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方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政治管理等,确实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以为,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应当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注重法律法制教育
初中生大多在13—16岁,自主法律意识处于盲目阶段;而我国缺少法制传统,先天缺课;法律法制意识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中学生们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唯我独尊处支配意识;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而政治课很少涉及法制教育,所以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注重人品塑造
2.1正视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几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青少年也不例外。但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迈进的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观念撞击中,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受到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的自然主义倾向,面对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没有进行有效的抵制,更没有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分析和引导。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或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的文化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影视片中的暴力、凶杀、情色充斥,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严重;有些作家不去宣传革命传统,描写改革开放中祖国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先进人物,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人、激励人,而是挖空心思去描写性解放、 性自由;街头书摊摆放的一些书刊令有识之士不堪入目;这些现象严重地侵蚀着青少年心灵的健康。
同时,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也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过分地注重孩子们的身体而忘记了他们整个心灵的塑造;对孩子娇惯、袒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望子成龙心切,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少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们的自我生活能力、劳动的观念和技能技巧严重欠缺。一些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是盲目攀比,使孩子们身心负担加重,当孩子们达不到家长的某种要求时,不是耐心地引导、说服,而是进行打骂,等等。家庭教育发生了倾斜,如不予以扭转,对孩子们品德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2.2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终身成就结合起来
强调没有正直正义感,不能自立于社会,更不会有最低限度的“问心无愧”的成就感。笔者认为,我国的德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国情、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时期应是稳定和规范的。这样,才能使德育要求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为他们所接受并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笔者赞同在教学中避免下列现象:(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 ,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定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贴贴。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 ,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常以表面性的结果来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要么是“效果显著”、要么是“成绩很大”,至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发生了变化则无人问津。
2.3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从多方面入手。
示范解析作品、分析人物的功利得失,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铺路搭桥。我在课堂给学生破析一些糜烂的书刊、音像制品中腐朽的人生观,以实例披露它的危害性;同时扶持健康的书籍、影视作品,并获得了文化领域的同志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典型人物文、作品,使他们逐步从盲目中走出来。
其次,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三合力。形成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学校要建立家长学校,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 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中不仅要加强法制教育,而且要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塑造学生人品,培养一个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否则,政治课就成为空洞的说教。■
1.注重法律法制教育
初中生大多在13—16岁,自主法律意识处于盲目阶段;而我国缺少法制传统,先天缺课;法律法制意识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中学生们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唯我独尊处支配意识;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而政治课很少涉及法制教育,所以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注重人品塑造
2.1正视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几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青少年也不例外。但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迈进的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观念撞击中,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受到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的自然主义倾向,面对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没有进行有效的抵制,更没有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分析和引导。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或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的文化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影视片中的暴力、凶杀、情色充斥,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严重;有些作家不去宣传革命传统,描写改革开放中祖国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先进人物,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人、激励人,而是挖空心思去描写性解放、 性自由;街头书摊摆放的一些书刊令有识之士不堪入目;这些现象严重地侵蚀着青少年心灵的健康。
同时,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也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过分地注重孩子们的身体而忘记了他们整个心灵的塑造;对孩子娇惯、袒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望子成龙心切,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少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们的自我生活能力、劳动的观念和技能技巧严重欠缺。一些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是盲目攀比,使孩子们身心负担加重,当孩子们达不到家长的某种要求时,不是耐心地引导、说服,而是进行打骂,等等。家庭教育发生了倾斜,如不予以扭转,对孩子们品德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2.2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终身成就结合起来
强调没有正直正义感,不能自立于社会,更不会有最低限度的“问心无愧”的成就感。笔者认为,我国的德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国情、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时期应是稳定和规范的。这样,才能使德育要求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为他们所接受并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笔者赞同在教学中避免下列现象:(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 ,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定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贴贴。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 ,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常以表面性的结果来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要么是“效果显著”、要么是“成绩很大”,至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发生了变化则无人问津。
2.3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从多方面入手。
示范解析作品、分析人物的功利得失,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铺路搭桥。我在课堂给学生破析一些糜烂的书刊、音像制品中腐朽的人生观,以实例披露它的危害性;同时扶持健康的书籍、影视作品,并获得了文化领域的同志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典型人物文、作品,使他们逐步从盲目中走出来。
其次,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三合力。形成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学校要建立家长学校,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 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中不仅要加强法制教育,而且要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塑造学生人品,培养一个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否则,政治课就成为空洞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