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学。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阐明课题含义,导出劳动光荣的思想
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阐明其中道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课文脉络,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我结合课文从三个方面讲了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特别在文章末尾强调“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们应“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通过明晰的讲评,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二、品味重点词句,增强爱国意识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黄果树瀑布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我先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让他们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黄果树瀑布美丽景色,要求他们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接着,我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神奇魅力。
1.感悟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我们教学“喧嚣”时,先让学生找出直接表示声响的“人喧马嘶”和“喧嚣”。在学生理解了“人喧马嘶”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读“喧嚣”。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积累,理解“喧嚣”的大体意思后,教师则要求学生与“人喧马嘶”比较,诱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及时鼓励,并点名学法。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步步推进,学生不但能够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且能牢牢地掌握学法,真是一举两得。
2.领略汉字的神奇。“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让学生读、找、画出“飘”、“拂”、“涌”、“盖”这四个动词后,先让学生自主读悟,然后逐一交流,各个击破。学生则从探究中既受到启发,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让他们领略到祖国语言的神奇。
3.体会用词的精妙。作者能够将瀑布的声响通过文字逼真地再现出来,让读者读着文字,便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还得益于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涌’字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大、很空,有些学生难以下手,但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解读、悟出了“涌”字的丰富含义后,教师的“如果将这个‘涌’换成‘流’字,感觉怎样”一问,让学生比较感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三、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船长》这课,通过读、通过悟,我们领略到了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的,这一切,书中有一句话高度凝练、概括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就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通过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身心也受到了熏陶。
四、发挥主体作用,自我完善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觉遵守,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语文教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等教材后,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的重点,要求学生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
五、把握学生特点,循循善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广大教师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臻于完善。
一、阐明课题含义,导出劳动光荣的思想
有些课题,意义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阐明其中道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课文脉络,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我结合课文从三个方面讲了为什么“劳动最有滋味”,特别在文章末尾强调“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们应“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通过明晰的讲评,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二、品味重点词句,增强爱国意识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黄果树瀑布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我先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让他们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黄果树瀑布美丽景色,要求他们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接着,我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神奇魅力。
1.感悟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我们教学“喧嚣”时,先让学生找出直接表示声响的“人喧马嘶”和“喧嚣”。在学生理解了“人喧马嘶”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读“喧嚣”。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积累,理解“喧嚣”的大体意思后,教师则要求学生与“人喧马嘶”比较,诱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及时鼓励,并点名学法。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步步推进,学生不但能够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且能牢牢地掌握学法,真是一举两得。
2.领略汉字的神奇。“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让学生读、找、画出“飘”、“拂”、“涌”、“盖”这四个动词后,先让学生自主读悟,然后逐一交流,各个击破。学生则从探究中既受到启发,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让他们领略到祖国语言的神奇。
3.体会用词的精妙。作者能够将瀑布的声响通过文字逼真地再现出来,让读者读着文字,便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还得益于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涌’字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大、很空,有些学生难以下手,但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解读、悟出了“涌”字的丰富含义后,教师的“如果将这个‘涌’换成‘流’字,感觉怎样”一问,让学生比较感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三、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船长》这课,通过读、通过悟,我们领略到了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的,这一切,书中有一句话高度凝练、概括地表现出哈尔威船长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就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通过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身心也受到了熏陶。
四、发挥主体作用,自我完善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觉遵守,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语文教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等教材后,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的重点,要求学生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
五、把握学生特点,循循善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广大教师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