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意在给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细心观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让“合作”停留在表面,只有部分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唱着“独角戏”,学困生则做着“听众”。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课堂的摆设,而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优秀生、学困生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合作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是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的重要条件
有些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角色没有转换,虽然桌椅摆成了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教学方式还是墨守成规,小组学习只是有“形”无“实”;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善于引导,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成了撒手不管型,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却收获不大;有些教师不深入学生当中,“合作”流于形式,成了套用公式型,一节课就是讨论—汇报—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目的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如此看来,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促进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认真做好设计,包括有:①本节课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②需要合作学习的怎样设计讨论环节、讨论要求;③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课堂中学生会遇到哪些疑难的问题,教师该怎样点拨、引导。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不做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中,指导他们发表见解和总结。教师合理指导,不越俎代庖,小组合作的实效就会大大提高。
二、优秀生是合作的指挥者、带动者,这是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的重要保证
很多时候,小组合作都是几个优秀生在“表演”,他们非常活跃,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与人合作,唱着“独角戏”,控制着整个小组的气氛。如何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独角”表演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要求优秀生:
明确职责。小组代表一个集体,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活动的任务,需要积极的和全组人员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沟通,把机会留给别人,按教师的要求做好自身职责,配合教师带动小组中的每個成员把合作学习的任务完成好,让学生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才是最理想的表现。
分层设计讨论问题。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大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宜过于肤浅,让优秀学生没有太多动脑的机会,导致他们“吃不饱”,从而让课堂小组学习成了他们的“一言堂”。在一些需要讨论、合作的问题中我会注意问题的设计,且做好宏观调控,使之真正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给每个学生带来思维上的碰撞,挖掘学生潜能,更加巩固合作学习的成效,让优秀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带动者。
三、学困生是合作的参与者、受惠者,这是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的重要保障
留心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你会发现,看似热闹的课堂上似乎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迷茫无知的眼睛,一个个无动于衷的表情。每个小组都有那么一两个一声不吭的听众,他们就是小组合作中被遗忘的“学困生”。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合理分组,角色互换。每个小组成员成绩搭配合理,每个学生合作中都有事可做,小组成员适时的进行角色转换,重点让学困生在小组内找到存在感。
提问分层,评价倾斜。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欠缺,思维不够灵活,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照顾他们,提出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给他们回答,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去捕捉一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点”等,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交流模式,形成了师生、生生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交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而且学生综合素质也将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合作的引导者、促进者;优秀生成为合作的指挥者、带动者;学困生成为合作的参与者、受惠者;这样才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摆设。
责任编辑邱丽
一、教师是合作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是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的重要条件
有些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角色没有转换,虽然桌椅摆成了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教学方式还是墨守成规,小组学习只是有“形”无“实”;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善于引导,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成了撒手不管型,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却收获不大;有些教师不深入学生当中,“合作”流于形式,成了套用公式型,一节课就是讨论—汇报—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目的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如此看来,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促进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认真做好设计,包括有:①本节课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②需要合作学习的怎样设计讨论环节、讨论要求;③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课堂中学生会遇到哪些疑难的问题,教师该怎样点拨、引导。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不做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中,指导他们发表见解和总结。教师合理指导,不越俎代庖,小组合作的实效就会大大提高。
二、优秀生是合作的指挥者、带动者,这是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的重要保证
很多时候,小组合作都是几个优秀生在“表演”,他们非常活跃,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与人合作,唱着“独角戏”,控制着整个小组的气氛。如何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独角”表演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要求优秀生:
明确职责。小组代表一个集体,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活动的任务,需要积极的和全组人员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沟通,把机会留给别人,按教师的要求做好自身职责,配合教师带动小组中的每個成员把合作学习的任务完成好,让学生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才是最理想的表现。
分层设计讨论问题。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大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宜过于肤浅,让优秀学生没有太多动脑的机会,导致他们“吃不饱”,从而让课堂小组学习成了他们的“一言堂”。在一些需要讨论、合作的问题中我会注意问题的设计,且做好宏观调控,使之真正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给每个学生带来思维上的碰撞,挖掘学生潜能,更加巩固合作学习的成效,让优秀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带动者。
三、学困生是合作的参与者、受惠者,这是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的重要保障
留心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你会发现,看似热闹的课堂上似乎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迷茫无知的眼睛,一个个无动于衷的表情。每个小组都有那么一两个一声不吭的听众,他们就是小组合作中被遗忘的“学困生”。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合理分组,角色互换。每个小组成员成绩搭配合理,每个学生合作中都有事可做,小组成员适时的进行角色转换,重点让学困生在小组内找到存在感。
提问分层,评价倾斜。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欠缺,思维不够灵活,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照顾他们,提出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给他们回答,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去捕捉一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点”等,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交流模式,形成了师生、生生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交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而且学生综合素质也将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合作的引导者、促进者;优秀生成为合作的指挥者、带动者;学困生成为合作的参与者、受惠者;这样才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摆设。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