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评价语是课堂组织的一个核心板块,教师倾听学生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现和思考并及时给予评价。好的评价语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不只是增长知识,更A要生长思维和智慧。课堂俨然成为师生彼此切磋的共同体。
关键词: 课堂评价语 学生思维 学生本位 思维多元
数学课堂永远是思维碰撞的主阵地,但是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让我“吃过很多次亏”。有时候没有精心预设会让我接不上学生的回答,让他默默地坐下,思维火花被我无情浇灭;有时候学生想到的新方法,我没有好好引导为全班所受用,学生的成就感被我无情扼杀。就如一盘半生不熟的食物,只需加点火候,定能成为一盘美味佳肴。我想这点“火候”就是课堂评价语。
因此,教师在课上的评价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润色,让学习真正发生。评价语对教学有何效果呢?下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想法。
1.评价语,激发教师从教材本位走向学生本位
要想改变传统课堂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走向学生。现在我们的课堂逐渐走向开放,学生会自己提问、思考,有更多表达机会,我曾听过这样的几个教学片断。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学生问题问早了,教师如何评价?
案例1: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太早还没到时候呢?先不急,放一边,等下我们再来处理。
其实老师大可不必回避这个问题,此时处理方式的主角一定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既然问出来了,他就很期待答案或者希望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此时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成组织者,组织全班学生再次聚焦这一问题。
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同学们,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时,我们需要静听学生的声音,适当地做旁观者,给学生更多缜密地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不然我们的课堂永远是处于假开放的状态。
(2)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老师想要的,教师如何评价?
案例2:
师: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呢?
生1:我打算研究它的边和角。
生2:我想研究它的面。
生1的回答显然是老师想到的答案,老师能及时肯定,但是生2回答的也不无道理,但往往教师会忽略生2的回答不做任何交代。这其实是对学生一种无形的打击。
老师可以这样评价:数学上,我们研究图形其实就是从边和角这两个角度入手的,但同时面的大小也是研究图形的一个方面。这节课我们先研究边和角。
教师要适当作出评价交代清楚。虽然只是一句短短的回应,但是采用了及时评价,师生之间会达成共识,学生能诚恳地接受,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
(3)学生有创意的想法,老师如何评价?
案例3:证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生:先量了1个再对折。
师:他这样量行不行?可以吗?
生:嗯,可以的。
师:这个同学量了但是量得很巧,把量和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想法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思路,证明角可以用多种方法来验证。
师:受他的启发,你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
生:四个角全部折在一起量。(学生的思路随着老师的评价再次打开)其实有时候学生的思路通过老师一点点的评价能拨开云雾,让学生豁然开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考。
著名的数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在手指尖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优秀资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评价语,引领学生从思维单一走向思维多元
现在的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活跃。但是思维活跃的仅仅是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我们不能仅满足这种表面的热闹现象,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全班学生。此时教师的数学评价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案例4:
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生: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的。我先对折一次,发现上下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我再进行第二次对折,发现左右两边也是完全重合的,说明左右两边也是相等的。最后我进行第三次对折,我是沿着对角线对折的,发现邻边相等。
学生的“三次对折”让听课老师频频点头,但此时上课老师还是很镇定并没有做出机智回应,教学可以做适当调整。
师: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折三次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只能折两次,只能停留在证明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怎样证明它的四条边都相等呢?
师:我发现了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折两次,而你折了三次,这一次一定要折吗?
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问题让全班所有同学再一次进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折?不折就不行吗?教师的这个提问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思考。他们会开始讨论或者质疑。启发学生折第三次,发现原来折两次只能证明对边相等,并不能证明邻边相等。学生脑洞大开,原来他们的证明过程并不严谨。
此时,教师要大大表扬折三次的学生。
师:你真厉害,虽然你比他们只是多对折了一次,可别小看这一折,这一折里面包含着思维和一种严谨的数学态度,你有着和数学家一样的探索精神!建议同学们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我相信教师的这句评价语定会让孩子记住老师对他的肯定,从此会更有兴趣钻研数学。学生之间的思路一般是大同小异的,但往往就是这一点小小的差异就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地,要努力做那种看似“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做”,实则“大脑飞速转动,对课堂状态了如指掌,思路清晰”的教师,适时地介入、评价,将更多精力用于引导学生、顺势点拨,让学生在问题中引发思考。
关键词: 课堂评价语 学生思维 学生本位 思维多元
数学课堂永远是思维碰撞的主阵地,但是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让我“吃过很多次亏”。有时候没有精心预设会让我接不上学生的回答,让他默默地坐下,思维火花被我无情浇灭;有时候学生想到的新方法,我没有好好引导为全班所受用,学生的成就感被我无情扼杀。就如一盘半生不熟的食物,只需加点火候,定能成为一盘美味佳肴。我想这点“火候”就是课堂评价语。
因此,教师在课上的评价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润色,让学习真正发生。评价语对教学有何效果呢?下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想法。
1.评价语,激发教师从教材本位走向学生本位
要想改变传统课堂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走向学生。现在我们的课堂逐渐走向开放,学生会自己提问、思考,有更多表达机会,我曾听过这样的几个教学片断。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学生问题问早了,教师如何评价?
案例1: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太早还没到时候呢?先不急,放一边,等下我们再来处理。
其实老师大可不必回避这个问题,此时处理方式的主角一定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既然问出来了,他就很期待答案或者希望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此时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成组织者,组织全班学生再次聚焦这一问题。
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同学们,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时,我们需要静听学生的声音,适当地做旁观者,给学生更多缜密地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不然我们的课堂永远是处于假开放的状态。
(2)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老师想要的,教师如何评价?
案例2:
师: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呢?
生1:我打算研究它的边和角。
生2:我想研究它的面。
生1的回答显然是老师想到的答案,老师能及时肯定,但是生2回答的也不无道理,但往往教师会忽略生2的回答不做任何交代。这其实是对学生一种无形的打击。
老师可以这样评价:数学上,我们研究图形其实就是从边和角这两个角度入手的,但同时面的大小也是研究图形的一个方面。这节课我们先研究边和角。
教师要适当作出评价交代清楚。虽然只是一句短短的回应,但是采用了及时评价,师生之间会达成共识,学生能诚恳地接受,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
(3)学生有创意的想法,老师如何评价?
案例3:证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生:先量了1个再对折。
师:他这样量行不行?可以吗?
生:嗯,可以的。
师:这个同学量了但是量得很巧,把量和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想法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思路,证明角可以用多种方法来验证。
师:受他的启发,你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
生:四个角全部折在一起量。(学生的思路随着老师的评价再次打开)其实有时候学生的思路通过老师一点点的评价能拨开云雾,让学生豁然开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考。
著名的数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在手指尖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优秀资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评价语,引领学生从思维单一走向思维多元
现在的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活跃。但是思维活跃的仅仅是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我们不能仅满足这种表面的热闹现象,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全班学生。此时教师的数学评价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案例4:
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生: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的。我先对折一次,发现上下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我再进行第二次对折,发现左右两边也是完全重合的,说明左右两边也是相等的。最后我进行第三次对折,我是沿着对角线对折的,发现邻边相等。
学生的“三次对折”让听课老师频频点头,但此时上课老师还是很镇定并没有做出机智回应,教学可以做适当调整。
师: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折三次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只能折两次,只能停留在证明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怎样证明它的四条边都相等呢?
师:我发现了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折两次,而你折了三次,这一次一定要折吗?
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问题让全班所有同学再一次进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折?不折就不行吗?教师的这个提问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思考。他们会开始讨论或者质疑。启发学生折第三次,发现原来折两次只能证明对边相等,并不能证明邻边相等。学生脑洞大开,原来他们的证明过程并不严谨。
此时,教师要大大表扬折三次的学生。
师:你真厉害,虽然你比他们只是多对折了一次,可别小看这一折,这一折里面包含着思维和一种严谨的数学态度,你有着和数学家一样的探索精神!建议同学们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我相信教师的这句评价语定会让孩子记住老师对他的肯定,从此会更有兴趣钻研数学。学生之间的思路一般是大同小异的,但往往就是这一点小小的差异就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地,要努力做那种看似“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做”,实则“大脑飞速转动,对课堂状态了如指掌,思路清晰”的教师,适时地介入、评价,将更多精力用于引导学生、顺势点拨,让学生在问题中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