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坚持类型教育特征、价值导向和协同育人原则的前提下,构建高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从顶层设计、育人主体、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大力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沿着类型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
: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策略探究”(2021ZD1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坚持类型教育特征、价值导向和协同育人原则的前提下,构建高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从顶层设计、育人主体、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大力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沿着类型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高的关注,为分析奥运会开幕式的视觉传播要素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以多届奥运会开幕式为例,探讨奥运仪式符号的构建、分析其视觉修辞,并探讨数字媒介技术发展对内容创作和视觉传播带来的综合性变化和影响。
运用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混合面板数据,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有限理性分析范式”,选取金融素养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幸福感与家庭资产配置行为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幸福感对储蓄、风险资产呈显著正向影响,对房产占比呈显著负向影响;且在城乡、区域、收入差异方面存在异质性;同时金融素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新发展阶段将幸福感因素纳入投资者教育、金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模式既是实现“双高”建设计划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建设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是当前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创新“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的“双主体”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在“六共同”建设机制的支持下,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格局,为
<正>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20年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指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理论普遍认为,幸福感的提高降低了冒险成功带来的边际效应,从而人们会重新调整家庭资产配置,而不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去获得不确定的收益。基于此,选用2017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利用ⅣProbit模型和Ⅳ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投资股票和其他高风险资产的概率与居民主观幸福感负相关,同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降低了股票和风险资产配置的比重,且主观幸福感对高收入家庭的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荷叶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搜集荷叶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GenCLiP3数据库获取NAFLD的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荷叶成分-疾病-靶点蛋白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
以职业院校工学类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例,分析新时代下职业院校智能制造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双落实两贯穿”新模式,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教学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编写、课堂授课和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并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实施“课程思政”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内涵和“课程思政”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力度,深入提炼专业课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完善课程设计,将“课程思政”自然而然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教
学岗“无缝衔接”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对接岗位集群对电商运营技能人才需求与特点,通过确立“四主体、三共建、三核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思政浸润”下“平台共建、课岗结合、方向互选”跨专业融合课程体系,组建“校企培养、跨专业协同”的“双师”教学团队,开展和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思政指导下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教学法与“教学做体系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导向、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教学质量检
党的十九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新时期发展的宏伟目标。报告强调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并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为新时期乡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教师肩负着振兴乡村教育的神圣使命,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努力和辛劳。然而,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乡村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和责任与时俱增。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既要面对社会的不信任的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