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雨果的《船长》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对“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这一片段的教学让人深思。
【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其余同学思考从这段对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读。)
师: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炉子被海水淹了。
生2:情况很紧急,火也灭掉了。
生3:老师,我有个疑问,既然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再问火有没有灭不是多余的吗?
师:(很感意外,愣了片刻)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4:肯定其他地方还有火吧?
生5:船长问的就是炉子里的火,再问火应该是多余的。
生6:雨果是闻名世界的文豪,怎么会写多余的话?应该是问其他地方有没有火种。
至此,学生分成两派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教师也没了主张,课堂上骚动起来,有的学生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反思】
课堂上,经常见到学生唇枪舌剑、争论不休的场面。这一片段中既然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为什么还要再问火,这的确是个问题。学生争论起来了,怎么办?课堂中不能总让学生无休止的争论下去。作为教师,应该适时打断学生无意义的争论,启发学生的思维,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到笔者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揣摩,作了以下的教学调整。教学这一对话时,没有学生质疑,笔者相机抛出上面的问题。教室里短暂的沉寂后,就是小声地议论,进而学生们又争论了起来。
【片段】
师:是呀,炉子灭了,为什么还要问火呢?谁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其他同学揣摩揣摩。
(生读。语速慢,声音小。)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慢了,感觉不到当时的紧张。
生2: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应该读得稍微快点,让人感觉到危险就在眼前。
师:谁再来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那紧张的气氛。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出示改动过的片断: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喊道。
“船长叫我吗?”洛克机械师回答。
“炉子怎么样?”船长问。
“炉子被海水淹了。”洛克机械师说。
“炉子里的火呢?” 船长又问。
“炉子里的火也被海水灭了?”洛克机械师大吼着说。
……
师:老师把这段改了一下,轻轻地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提示语多了,读起来嫌罗嗦。
生2:话太长了,读起来没有紧张感。
生3:当时情况太紧张了,十万火急,课文的对话很短,容易读出紧张的气氛。
师:再来读课文中的对话。
(学生读。)
师:船长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生3:他想让乘客们了解当时轮船出现的情况。
生4:我认为船长是要把这个重要的信息告诉船上的乘客,让他们稍微放下一点心。
生5:我知道了,为什么船长要说火,就是想让乘客们更多的了解情况,避免乘客们惊慌失措,乱得不可开交。
生6:虽然问的是火,从意思上看是多余的,但是语气短促,我们还是能感受的船长命令的简短。
生7:他想让乘客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间逃生,有了这20分钟就够了,所有的人都能够脱险。
师:听到这样的对话,如果你就是船上的乘客还会像刚才那样惊慌吗?
生:不会。
师: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沉着、镇定,有智慧、有勇气的船长。
【反思】
炉子淹了,船长为什么还要问火呢?不出所料,问题一抛出来,当即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时,学生又争论起来。这一片段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争论,笔者亮了红牌,刻意打斷学生的争论,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反复朗读文本。再读文本,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高涨,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对话中不时迸发思维创新的火花,能够透过文本拨云见日,看见文字背后的风景。
这一片段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使争论向纵深延伸,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使得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其余同学思考从这段对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读。)
师: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炉子被海水淹了。
生2:情况很紧急,火也灭掉了。
生3:老师,我有个疑问,既然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再问火有没有灭不是多余的吗?
师:(很感意外,愣了片刻)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4:肯定其他地方还有火吧?
生5:船长问的就是炉子里的火,再问火应该是多余的。
生6:雨果是闻名世界的文豪,怎么会写多余的话?应该是问其他地方有没有火种。
至此,学生分成两派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教师也没了主张,课堂上骚动起来,有的学生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反思】
课堂上,经常见到学生唇枪舌剑、争论不休的场面。这一片段中既然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为什么还要再问火,这的确是个问题。学生争论起来了,怎么办?课堂中不能总让学生无休止的争论下去。作为教师,应该适时打断学生无意义的争论,启发学生的思维,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到笔者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揣摩,作了以下的教学调整。教学这一对话时,没有学生质疑,笔者相机抛出上面的问题。教室里短暂的沉寂后,就是小声地议论,进而学生们又争论了起来。
【片段】
师:是呀,炉子灭了,为什么还要问火呢?谁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其他同学揣摩揣摩。
(生读。语速慢,声音小。)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慢了,感觉不到当时的紧张。
生2: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应该读得稍微快点,让人感觉到危险就在眼前。
师:谁再来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那紧张的气氛。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出示改动过的片断: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喊道。
“船长叫我吗?”洛克机械师回答。
“炉子怎么样?”船长问。
“炉子被海水淹了。”洛克机械师说。
“炉子里的火呢?” 船长又问。
“炉子里的火也被海水灭了?”洛克机械师大吼着说。
……
师:老师把这段改了一下,轻轻地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提示语多了,读起来嫌罗嗦。
生2:话太长了,读起来没有紧张感。
生3:当时情况太紧张了,十万火急,课文的对话很短,容易读出紧张的气氛。
师:再来读课文中的对话。
(学生读。)
师:船长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生3:他想让乘客们了解当时轮船出现的情况。
生4:我认为船长是要把这个重要的信息告诉船上的乘客,让他们稍微放下一点心。
生5:我知道了,为什么船长要说火,就是想让乘客们更多的了解情况,避免乘客们惊慌失措,乱得不可开交。
生6:虽然问的是火,从意思上看是多余的,但是语气短促,我们还是能感受的船长命令的简短。
生7:他想让乘客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间逃生,有了这20分钟就够了,所有的人都能够脱险。
师:听到这样的对话,如果你就是船上的乘客还会像刚才那样惊慌吗?
生:不会。
师: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沉着、镇定,有智慧、有勇气的船长。
【反思】
炉子淹了,船长为什么还要问火呢?不出所料,问题一抛出来,当即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时,学生又争论起来。这一片段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争论,笔者亮了红牌,刻意打斷学生的争论,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反复朗读文本。再读文本,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高涨,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对话中不时迸发思维创新的火花,能够透过文本拨云见日,看见文字背后的风景。
这一片段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使争论向纵深延伸,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使得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