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前专业音乐教育课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课程是每个学校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对中职的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学前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两种选择,所以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扎实的专业课基础。在音乐专业课方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二是实践的培养。首先,音乐文化素质培养,作为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包含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精神三个层次。但是如同其他一切教育一样,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灌输和给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其内在的感受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使他们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快乐,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和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导致个体的精神陶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通过音乐来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与全面的素质的目的。当然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一跳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循序渐进,使学生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将音乐文化的内涵慢慢的吸收,并形成自身自然掌握的一种技能、修养。同时培养还要注意自我修养培养和接受教育培养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升学能力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在音乐专业课里主要有钢琴、声乐、视唱等科目。钢琴课里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知识、钢琴基本技巧练习以及儿歌伴奏。钢琴基本练习首要的一点是会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钢琴价值的欣赏等方面的培训。钢琴弹奏本身是一个表演与创作的融合体,是一种反应内心的音乐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钢琴的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是注意两点,其一是音乐理论基础的学习,主要包括和声、乐理、复调、音乐史及美学等方面的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和声进行理解,钢琴的教育首要的也是要学习和声及伴奏方面的知识;其二是对音乐理论之外的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一些音乐史简介、文学历史书籍等,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更好地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风格表现和内容主旨等。技巧的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练习。首先是基本功的练习,主要包括度双音、和弦、琶音、音阶、八度及踏板等的运用,还包括对键盘的熟悉等一些基本功的训练;其次是对触键方法的练习,通常钢琴有三种基本的触键方法,分别是半连音奏法、连音奏法和断音奏法,在对这三种触键方法熟悉的基础上,要对24个大小调的琶音、音阶及转换进行了解,并在熟悉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尽快熟悉键盘;接下来是对视奏的训练,视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视谱能力,从而加深对键盘位置的记忆;最后是对曲面的有效选择,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练习程度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练习,曲目大致分为练习曲和经典曲两种,曲子的练习过程最重要的是对和声和织体进行分析,努力学习钢琴伴奏的手法和技巧。儿歌伴奏的练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初级阶段主要是熟悉一些基本的手指练习,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在24个大小调上进行专门的和弦连接练习,这种练习通常采用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和分解和弦三种织体进行。这个阶段主要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歌曲进行训练,以保证伴奏的连续性效果;其次是中间阶段,主要是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金属和弦、副三和弦以及其他的一些和弦,同时丰富织体,这个阶段要适当的选择一些程度较深的钢琴曲进行练习,重视伴奏的变化性;最后也就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在具备理论基础、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运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钢琴伴奏演绎到艺术的层面,进行美感的表达,融合进儿歌的感觉,实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声音表现方式,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表现音乐的最基本乐器。歌唱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人类潜能的挖掘和激活。声乐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不同特点、水平的同学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其符合每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二是应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目标的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应突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在目标的设置上既要做到有利于学生掌握声乐基本理论、提高演唱水平,又要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四是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在目标的设置上要力求内容全面规范、进度安排合理,应明确提出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应具备的歌唱技能等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应该是幼儿声乐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內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內容应主次分明,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表演、演唱技巧等能力为辅。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内容上讲,它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对音准、节奏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和对音乐中各个要素的记忆能力,从而熟练掌握读谱的技能和丰富的音乐语汇,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音乐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幼儿教学中更好的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这就对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其音乐教学学生应该掌握学前音乐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接受幼儿音乐教育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编制具体音乐教育方案,并能对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富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音乐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型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需要优秀的幼儿教师,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負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传统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节名师阅读课地分析,解读教师借助合理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科学地设计问题,并在整个教学中贯穿词汇学习策略的渗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从而达到构筑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习策略;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法】:G424      新课程理念是建立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使教学从单纯的掌握知识为目的,向知识
【中国分类法】:G633.3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主坳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这一教学思想,一是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二是针对语文课程,给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在阅读
摘要: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在关注共性的同时,要体现个性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法】:G623.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训练“说话”能力,教会学生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和注重作文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有效途径  【中国分类法】:G623.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水平
期刊
摘要:“小学生口语交际”是综合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口语交际应用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新一代的公民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如“滔滔江水”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关键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表达  【中国分类法】:G633.3      “小学生口语交际”是综合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小学生在日常学习、
摘要: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仿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研究并运用古诗文的兴趣,有效地促进读写结合,本文将这方面的思考与学生的尝试加以呈现。  关键词:古诗文;仿写  【中国分类法】:G633.3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中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课程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
目的:本研究以“结构—过程—结果”服务质量理论为依据,构建三甲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以湖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模型的科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加之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复杂,社会系统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强,气象灾害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的损失也越发严重。如何评估气象灾害给区域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