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善用类比法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
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由于同学们认知能力的限制,并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而又有很多的物理概念并不是能够用演示、实验加以体现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些教学难点.就加速度、电势、电磁场强度、磁感应等这些基本物理概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注意.客观来看,这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其实是有共性的,而且在教学中的处理方法也比较同化,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老师可以通过物理概念类比法入手,并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贯穿一些实例辅助说明,这样才能够将问题中的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有一个很大的湖,岸边(可视湖岸为直线)停放着一艘小船,缆绳突然断开,小船被风刮跑,其方向与湖岸成15°角,速度为2.5 km/h . 同时岸上一人从停放点起追赶小船,已知他在岸上跑的速度为4.0 km/h ,在水中游的速度为2.0 km/h,问此人能否追及小船?
费马原理明确指出,光总是沿着光程为极小值的路径传播的.因此也可以证明光在平面分界面上的折射是以时间为极小值的路程传播.本题求最短时间问题,就可以类比为在平面分界面上的折射情况,从而就能够把一个运动问题通过类比可转化为光的折射问题求解.
如图1所示,船被风刮跑是从O到P,如果人从O点跑到A点后,再游至B点,若能正好和光的折射定律吻合,那么此人就能追上.
根据折射定律
sin90°sinγ=4.02.0,
解得γ=30°,
α =180°-15°-(90° γ)=45°.
在这最短时间内,若船还未到达B点,则人能追上小船,若船已经通过了B点,则人不能追上小船,所以船刚好能到达B点所对应的船速就是小船能被追及的最大船速vm.
根据正弦定理
vmtsin120°=v1t1sin45°=v2t2sin15°(1)
又t=t1 t2,由以上两式可解得
vm=v1v2sin120°v1sin15° v2sin45°
=22 km/h(2)
2.5 km/h<22 km/h ,
毫无疑问,人是能追上的.
众所周知,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无法真切感受“小船被风刮跑”这一物理运动的,及时参详了答案解析,对其结果的认识也是似是而非的.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僵化的运用“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这一理论强行灌输在学生身上只能够起到被动接受的作用.因此在运用类比法进行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深透的理解,否则只会起到不良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的学习是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据此也不难看出高中物理学习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物理理论知识之后,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以至于无法将形象化的生活实际同抽象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想象力有局限性的同学来说,纯粹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是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物理概念及物理过程的.所以,物理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就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所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来讲,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一章节时,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教学问题,即:保持水平、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每隔一定的时间投下一颗炸弹,问炸弹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很难理解这一问题的,而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对飞机投弹的情景加以模拟和展示,那么同学们必然会对这一概念有着更为清醒和形象的认识,从而对于解决物理难点问题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意义非凡但并不代表着完全否定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而是物理教学难点的突破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
3利用物理实验解决教学难点
一般来说,物理这门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而得出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物理学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而且物理实验作为服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教学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很多高中的物理老师对物理实验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考虑到物理实验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而且以往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思维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正因如此,高中物理教学更应该具有针对性来设计物理实验来排除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干扰,从而有效解决物理难点问题.比如在学习《动量定理》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演示性的物理实验,如:高举鸡蛋,让鸡蛋再落到海绵上,鸡蛋并没有破碎.学生就会很惊讶.这样一来,这一物理现象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同学们也会结合实验过程来探究为什么鸡蛋会安然无恙,然后教师再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物理知识来对这一生活现象加以解释,于是在无形之中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具有直
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由于同学们认知能力的限制,并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而又有很多的物理概念并不是能够用演示、实验加以体现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些教学难点.就加速度、电势、电磁场强度、磁感应等这些基本物理概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注意.客观来看,这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其实是有共性的,而且在教学中的处理方法也比较同化,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老师可以通过物理概念类比法入手,并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贯穿一些实例辅助说明,这样才能够将问题中的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有一个很大的湖,岸边(可视湖岸为直线)停放着一艘小船,缆绳突然断开,小船被风刮跑,其方向与湖岸成15°角,速度为2.5 km/h . 同时岸上一人从停放点起追赶小船,已知他在岸上跑的速度为4.0 km/h ,在水中游的速度为2.0 km/h,问此人能否追及小船?
费马原理明确指出,光总是沿着光程为极小值的路径传播的.因此也可以证明光在平面分界面上的折射是以时间为极小值的路程传播.本题求最短时间问题,就可以类比为在平面分界面上的折射情况,从而就能够把一个运动问题通过类比可转化为光的折射问题求解.
如图1所示,船被风刮跑是从O到P,如果人从O点跑到A点后,再游至B点,若能正好和光的折射定律吻合,那么此人就能追上.
根据折射定律
sin90°sinγ=4.02.0,
解得γ=30°,
α =180°-15°-(90° γ)=45°.
在这最短时间内,若船还未到达B点,则人能追上小船,若船已经通过了B点,则人不能追上小船,所以船刚好能到达B点所对应的船速就是小船能被追及的最大船速vm.
根据正弦定理
vmtsin120°=v1t1sin45°=v2t2sin15°(1)
又t=t1 t2,由以上两式可解得
vm=v1v2sin120°v1sin15° v2sin45°
=22 km/h(2)
2.5 km/h<22 km/h ,
毫无疑问,人是能追上的.
众所周知,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无法真切感受“小船被风刮跑”这一物理运动的,及时参详了答案解析,对其结果的认识也是似是而非的.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僵化的运用“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这一理论强行灌输在学生身上只能够起到被动接受的作用.因此在运用类比法进行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深透的理解,否则只会起到不良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的学习是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据此也不难看出高中物理学习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物理理论知识之后,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以至于无法将形象化的生活实际同抽象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想象力有局限性的同学来说,纯粹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是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物理概念及物理过程的.所以,物理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就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所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来讲,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一章节时,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教学问题,即:保持水平、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每隔一定的时间投下一颗炸弹,问炸弹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很难理解这一问题的,而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对飞机投弹的情景加以模拟和展示,那么同学们必然会对这一概念有着更为清醒和形象的认识,从而对于解决物理难点问题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意义非凡但并不代表着完全否定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而是物理教学难点的突破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
3利用物理实验解决教学难点
一般来说,物理这门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而得出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物理学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而且物理实验作为服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教学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很多高中的物理老师对物理实验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考虑到物理实验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而且以往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思维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正因如此,高中物理教学更应该具有针对性来设计物理实验来排除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干扰,从而有效解决物理难点问题.比如在学习《动量定理》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演示性的物理实验,如:高举鸡蛋,让鸡蛋再落到海绵上,鸡蛋并没有破碎.学生就会很惊讶.这样一来,这一物理现象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同学们也会结合实验过程来探究为什么鸡蛋会安然无恙,然后教师再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物理知识来对这一生活现象加以解释,于是在无形之中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具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