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参有门道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两位教者讲的都是《黄果树瀑布》。
  第一位教者首先用谜语导入新课:“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接着角色表演,学生当小导游,举着导游旗,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最后,检查识字,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诗歌《瀑布》。
  第二位教者如法炮制,也是用谜语导入新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与流程和第一位教者一模一样,甚至教学用语也毫无二致。
  这两节课对学生来说无所谓,两个班教学效果都一样,阅读课文是对主体课文的补充、丰富和发展,这样的设计倒也不错。可是对我来说,听第二节课不免让人有些索然无味了。这样的“双胞课”绝不是集体备课的产物,很可能是教参“惹的祸”。一打听才晓得果真如此,二位教者的教学设计都是搬用同一本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只字不差。
  对此,我倒想饶舌几句。
  现在有些青年教师很懒,备课时,课文还没有读透,就急急忙忙抄教参,把教参照搬到备课本上,又从备课本上照搬到课堂里,甘心充当一名“二道贩子”。这样的做法,我很反对。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用书,其价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具体到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用或不用,多用或少用,应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剪裁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地区间、教师间、学生间的差异,努力追求属于“这一个”的特点与风格,寻求适合面对的“这一群”学生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比如,上述“谜语导入”不妨改为: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一首描写瀑布的古诗,谁来背一背?(学生背《望庐山瀑布》)我国有许多有名的瀑布,庐山瀑布只是其中的一个,而我国最大的瀑布是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它比庐山瀑布更壮观更有名。今天,让我们看一看这位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瀑布的吧!
  再比如,上述“小导游”表演不妨改为“伙伴互动”:假如你是《黄果树瀑布》的作者,请你穿越时光隧道,与喜欢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话,向他推荐黄果树瀑布这个旅游胜地。
  这样一改,就跳出了教参设定的藩篱,避免千篇一律、千课一面了。如何使用好教参,这将直接影响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教师总是做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必将在年复一年的“贩运劳动”中把自己变“傻”,知识贫乏,思维枯竭,能力退化,不会“赤手空拳”解读文本,不会个性化教学,更不会创造。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缺乏独立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一旦离开教参便寸步难行,这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40多年前,我刚做语文教师时,只有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重点在哪儿,全凭自己拿主意。这就逼得我备课时不得不痛下功夫去钻研课文,解读文本的基本功就这样慢慢地给练出来了。后来即便有了教参,我也仅把它当作参考而已。尽管教参是教育权威部门组织教学行家里手编写的,但我也不唯上,不盲从,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尊大,对其中的观点和设计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最后再恰当地加以运用。
  记得有一次,我给外校老师辅导杜甫的《春望》。其中有这么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时的教参是这样解释的:由于诗人总是忧烦,不免老搔头,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反复琢磨这两句诗,头发怎么会越搔越短呢?即便老杜满头银发,也不能越搔越短?想着想着,突然“短斤少两”这个词语出现在我的脑际。“短”和“少”并用,这里的“短”不就是少的意思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诗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满头的白发越来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给老师辅导时,我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理解是有道理的。回家之后,我翻阅了《古汉语实词例释》一书,果然有这样的解释:短,少也。这正应了胡适说的那句话:“做学问要善于在无疑处有疑。”
  当下,有些教师把教参奉为圭臬,对它迷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备课就迫不及待地捧起来,珍馐也好,鸡肋也罢,一律当成至宝。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教师对教参要有质疑精神,不能用教参束缚自己,更不能用教参束缚学生。
其他文献
2011年暑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年会,邀请北京大学附中的程翔老师为与会的近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和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师展示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是一节初一学生的写作构思指导课,下面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听课记录整理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篇题目是“散步”的文章,大家先仔细阅读课文,然后组长组织大家讨论:文章的哪些地方
关于《岳阳楼记》,欧阳黛娜的教学实录和孙绍振的解读文章,都强调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等句中“异”字对理解全文的关键作用。他们的分析颇有见地,不过,在谈及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时,却也都留有一些缺憾。欧阳代娜在课上针对学生问及“记”这一文体时,是这样回答的:  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本文记叙的篇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
编者按  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新课改以2017年年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完成、重新颁发为标志,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本次课标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基于各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命题、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承接上期内容,本期继续刊发本刊特约课程与教学专家覃遵君领衔组织撰写的系列文章,初步探讨如何培育思政学科的
孙绍振先生对于曾经风行全国的“满堂问”发出质疑,正本清源,提出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不能主动告知,不能系统讲授,几乎成了某种不言而喻的教条甚至行政规范,最极端的是竟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讲授不得超过十分钟,提问必须达到四十二次以上。满堂问如此风靡,表面上是教师长于提问,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问只重形式而不计效果。提出问题是思考理解、分析深化的前提。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一堂课上提出少说十个甚至
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除湖北省采用“材料 话题”的形式,其他17套都是材料作文。与2012年相似,材料作文成了一统天下的命题形式。笔者发现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透过18套试题的分析,掀开材料的面纱,我们会发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独特的特点。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具有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劝勉、评论、庆贺、哀悼、咏叹、讽刺等广泛的实用价值。对联艺术雅俗共赏,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对联题的设置及其价值  对联题的设置主要有选择题、排序题、对对子题、拟写对联题等形式,其中对对子题最为常见。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科入学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不少考生
1927年6月汪懋祖奉江苏教育厅令,接收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组旧有教育资源以组建苏州中学,同年7月5日汪懋祖被任命为苏州中学校长。因而本文讨论的时间范围亦从汪懋祖1927年出任苏中校长到1931年辞职为止。  汪懋祖对苏州中学的定位和期待很高,“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1],这可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汪懋祖早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汪懋祖先后
杨贤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我国杰出的教育理沦家。他以《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辉煌的著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力最。在文学教育的观念领域,他别具慧眼,独树一帜。他在80多年前所秉持的有关文学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散发着思想的光辉。  一、  杨贤江的文学教育目的观精髓在丁“立人”。概言之,就是“提高人的理想”“扩大人的同情”“慰安人的痛苦”。他说,文学“能够叫我
笔者教书21年,去年开始担任教研员工作,是教研员队伍中的新兵。因为工作的缘故,听课机会多了,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调研、评选、展示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记录印象与随想当是工作的本分,也必然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确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文本意识增强了。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立足于课文,有意识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不是盲目地拓展,把课文当作引子。在课堂“对话”过程中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