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语文的碰撞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rain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情”贯之,用真诚和民主演绎爱的乐章,让快乐和温馨充溢语文课堂。因此,追求语文教学的读、悟,让学生读中有思,思在有悟;便是创造诗意课堂的有效方式。 创造出诗意课堂,也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一、读皱一池春水
  语文课堂没有读书声,这绝对是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神韵,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诗词文章,皆是有情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必须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才能达到情感的融合。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所倾吐的情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为朗读——当然是指声与情并茂的朗读——实乃一种“情语”,而分析更多的则是从文字中生发的一种“理语”。所以,对于年龄尚小,容易动情的初中学生来说,朗读更能感染他们而被他们接受。以《诗经》为例,《诗经》离学生较为久远,诵读则成为《诗经》独特的解读方式。就是师生一起乘着吟诵的翅膀飞翔。朗读之于语文犹如甘甜的乳汁之于娇嫩婴儿,阳光雨露之于世间万物。抑扬顿挫的朗读,想唱就唱的唱读,会让心灵留痕。尽管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一定会有一些优美的诗句在学生的唇齿间留香,成为温暖学生一生的美好回忆。琅琅读书声读出诗歌中浪漫有活力的美情美景,读出情景交融的妙不可言的境界,欣赏到诗歌的高层次的美。并且让学生知道诗歌的诵读永无止境,诗歌的魅力就在于个性解读,“诗言志,律和声”,所谓诗歌,如《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均源自民歌,均协律可歌,就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一体。古人的吟诗不可能亲耳聆听。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其所不同于吟诗者,乃是因为它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融会了现代因素,将其发展为唱诗,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老师 “音韵悠扬唱读《关雎》”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想,课堂上,师生一齐和着音乐,深情吟唱着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他们定会穿越浮躁的红尘,穿越千年时空,与纯朴的先民体味古老而年轻的爱情味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人物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因此,不同文体的朗读各具特点:朗读诗歌时,要在透彻理解诗歌内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出于自己心底所产生的共鸣,迸发出炽热、强烈的激情,运用富于激情的声音,读得声情并茂,要运用语调的变化来弥补内容跳跃性的变化,把省略了的过程连贯起来,给人一种完整的、清晰的印象。诗歌韵脚的音节稍稍要拖长,读得响亮、清晰,平仄分明,使人明显地感到前后押韵的地方,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美;朗读小说时,要从各方面注意用声音塑造和再现典型人物形象。朗读人物语言时声音要略高于朗读故事情节,要挖掘各个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在当时情节发展中的态度,准确加以表现,但不必改变声音去扮演人物;朗读散文、寓言故事时,要读得亲切,像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不急不徐、娓娓道来;朗读议论文、说明文时,则要读得清晰、自然、。这样,我们便在朗读中获得愉悦,在愉悦中吮吸知识的甘露。
  二、美情美悟,展现语言精美
  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其实更应该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都该是语文的。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如果语文教师也和数理化教师那样冷静地推理,公式般了无色彩的语言,文章的情、作者的情、意境的美,又将如何授之予人呢?“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语文教师应该出口成章,情积于中,便要发之于辞。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其情境就大相径庭。教师声情并茂,就能给学生、给课堂、给自己塑造一个独特的语文课堂形象。
  语文教师当然也应是艺术的。这原本和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同一个范畴。语文教师绝对要说普通话,普通话字正腔圆,表情生动。笑而生乐,乐而不俗;怒而激昂,有节有制;伤而低回,沉而足气,决不虚幻。生动的语言,定会成就一个生动的语文教师;纯正的普通话、浓厚的语文感觉,语文课堂定会妙趣横生,令人甘之如饴。如果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能把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关注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形成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反馈,那么,课堂上教学信息,情感交流就不是线性的,而是彼此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于是就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场。这时,课堂教学也就有一种绝美的情感的流动,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精美的语言也是创造课堂教学情境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是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要让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相得益彰,就必须挖掘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找准相应的契机。在课文蕴含情感的关键之处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转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以抑扬顿挫之声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是憧憬的情感,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与情感陶冶熔为一炉。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披文入情”,“注情于文”,该激昂时则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则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温婉时则细雨霏霏,使人感怀;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师生极富感染力的朗读,领会词语的深层内涵,激情引智,燃情启智;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智能潜力的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更多的灵性和智慧,以此激活学生的心理情感,让学生移情入文,体会文章的个中之味,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彻底交融。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表现出来,同时融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某种情感,由此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启智转能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他能让学生享受到语文沁人的芳醇;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导演,他能让学生演绎出百态的人生。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女或男女青年。”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对后进生的关注、教育,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  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落后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已经习惯了对他们的批评和训斥,甚至轻率的断言他们不可救药。可是,世界上没有甘心落后的人,后进生的眼里也经常闪动着
长期以来,说起作文,让学生害怕,使老师头疼。“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组合排列,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在经历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轮教学实践后,我认识到习作教学要早起步,抓时机,活训练。在这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就应有目的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将蕴含着丰富作文内容的活动与习作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在活动中积累
摘 要在这个“创新”为主旋律的新时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198-02  “大
孔、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几千年来所散发着幽谷之兰的清香。陶冶、浸润着炎黄子孙。其中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之中就蕴含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王者与民众的和谐相处。在我们提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读来仍倍受启迪、获益非浅。  文章开篇就提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而“民不加多”的现象,面对这一疑问,孟子一针见血以战喻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指出看问
【摘要】课堂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改的主战场和实践新课改理念的主渠道。在新课改步入关键的新十年之际,小学英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科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就小学英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充分准备、创设氛围、合作教学、综合评价四个过程模式,是在以往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英语自主互动学习型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长江之所以能浩浩荡荡,一泄万里,在于她拥有永不枯竭的源头;参天古木之所以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在于她拥有庞大的根系。语文教学亦复如是,只有把生活作为自己的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观点。的确,
【摘要】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为什么每堂优秀的公开课,总有一个让人难忘的三分钟?我觉得导入很重要,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和展示,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下面我想谈一谈小学教学课
【摘要】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提升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本文化艺术素养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知识竞争的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需要推进教育创新,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新  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
【摘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班级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管理,对于推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育班级管理实践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