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强调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建构,更注重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提问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课堂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因此,教师深入地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潜力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样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时可望而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对于一时无法理解问题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进一步追问、释疑,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2、注意提问的适时性。结合现实生活,合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历史。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所以,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人和事,在历史上也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用纵向联系的方法,发掘"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
尤其在导入新课时的提问,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比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可做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存在那些障碍,前景如何?从而导入新课。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可作如下设问:1500年,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蕃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罗蜜、可可、牛奶加糖。此问题于课前呈现则不适时,更宜放于课后。
3、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认为"差生"素质差。由于传媒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知识和阅历、经验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每个学生都有一座知识宝库,那就要看怎么将他发掘出来了。所以,要尊重学生,对他们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将课文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另外,如果让"差生"体会到答题的成就感,他们以后对历史课的兴趣将会一直维持下去,上课态度认真了,理解力增强了,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4、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有人说历史老师就是万金油,什么科目都懂一些。因为历史学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包罗万象。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必然会产生交集。对于交集部分的知识,设问的时候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这样可以相互借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复习了其它学科知识,课堂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讲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时,可以用此法设问:"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牛顿)"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课堂之中。
5、提问要注意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启发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还是以牛顿为例:"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牛顿)"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牛顿还有哪些贡献?"(他还创立了微积分;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奠定基础;还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他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由此看来,牛顿是个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为什么在牛顿之前就没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在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他们垄断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伟大的科学家;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极大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的发挥;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牛顿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6、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数量,进行"点穴式"设问。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课堂上教师提问多少、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学生将这些"穴道"弄通畅了,"气血运行",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就达到了。
7、设问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思维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改变以往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只要按上述原则,根据个人特点找准突破口,就能开创出个人特色的课堂模式,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课堂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因此,教师深入地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潜力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样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时可望而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对于一时无法理解问题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进一步追问、释疑,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2、注意提问的适时性。结合现实生活,合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历史。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所以,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人和事,在历史上也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用纵向联系的方法,发掘"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
尤其在导入新课时的提问,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新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比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可做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存在那些障碍,前景如何?从而导入新课。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可作如下设问:1500年,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蕃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罗蜜、可可、牛奶加糖。此问题于课前呈现则不适时,更宜放于课后。
3、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认为"差生"素质差。由于传媒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知识和阅历、经验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每个学生都有一座知识宝库,那就要看怎么将他发掘出来了。所以,要尊重学生,对他们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将课文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另外,如果让"差生"体会到答题的成就感,他们以后对历史课的兴趣将会一直维持下去,上课态度认真了,理解力增强了,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4、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有人说历史老师就是万金油,什么科目都懂一些。因为历史学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包罗万象。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必然会产生交集。对于交集部分的知识,设问的时候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这样可以相互借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复习了其它学科知识,课堂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讲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时,可以用此法设问:"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牛顿)"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课堂之中。
5、提问要注意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启发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还是以牛顿为例:"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牛顿)"为什么以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因为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牛顿还有哪些贡献?"(他还创立了微积分;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奠定基础;还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他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由此看来,牛顿是个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他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为什么在牛顿之前就没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在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他们垄断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伟大的科学家;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极大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的发挥;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牛顿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6、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数量,进行"点穴式"设问。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课堂上教师提问多少、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学生将这些"穴道"弄通畅了,"气血运行",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就达到了。
7、设问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思维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改变以往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只要按上述原则,根据个人特点找准突破口,就能开创出个人特色的课堂模式,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