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的局面,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新课改下的有效语文课堂关键看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发展。有效语文课堂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个性化评价,并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语文老师就需要搭构起学生自觉学习,知识自主生成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有效课堂
一、兴趣为先,有的放矢
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目的性更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工具书、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扩大教师在点出关键问题后学生的讨论范围。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指导,在编订预习案时首先有明确的可选择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定制不同的学习内容,具体完善。预习不仅需要学生去感知新的知识填充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如:旁批法、诵读法、勾画法、找资料法等等。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查漏补缺,有的放失。
二、激趣导入,及时反馈
上课伊始教师应通过最有效的方法运用最精练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顺利达成课堂目标。通过故事、音乐、网络语等作为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在教学《世说新语》的《咏雪》时,题目导入,视频展示不同状态的雪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绘画、表达,再深入课本比较比喻的优劣。在讲解《战国策》中的文章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成语故事,很多都来源于战国策。用故事导入让学生意识到《战国策》的重要性。激趣导入之后一定要有预习检测,完善检测机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交叉检查,组长负责记录评分。每周评分,及时表彰。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卷子测评等方式进行检查。可以结合反馈情况,再次调整预习案。
三、目标准确,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指人类生存所需基本技能和学生主动建构的知识网络。过程与方法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下获取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有效进步。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将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不能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和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个情感倾向。这个倾向是把握整篇文章的关键之所在。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情感倾向是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把它变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例在教学《过零丁洋》时,民族气节的讲解要在作者前文的铺垫下升华,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作者的选择就是学生的标杆。爱国忠心,为国捐躯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还原本色,关注细节
深入文本,还原语文本色。学习语文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书,让学生用心感悟语言,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实现有效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后总结自己组内的重点知识与疑问点。讨论中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多听反馈意见。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课中或课下不断调整和补充教案。班级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主导。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从文本入手,分析细节点,通过原文中经典事例分析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细节,体会其深意。没必要拓展的知识点就不拓展,充分利用好“黄金二十分钟”讲解重难点。
五、有效评价,教学民主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评价语言是瞬时、即兴、即时、即地的,但不是随性的、多余的。不仅仅为了激励更要能够引领方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诚、有针对性、温暖和煦,让学生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例如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一般会夸奖:“你真会读书”、“你读得真好”所谓的万能评价,但有效评价是要具体到细节点上,这样学生才知道怎么进步,例如“你的发音特别标准”“你的语速节奏把握地特别棒”“你读得第二段特别有感情”等。教师要对本学段的知识点合理规划,逐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并及时地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例:在《变色龙》教学中,学生复述故事与人物形象分析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在其中总结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予以记录和反思,查漏补缺,突出重点。让学生们不断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课堂多点趣味,内容多点本真,目标更加完整,学生发挥主体,评价多点激励。打造语文有效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新課程评论》,龚曙光等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有效课堂
一、兴趣为先,有的放矢
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目的性更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工具书、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扩大教师在点出关键问题后学生的讨论范围。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指导,在编订预习案时首先有明确的可选择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定制不同的学习内容,具体完善。预习不仅需要学生去感知新的知识填充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如:旁批法、诵读法、勾画法、找资料法等等。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查漏补缺,有的放失。
二、激趣导入,及时反馈
上课伊始教师应通过最有效的方法运用最精练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顺利达成课堂目标。通过故事、音乐、网络语等作为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在教学《世说新语》的《咏雪》时,题目导入,视频展示不同状态的雪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绘画、表达,再深入课本比较比喻的优劣。在讲解《战国策》中的文章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成语故事,很多都来源于战国策。用故事导入让学生意识到《战国策》的重要性。激趣导入之后一定要有预习检测,完善检测机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交叉检查,组长负责记录评分。每周评分,及时表彰。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卷子测评等方式进行检查。可以结合反馈情况,再次调整预习案。
三、目标准确,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指人类生存所需基本技能和学生主动建构的知识网络。过程与方法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下获取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有效进步。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将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不能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和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个情感倾向。这个倾向是把握整篇文章的关键之所在。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情感倾向是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把它变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例在教学《过零丁洋》时,民族气节的讲解要在作者前文的铺垫下升华,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作者的选择就是学生的标杆。爱国忠心,为国捐躯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还原本色,关注细节
深入文本,还原语文本色。学习语文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书,让学生用心感悟语言,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实现有效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后总结自己组内的重点知识与疑问点。讨论中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多听反馈意见。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课中或课下不断调整和补充教案。班级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主导。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从文本入手,分析细节点,通过原文中经典事例分析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细节,体会其深意。没必要拓展的知识点就不拓展,充分利用好“黄金二十分钟”讲解重难点。
五、有效评价,教学民主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评价语言是瞬时、即兴、即时、即地的,但不是随性的、多余的。不仅仅为了激励更要能够引领方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诚、有针对性、温暖和煦,让学生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例如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一般会夸奖:“你真会读书”、“你读得真好”所谓的万能评价,但有效评价是要具体到细节点上,这样学生才知道怎么进步,例如“你的发音特别标准”“你的语速节奏把握地特别棒”“你读得第二段特别有感情”等。教师要对本学段的知识点合理规划,逐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并及时地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例:在《变色龙》教学中,学生复述故事与人物形象分析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在其中总结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予以记录和反思,查漏补缺,突出重点。让学生们不断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课堂多点趣味,内容多点本真,目标更加完整,学生发挥主体,评价多点激励。打造语文有效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新課程评论》,龚曙光等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