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获取信息。阅读便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形式多样而且速度相当惊人,但是据统计当前各种信息约有85%来源于图书文献。这足以表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相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语文教育学家吕淑湘在回答别人问他是怎样成功时说过: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知识占70%。这充分说明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和课外。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是有缺陷的,其源泉应源于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课外知识少,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得多,而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积累,就必须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扩展学生课外的阅读面,对各个年级的阅读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选择有意义的课外读物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定位,在内容上比较适合儿童的口味,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应以图画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年级可阅读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在不同场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选择。首先,可以根据文体选择课外读物。例如:在进行《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悟诗的表达方式。接着练习其它同文体的文章。既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和巩固散文的特点,又增长了见识。其次,可以根据作者选择阅读作品,在文章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作者这一线索去查阅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时代背景去选择并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阅读量又加深对一个时代的认识。再次,可以根据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的一些活动推荐学生去选材。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壮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对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
二、交给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
(1)指导写读书笔记,可以记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2)指导记录的方法: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用“△”或“○”等表示重点词的符号表示重点词句(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自己的书籍上);b、写读书心得即读后感,只要抓住原句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剪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阅读时,学生要学会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在课外阅读本上,同时指导学生们贴时要认真保持本子干净整齐,并鼓励他们用彩笔画上花边。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剪、贴、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未来的时间里不时欣赏欣赏,也是一种享受。
(4)学会阅读评价:阅读评价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阅读效果的评估与检查,并通过这种评价结果反馈,促使阅读者及时调整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质量的优化。阅读评价包括读者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或分析利弊。通过阅读评价可以考察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作品内容的把握程度、对作者的内心情感的理解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快速获取信息打好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则会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因此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主要情节,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对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更要注意保护,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着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时读书。
读万卷书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使自己先成为一个热情的读者,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样才有能力指导学生,为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的拓展保驾护航。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它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一、选择有意义的课外读物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定位,在内容上比较适合儿童的口味,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应以图画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年级可阅读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在不同场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选择。首先,可以根据文体选择课外读物。例如:在进行《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悟诗的表达方式。接着练习其它同文体的文章。既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和巩固散文的特点,又增长了见识。其次,可以根据作者选择阅读作品,在文章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作者这一线索去查阅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时代背景去选择并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阅读量又加深对一个时代的认识。再次,可以根据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的一些活动推荐学生去选材。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壮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对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
二、交给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
(1)指导写读书笔记,可以记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2)指导记录的方法: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用“△”或“○”等表示重点词的符号表示重点词句(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自己的书籍上);b、写读书心得即读后感,只要抓住原句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剪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阅读时,学生要学会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在课外阅读本上,同时指导学生们贴时要认真保持本子干净整齐,并鼓励他们用彩笔画上花边。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剪、贴、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未来的时间里不时欣赏欣赏,也是一种享受。
(4)学会阅读评价:阅读评价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阅读效果的评估与检查,并通过这种评价结果反馈,促使阅读者及时调整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质量的优化。阅读评价包括读者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或分析利弊。通过阅读评价可以考察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作品内容的把握程度、对作者的内心情感的理解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快速获取信息打好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则会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因此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主要情节,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对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更要注意保护,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着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时读书。
读万卷书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使自己先成为一个热情的读者,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样才有能力指导学生,为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的拓展保驾护航。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它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