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3.2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标点,由于所处的情境不同,所蕴涵的形象、情感、意蕴也不同。细细品味,才能感悟到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深意。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标点符号是言语主体借以传情达意的特殊表达方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斟酌标点更是斟酌思想、揣摩情境、寻求最佳表达方式的过程。所以,作为以书面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尤其是要重视标点符号在书面表达中的教学与研究。
雖然《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标点符号的教学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纵观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关注这一课程内容中的“丑小鸭”——标点符号。不可否认,也有部分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课程内容的价值,他们或者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进行技术训练;或者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来凸显标点的重要性;再或者搞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寓教于乐。但是,标点符号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如何使之“常态化”,真正重视标点符号的课程意义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层面展开教学:
一、读好标点符号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无论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还是入情入境地朗诵,“读”好标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1.读好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 标点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表示停顿。口头表达中或长或短的停顿,在书面语言中就变成了各種各样的标点符号。一个个标点符号把一段段文字隔成了长长短短的不同句子,于是,文字就有了呼吸,有了节奏。因此,读好标点符号首先要读好标点所表示的停顿。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都是一些长句子的朗读,其实,短句的标点停顿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连六个逗号串起了长短不一的七个小分句。前几个整齐的短句读起来有种蜻蜓点水的感觉,宛如电影中一个个跳跃的画面。而后两个长句子拉长的语音,宛如慢慢推开的广角镜头,展现了云雾无处不在、飘忽不定的神秘感。因为前几个分句比较短,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逗号,读成“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文字原有的节奏感,灵动的感觉荡然无存,更谈不上与下文形成节奏上的对比了。
2.读好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气 有时,同一句话,语气不同,意思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读好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气。《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当“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却被父亲要求放掉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来声。
“我”的问话五个字,两句话,用了两个语气强烈的标点,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生动地再现了“我”当时反应的强烈,“我”急于争辩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读成“爸爸,为什么?”疑问的语气加重了,但“我”内心那种急迫与强烈不情愿的感觉就淡了许多。
二、听好标点符号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听”是沟通的基础,“听好”才能有效地交流。我们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就是把隐性的内部语言转化为显性的外部文字的过程,这当中也包含着“听”的环节。如何让学生把标点符号这一无声的书面语言“听”出来进而“听好”呢?
1.提供优秀的听力材料 这要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高质量的示范朗读。听过广播剧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明明是一个人的声音,我们却听出了好几个人的真实存在。这正是正确巧妙地读好了标点,从而让人听懂了标点的缘故。只有教师读好课文、“读”好标点,才能为学生“听”标点提供良好的材料。长此以往,才能增强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听觉敏锐性,才能真正“听出、听好”标点。
2.进行专项的听力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当人的意识集中指向特定对象时,人们会对该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听”标点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关注度。例如安排句子的听写练习,可以是单独的句子,也可以是文字相同但语气语调不同的一组句子(如“小鸟飞了。”“小鸟飞了?”)。还可以进行听句子加标点、听录音选择恰当的句子等练习。先充分唤起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注意,再进行练习,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敏感性自然会提高。
三、写好标点符号
语文教学是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而标点符号的学习与使用也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所以,“写”也是标点符号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1.指导规范书写 标点符号虽小,但外形各具特色:有小圈圈似的句号,有小耳朵似的问号,有六个点的省略号,有酷似双6双9的双引号……每一种标点都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认清它们的“尊容”,再下笔。还应教会学生各种标点的正确书写位置。像句号、逗号、顿号、分号等都应书写在文字的右下角;问号、感叹号、冒号等都应写在文字的右方;破折号、省略号则在格子的中间位置。一般而言,一个标点只占一格,而破折号、省略号是占两格的。
2.指出书写变通 值得一提的是,标点符号在行末、行首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即: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分号、冒号等不能出现在行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出现在行末,后半部分不能出现在行首。因为学生写作文,一个字占一格,一个标点也占一格,为了遵守以上规则,避免有些标点出现在不该出现的行末或行首,有时还需要变通一下。这就需要告诉学生:当逗号、句号等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后半部分出现在行首,就将它退回到上行末的格子外;当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出现在行末,就挤在倒数第一、二格之间。 四、用好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看似简单,要百分之百地正确使用却不大容易。它的运用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指导,而最好的语言环境莫过于学生自己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习作了。因此,除了进行各种的专项练习外,我们更应该利用好“习作”这个平台,多层次地引导学生用好标点。
1.规范使用,达到文从字顺 首先要强化学生文必加点的意识。习作中,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一边写一边点,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逗是逗,句是句,一定要写清楚、明白,用错了没关系,但不能不用,或是一“逗”到底。修改作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的使用作为一个项目,结合作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认真修改。教师也应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普遍的標点符号的错误进行点评,指导修改。这样实践久了,学生自然就会顺利通过使用标点符号这一关,做到顺手拈来,应用自如。
2.选择使用,提高表达效果 我们现在通用的这套标点符号,它既是规范性的,又不是刻板的,在共同的规范之下,又有灵活性。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表达功能——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如学生习作中很简单的一句话:“傍晚,雨停了。”这里的句末用句号没有错,用感叹号、省略号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要取决于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效果了。如果是想表达这令人讨厌的凄风苦雨终于停了的那种解脱感,就该用上感叹号。如果是想表达对一场无字歌谣般春雨的留恋与不舍,用上省略号更为贴切。如果只是简单交代一下天气情况,那么句号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吕叔湘先生说:“每一个标点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他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过分,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对小学生而言,每一个标点都要去斟酌,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教学中适当地指导学生在表达层面多思考些问题,还是相当有益的。只有在积极思考和自主判断中,才能提高规范和灵活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以上五个方面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是相互渗透的。比如读与听、品与用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而有所侧重,低年级的孩子应侧重于读好标点和听好标点的训练,随之年级的增长,则应慢慢向写好标点、品好标点、用好标点的目标过渡。另一方面,每个层面的两个子目标是有着较强的层级性的,如果說前一个子目标是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基本的达标要求的话,那么,后一个子目标则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达优要求了。
标点符号作为一种微小但却很重要的语文工具,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到阅读写作教学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地重视它。引导学生多层面地把握和学习它,让学生在观察、感受和思考中,不仅掌握一些关于标点符号的知识,还获得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终身受益。我想,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对标点符号这一教学内容的关注,真正实现了标点符号的课程价值。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标点,由于所处的情境不同,所蕴涵的形象、情感、意蕴也不同。细细品味,才能感悟到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深意。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标点符号是言语主体借以传情达意的特殊表达方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斟酌标点更是斟酌思想、揣摩情境、寻求最佳表达方式的过程。所以,作为以书面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尤其是要重视标点符号在书面表达中的教学与研究。
雖然《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标点符号的教学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纵观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关注这一课程内容中的“丑小鸭”——标点符号。不可否认,也有部分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课程内容的价值,他们或者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进行技术训练;或者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来凸显标点的重要性;再或者搞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寓教于乐。但是,标点符号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如何使之“常态化”,真正重视标点符号的课程意义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层面展开教学:
一、读好标点符号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无论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还是入情入境地朗诵,“读”好标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1.读好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 标点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表示停顿。口头表达中或长或短的停顿,在书面语言中就变成了各種各样的标点符号。一个个标点符号把一段段文字隔成了长长短短的不同句子,于是,文字就有了呼吸,有了节奏。因此,读好标点符号首先要读好标点所表示的停顿。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都是一些长句子的朗读,其实,短句的标点停顿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连六个逗号串起了长短不一的七个小分句。前几个整齐的短句读起来有种蜻蜓点水的感觉,宛如电影中一个个跳跃的画面。而后两个长句子拉长的语音,宛如慢慢推开的广角镜头,展现了云雾无处不在、飘忽不定的神秘感。因为前几个分句比较短,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逗号,读成“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文字原有的节奏感,灵动的感觉荡然无存,更谈不上与下文形成节奏上的对比了。
2.读好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气 有时,同一句话,语气不同,意思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读好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气。《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当“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却被父亲要求放掉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来声。
“我”的问话五个字,两句话,用了两个语气强烈的标点,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生动地再现了“我”当时反应的强烈,“我”急于争辩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读成“爸爸,为什么?”疑问的语气加重了,但“我”内心那种急迫与强烈不情愿的感觉就淡了许多。
二、听好标点符号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听”是沟通的基础,“听好”才能有效地交流。我们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就是把隐性的内部语言转化为显性的外部文字的过程,这当中也包含着“听”的环节。如何让学生把标点符号这一无声的书面语言“听”出来进而“听好”呢?
1.提供优秀的听力材料 这要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高质量的示范朗读。听过广播剧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明明是一个人的声音,我们却听出了好几个人的真实存在。这正是正确巧妙地读好了标点,从而让人听懂了标点的缘故。只有教师读好课文、“读”好标点,才能为学生“听”标点提供良好的材料。长此以往,才能增强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听觉敏锐性,才能真正“听出、听好”标点。
2.进行专项的听力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当人的意识集中指向特定对象时,人们会对该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听”标点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关注度。例如安排句子的听写练习,可以是单独的句子,也可以是文字相同但语气语调不同的一组句子(如“小鸟飞了。”“小鸟飞了?”)。还可以进行听句子加标点、听录音选择恰当的句子等练习。先充分唤起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注意,再进行练习,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敏感性自然会提高。
三、写好标点符号
语文教学是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而标点符号的学习与使用也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所以,“写”也是标点符号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1.指导规范书写 标点符号虽小,但外形各具特色:有小圈圈似的句号,有小耳朵似的问号,有六个点的省略号,有酷似双6双9的双引号……每一种标点都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认清它们的“尊容”,再下笔。还应教会学生各种标点的正确书写位置。像句号、逗号、顿号、分号等都应书写在文字的右下角;问号、感叹号、冒号等都应写在文字的右方;破折号、省略号则在格子的中间位置。一般而言,一个标点只占一格,而破折号、省略号是占两格的。
2.指出书写变通 值得一提的是,标点符号在行末、行首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即: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分号、冒号等不能出现在行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出现在行末,后半部分不能出现在行首。因为学生写作文,一个字占一格,一个标点也占一格,为了遵守以上规则,避免有些标点出现在不该出现的行末或行首,有时还需要变通一下。这就需要告诉学生:当逗号、句号等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后半部分出现在行首,就将它退回到上行末的格子外;当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出现在行末,就挤在倒数第一、二格之间。 四、用好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看似简单,要百分之百地正确使用却不大容易。它的运用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指导,而最好的语言环境莫过于学生自己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习作了。因此,除了进行各种的专项练习外,我们更应该利用好“习作”这个平台,多层次地引导学生用好标点。
1.规范使用,达到文从字顺 首先要强化学生文必加点的意识。习作中,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一边写一边点,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逗是逗,句是句,一定要写清楚、明白,用错了没关系,但不能不用,或是一“逗”到底。修改作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的使用作为一个项目,结合作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认真修改。教师也应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普遍的標点符号的错误进行点评,指导修改。这样实践久了,学生自然就会顺利通过使用标点符号这一关,做到顺手拈来,应用自如。
2.选择使用,提高表达效果 我们现在通用的这套标点符号,它既是规范性的,又不是刻板的,在共同的规范之下,又有灵活性。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表达功能——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如学生习作中很简单的一句话:“傍晚,雨停了。”这里的句末用句号没有错,用感叹号、省略号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要取决于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效果了。如果是想表达这令人讨厌的凄风苦雨终于停了的那种解脱感,就该用上感叹号。如果是想表达对一场无字歌谣般春雨的留恋与不舍,用上省略号更为贴切。如果只是简单交代一下天气情况,那么句号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吕叔湘先生说:“每一个标点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他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过分,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对小学生而言,每一个标点都要去斟酌,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教学中适当地指导学生在表达层面多思考些问题,还是相当有益的。只有在积极思考和自主判断中,才能提高规范和灵活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以上五个方面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是相互渗透的。比如读与听、品与用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而有所侧重,低年级的孩子应侧重于读好标点和听好标点的训练,随之年级的增长,则应慢慢向写好标点、品好标点、用好标点的目标过渡。另一方面,每个层面的两个子目标是有着较强的层级性的,如果說前一个子目标是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基本的达标要求的话,那么,后一个子目标则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达优要求了。
标点符号作为一种微小但却很重要的语文工具,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到阅读写作教学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地重视它。引导学生多层面地把握和学习它,让学生在观察、感受和思考中,不仅掌握一些关于标点符号的知识,还获得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终身受益。我想,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对标点符号这一教学内容的关注,真正实现了标点符号的课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