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解除克服高校职业倦怠的若干策略,旨在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对社会期望值和自身期望值过高而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工作疲劳和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中的挫折感加剧,从而导致一种力不从心的高度精神疲劳状态.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丧失.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心理
害怕参与竞争,排斥办公场所,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长期处在一种沮丧的状态,在逆境下容易焦虑、急躁;对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任务产生反感和厌倦,对业务指标不重视,更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疲惫,对工作中那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职业倦怠生理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低下,行动迟缓.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经常感觉焦虑和烦恼等.
3.职业倦怠的行为
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常采用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单位的怨气有时会发泄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浮躁之风盛行,高校也受到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是重点学科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科研论文数目和科研奖励数目等,这就迫使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鼓励教师申请课题.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目在急剧增加,但论文质量却是明显下降,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这些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结果.在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名和利,而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而且学校不重视.普通大学老师的待遇并不高,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从事工作后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感.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极易产生职业懈怠情绪.
2.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改革,学校的科研项目数目逐步创出新高.但是随着教师聘任、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方面要求的增加,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特别注重科研工作.于是一些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片面追求科学研究工作,而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而在教学任务较重,科研要求又较高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感不到满足,这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3.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反馈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从而感到很茫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自我约束力差,当前的社会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某些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了奋斗无用论,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抄袭作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态也更加浮躁.
4.教师个人工作的疲于应付
在工科院校中,很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课的教师,一年要完成至少50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工作任务重,难免产生紧张和厌倦情绪,教师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教学价值也不能充分肯定.一些教师知识透支,疲于应付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补充新鲜血液.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要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必须通过全社会、学校、大学生和教师个人等全体努力才能实现.下面按照因素的重要性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
1.教师个人的努力
高校教师应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积极进行心理调控,努力放松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给自己施加正能量的心理暗示,克服平庸,消除嫉妒心理,变压力为动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获得成就感能缓解职业倦怠.
2.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才的需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与前沿知识贴近,要同未来岗位需要靠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励志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3.学校政策的导向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缓解了职业倦怠, 教师才能
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京津, 刘骏. 高校会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2] 彭茜珍.试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现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对社会期望值和自身期望值过高而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工作疲劳和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中的挫折感加剧,从而导致一种力不从心的高度精神疲劳状态.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丧失.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心理
害怕参与竞争,排斥办公场所,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长期处在一种沮丧的状态,在逆境下容易焦虑、急躁;对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任务产生反感和厌倦,对业务指标不重视,更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疲惫,对工作中那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职业倦怠生理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低下,行动迟缓.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经常感觉焦虑和烦恼等.
3.职业倦怠的行为
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常采用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单位的怨气有时会发泄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浮躁之风盛行,高校也受到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是重点学科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科研论文数目和科研奖励数目等,这就迫使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鼓励教师申请课题.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目在急剧增加,但论文质量却是明显下降,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这些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结果.在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名和利,而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而且学校不重视.普通大学老师的待遇并不高,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从事工作后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感.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极易产生职业懈怠情绪.
2.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改革,学校的科研项目数目逐步创出新高.但是随着教师聘任、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方面要求的增加,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特别注重科研工作.于是一些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片面追求科学研究工作,而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而在教学任务较重,科研要求又较高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感不到满足,这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3.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反馈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从而感到很茫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自我约束力差,当前的社会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某些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了奋斗无用论,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抄袭作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态也更加浮躁.
4.教师个人工作的疲于应付
在工科院校中,很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课的教师,一年要完成至少50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工作任务重,难免产生紧张和厌倦情绪,教师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教学价值也不能充分肯定.一些教师知识透支,疲于应付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补充新鲜血液.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要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必须通过全社会、学校、大学生和教师个人等全体努力才能实现.下面按照因素的重要性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
1.教师个人的努力
高校教师应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积极进行心理调控,努力放松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给自己施加正能量的心理暗示,克服平庸,消除嫉妒心理,变压力为动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获得成就感能缓解职业倦怠.
2.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才的需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与前沿知识贴近,要同未来岗位需要靠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励志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3.学校政策的导向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缓解了职业倦怠, 教师才能
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京津, 刘骏. 高校会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2] 彭茜珍.试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现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