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文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构建、相互拥有的过程;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
【关键词】阅读;情感教学;语文
一. 触摸文本背后的情感
当我们面对着一篇陌生的文字,心里一定会存有一份期待。而当我们沉浸其间,与文字潜心对话之后,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豁然开朗或心有所悟的感觉。
《触摸春天》一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四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体验一个盲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聆听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
顾可雅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课件出示课文倒数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读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吗?
(播放优美的音乐,师请一个女生朗读,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我觉得这个画面太美了。安静虽然看不到春光,但是她在用心感受春光,我看到那条美丽的弧线划过安静的心上。
师:好一个用心感受春光!谁还想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我感觉她仿佛看到了蝴蝶飞舞的情景。
生:蝴蝶飞走了,但给安静留下的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
生:安静的心是那么细腻,她用自己的心灵触摸着春天,我很感动。
师:是呀,老师也是在安静触摸春天后才深深感悟到:原来春天是可以触摸的!安静放飞了蝴蝶,却为自己创造了整个春天!多么纯洁的女孩!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带来光明的女性海伦.凯勒。(师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让我们齐读这一节。
生:从安静的身上你还看到谁?
生:张海迪
生:贝多芬
……
师:你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生:光明、多姿多彩、美好……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再一次朗读这一节。
师: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上,也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向我述说着生活的概念——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老师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生齐读这句话)
教者通过音乐的渲染、课外文本拓展等手段,为师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整堂课,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动心,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荡涤。
二.挖掘图画背后的情感
课文中的图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图画的表面,要引导学生透过图画看到图画背后的故事,体验图画背后的情感。
古诗《游子吟》的插图描写的是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儿子离家前的哪个夜晚的情景:明天,儿子就要远行,年迈的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她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把对儿子的爱全部融入到了一针一线之中。她希望儿子平安无事,期盼儿子早日回家)假如你就是那位即将这样远行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怎么说?……最后,老师进行了升华,让学生想一想,我们的母亲为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日夜操劳,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伟大的母爱呢?(学生讨论)因此,老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并想象画面以外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作者、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表达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操。
三. 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灵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鸟的天堂》中有这么一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是树。”有个老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充分感受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之后,说:“大家再读读,看看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个学生说最后一句不完整,是个病句,应该改为:“这是一棵多么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老师并没有解释,而是引导学生激情朗读之后,问:“当你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你认为应该怎么读?”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得缓慢,陶醉其中。最后指出,这不是一个病句,是巴金爷爷充满深情的赞叹,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是真情的自然表露。
四. 聆听声音后面的情感
老师要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主人公对话、作者对话。我们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掌声》一文,讲到小英的演讲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时,张芸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学生交流)小英听到掌声,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小英会怎么想?(是掌声让我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同学们,有一首歌,歌名叫《掌声响起来》,我们来欣赏一下。
文为心声,绕到文本的背后,引导学生以细腻的心灵去触摸文本,感受文本,真正体验到文本背后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阅读;情感教学;语文
一. 触摸文本背后的情感
当我们面对着一篇陌生的文字,心里一定会存有一份期待。而当我们沉浸其间,与文字潜心对话之后,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豁然开朗或心有所悟的感觉。
《触摸春天》一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四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体验一个盲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聆听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
顾可雅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课件出示课文倒数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读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吗?
(播放优美的音乐,师请一个女生朗读,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我觉得这个画面太美了。安静虽然看不到春光,但是她在用心感受春光,我看到那条美丽的弧线划过安静的心上。
师:好一个用心感受春光!谁还想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我感觉她仿佛看到了蝴蝶飞舞的情景。
生:蝴蝶飞走了,但给安静留下的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
生:安静的心是那么细腻,她用自己的心灵触摸着春天,我很感动。
师:是呀,老师也是在安静触摸春天后才深深感悟到:原来春天是可以触摸的!安静放飞了蝴蝶,却为自己创造了整个春天!多么纯洁的女孩!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带来光明的女性海伦.凯勒。(师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让我们齐读这一节。
生:从安静的身上你还看到谁?
生:张海迪
生:贝多芬
……
师:你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生:光明、多姿多彩、美好……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再一次朗读这一节。
师: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上,也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向我述说着生活的概念——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老师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生齐读这句话)
教者通过音乐的渲染、课外文本拓展等手段,为师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整堂课,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动心,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荡涤。
二.挖掘图画背后的情感
课文中的图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图画的表面,要引导学生透过图画看到图画背后的故事,体验图画背后的情感。
古诗《游子吟》的插图描写的是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儿子离家前的哪个夜晚的情景:明天,儿子就要远行,年迈的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她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把对儿子的爱全部融入到了一针一线之中。她希望儿子平安无事,期盼儿子早日回家)假如你就是那位即将这样远行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怎么说?……最后,老师进行了升华,让学生想一想,我们的母亲为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日夜操劳,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伟大的母爱呢?(学生讨论)因此,老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并想象画面以外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作者、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表达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操。
三. 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灵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鸟的天堂》中有这么一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是树。”有个老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充分感受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之后,说:“大家再读读,看看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个学生说最后一句不完整,是个病句,应该改为:“这是一棵多么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老师并没有解释,而是引导学生激情朗读之后,问:“当你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你认为应该怎么读?”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得缓慢,陶醉其中。最后指出,这不是一个病句,是巴金爷爷充满深情的赞叹,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是真情的自然表露。
四. 聆听声音后面的情感
老师要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主人公对话、作者对话。我们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掌声》一文,讲到小英的演讲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时,张芸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学生交流)小英听到掌声,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小英会怎么想?(是掌声让我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同学们,有一首歌,歌名叫《掌声响起来》,我们来欣赏一下。
文为心声,绕到文本的背后,引导学生以细腻的心灵去触摸文本,感受文本,真正体验到文本背后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