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及解法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an024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应热计算是高考热点也是难点,考查角度较固定,结合常见题型将解题方法总结为主要三种:定义法、键能法和盖斯定律法.
  计算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反应热的计算就是计算中的热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综合题中. 现结合例题将常见的反应热计算题型及方法总结如下:
  一、定义法
  根据燃烧热、中和热定义或者题中条件求算.
  例1在101 kPa时,H2在1.00 mol O2中完全燃烧,生成2.00 mol液态水,放出571.6 kJ的热量,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燃烧热定义: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因此H2化学计量数为1,H2O为液态,ΔH需标明“-”号.因此答案为 H2(g)+ 112O2(g)=H2O(l) ΔH=-285.8 kJ/mol.
  练习1: 已知反应:①101 kPa时,2C(s)+O2(g)=2CO(g);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 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 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其他文献
电化学中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之一,掌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和技巧是学好电化学的前提.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近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归纳如下.  一、书写原则  负极:还原剂-ne-+介质=氧化产物(发生氧化反应) ①  正极:氧化剂+ne-+介质=还原产物(发生还原反应) ②  电池总反应:还原剂+氧化剂+介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其他③  ①+②=③,
本文将学生在元素及化合物的易错考查点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其对策,逐步减少“盲区”,从而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  一、进入真假命题的迷糊圈  例1下列关于非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常温下呈气态的单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 ②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以和水发生化合反应 ③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或等于4 ④因为非金属元素具有得电子的能力,其单质均不能作
作图法是一种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非常强的解题方法,其在高中化学解题中应用,不仅能够直观反映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提高学生做题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本研究将结合教学实际详细分析作图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一、作图法概述  作图法是高中化学中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题方法,它是运用简单的图示将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展示出来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
一、主支错误  例1① CH2CH2CH2CHCH3CH3名称为1,4-二甲基丁烷;②CH3—CH2—CH—OHCH3 名称为1-甲基-1-丙醇  解析错误之处: ①下端甲基被认为是支链,其实两端的甲基,类似线绳两端下垂,应为己烷.判断是主链的方法,可以用笔画一下,如果一笔画完的是主链.同理②下端甲基不是支链,一笔画完,羟基所连碳原子在主链中,应为2-丁醇.  二、长短错误  例2①根据有机化合物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一直是高考热点,由于教材对这些问题没有作专门介绍,因此也成了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范围与最值的确定,其背景多依赖于一个不等关系,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依据解析几何本身的特点,建立起这一不等关系.  一、结合定义,利用图形中的几何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1已知A(4,0),B(2,2),M是椭圆9x2+25y2=225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由题意
一、pH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H+)后计算pH.  (2)强碱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OH-)后,再由Kw计算出c(H+)后计算pH.  注意:不作特殊说明时,一般认为温度为25 ℃.  2.混合溶液pH的计算  ()对于两种混合溶液pH的计算,则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计算: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指出: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总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但是,在第三节《化学平衡》学习了“可逆反应”的概念后,对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反应速率v正、v逆却没有提及,在涉及有关可逆反应的速率计算时,往往无从下手.笔者通过二十多年来的高三教学实践和探索,对此种题型的解法有些心得,现归纳如下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第24题考查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中的柯西不等式,其原题如下:  设a,b,c均为正数,且a+b+c=1,证明:  (Ⅰ)ab+bc+ca≤113; (Ⅱ)a21b+b21c+c21a≥1.  本题可以用均值定理证明,但也可用柯西不等式证明,不妨用柯西不等式来证明本题第二问.  证明:因为a,b,c均为正数,根据柯西不等式有  (a21b+b2
向量的学习是高中阶段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的出现告诉我们向量与几何之间的关系.在日益重视向量学习的时代,运用新思路解决相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向量法在高中数学几何函数中的应用.  向量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教育和实用价值.学生学习向量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有利于拓宽思路.然而在向量教学实践中确实存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构建呈一定规律的认知,具有完整性、理性的认识,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可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解题过程,便于换算得出准确的解题结果,有着化难为易的解题效果.整体思想在数学解题中,从解题的整体出发,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思考,进而培养出整体数学解题思维,能够从大局出发,获得化繁为简的理想效果.本文通过高中数学解题实例,对整体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