解各年段标高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系统地把握了十二冊教材知识能力的训练要点。花费近一年时间列刚举目,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方面加以整理,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知识树”。横向上,我比较了苏教版等各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科学地整合,补充、替换、拓展,有机处理,确保节节课有广度、有深度、有效度。
二、深入备课:五自问三预想
三思方举步,备课时,我常“五自问,三预想”。自问: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学?而哪些知识需要点拨和引导?预想: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的火花。
每一次备课,我有一种习惯性的做法,逐渐成为个人的备课定势:第—遍,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全靠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遍,才细读教参等备课资料,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不同见解;第三遍,“目中有学生”,我爱设想他们的课堂反应,确定适合我的学生的教法。这样备课,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几乎天天都是背着教材回家进行。当家人费解,“你教了十几年书,为什么还要天天备课?不就教小学吗?”;当孩子哭着喊着,“我要妈妈陪!”;当有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要继续挑灯夜战时;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为了第二天的课上得自己心里塌实,学生有所收获,我克服了这瞬间的松懈。总之,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三、走进题海增师能,登攀学径减生负
只有教师走进题海增师能,学生才能登攀学径轻负担。我搜集了多种题集,刚开始,只要市面上有的资料,我都买来。慢慢地能甄别题集的优劣,有目标有选择性地走进题海潜心做题,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然后精选其间的好题,带领学生探究,让学生不进题海,也能学会用好的、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才能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功在课前,才能在课堂上在学生思维模糊处加以引导;功在课前,才能在课堂上敢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功在课前,才能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节节课后一定要要求自己有效的进行教学反思,精研细究每节课的成败得失。“已过勿惮改,未然当先思”,我们应深知:每节课课后的反思,更是下节课课前的功夫。节节课后,应该反思自己在灵活运用教材方面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把理论用于实践时,检验哪些理论适用于自己的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每省自我成动力。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不需要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更不必奢望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只要凭借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用心去炼就节节好课。相信这样以来,我们明天的课一定比今天的好,我们就可大声的说“节节课好”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