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近与远、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一、数学课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数学课具有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我认为数学课多媒体课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要求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充分体现数学学科和数学思维的特点,不论是新知识学习过程还是解题过程,多媒体课件都应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数学思维过程,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逻辑严谨,数形结合,直观形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精练简洁,图形、文字、符号规范。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特点、突破难点,把重点的教学内容用突出的方式加以显示或用恰当的媒体和方式加以处理。通过恰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多种方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艺术性原则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教师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数学多媒体课件要以学生的审美观点为出发点,讲究艺术性,体现数学美。例如课件的背景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及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录像和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一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情感、陶冶情操,启发学生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二、在数学课件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课件制作切忌“花哨”
许多教师只重形式而轻内容,将制作课件的主要精力放在外在形式上,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深入挖掘,导致课件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确,现在的课件越来越漂亮。一些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件的制作是文字、图画、影音的简单拼凑,所以追求美观便成为制作者的共识。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漂亮,尽力往课件内安插一些不合适的媒体信息。例如,有些课件界面的背景做得色彩鲜艳,有的还有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小动物,甚至还有运动的动物或物体。这必定会引起学生的过度注意,喧宾夺主,违背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背景时,应力求简洁实用,背景上不要有一个多余的对象。
(二)数学课件制作要考虑“教”和“学”两个角度
一个数学课件如果缺乏交互性,就仍然属于流水形式的灌输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内容的再现,只起到了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丢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留下其他痕迹,学生也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在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时,制作者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从老师的“教”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注意是课件制作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其次是多媒体的设置是否能突破难点、分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注意是制作的课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预设中是否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其次是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三)数学课件制作要注意鲜明的对比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景内,我们对其中的事物并不都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的。有些事物突出而被我们感知,有些事物退居到衬托的地位而形成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区别越大,图形就会越突出地被我们感知,被注意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图形与背景区别越小,我们就越不容易把图形与背景分开,就越不容易注意到。在课件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的,处理好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如果是为了表现事物的特征,就应突出重点,使图形与背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便于学生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应使图形与背景的区别减小,使学生在背景中发现事物,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件设计中要注意使对象和背景在颜色浓淡、线条粗细、形状大小,材料的性质,以及内容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图像、表格要对比分明,色彩搭配得当,设计合理清晰,重点鲜明突出,解说言语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设计者牢牢地站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立场上,讲究设计的策略,遵循课件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有长久生命力的课件,才能使数学教学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方向发展。
一、数学课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数学课具有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我认为数学课多媒体课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要求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充分体现数学学科和数学思维的特点,不论是新知识学习过程还是解题过程,多媒体课件都应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数学思维过程,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逻辑严谨,数形结合,直观形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精练简洁,图形、文字、符号规范。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特点、突破难点,把重点的教学内容用突出的方式加以显示或用恰当的媒体和方式加以处理。通过恰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多种方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艺术性原则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教师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数学多媒体课件要以学生的审美观点为出发点,讲究艺术性,体现数学美。例如课件的背景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及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录像和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一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情感、陶冶情操,启发学生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二、在数学课件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课件制作切忌“花哨”
许多教师只重形式而轻内容,将制作课件的主要精力放在外在形式上,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深入挖掘,导致课件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确,现在的课件越来越漂亮。一些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件的制作是文字、图画、影音的简单拼凑,所以追求美观便成为制作者的共识。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漂亮,尽力往课件内安插一些不合适的媒体信息。例如,有些课件界面的背景做得色彩鲜艳,有的还有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小动物,甚至还有运动的动物或物体。这必定会引起学生的过度注意,喧宾夺主,违背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背景时,应力求简洁实用,背景上不要有一个多余的对象。
(二)数学课件制作要考虑“教”和“学”两个角度
一个数学课件如果缺乏交互性,就仍然属于流水形式的灌输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内容的再现,只起到了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丢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留下其他痕迹,学生也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在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时,制作者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从老师的“教”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注意是课件制作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其次是多媒体的设置是否能突破难点、分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注意是制作的课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预设中是否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其次是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三)数学课件制作要注意鲜明的对比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景内,我们对其中的事物并不都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的。有些事物突出而被我们感知,有些事物退居到衬托的地位而形成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区别越大,图形就会越突出地被我们感知,被注意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图形与背景区别越小,我们就越不容易把图形与背景分开,就越不容易注意到。在课件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的,处理好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如果是为了表现事物的特征,就应突出重点,使图形与背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便于学生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应使图形与背景的区别减小,使学生在背景中发现事物,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件设计中要注意使对象和背景在颜色浓淡、线条粗细、形状大小,材料的性质,以及内容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图像、表格要对比分明,色彩搭配得当,设计合理清晰,重点鲜明突出,解说言语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设计者牢牢地站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立场上,讲究设计的策略,遵循课件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有长久生命力的课件,才能使数学教学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