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情感的定义,分类,功能说起,试说明外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对学生(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习得语言为例)二语习得的影响,并追述情感距离的理论基础,提出情感距离研究对教学者和习得者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情感,情感距离,外语教学,二语习得
半个世纪以前,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还停留在非语言学习者本身的因素上,比如语言和语言本质等。后来,研究者渐渐地发现语言和教学方法等都只是外部的因素,它们只有在知识掌握和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内部因素才起有效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学的重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这个领域,有两个研究分支:学习过程研究和个体研究,后者指对每个学习者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和遗传特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发现除了人的认知能力和遗传因素之外,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情感
情感,本是指人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和思想意识。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它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如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精神,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的意识和视野。
情感可以分为学生的个体情感(动机、自尊、焦虑、移情、冒险、模糊、容忍等)和人际情感(移情、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等),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动机指学习者的交际需要和对语言环境的态度。自尊,体现在外语教学中,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如口语标准的学生在念英文诗歌之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焦虑则是因为自尊受到挑战或个人的要求过高所产生的一种非常情绪,表现为焦急、不安和忧虑。移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观点,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将会在下面的讨论中提到。
情感距离
情感距离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所学知识以及传授者之间,因为学习者个人的情感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的研究,情感可以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组织回忆;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影响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因此在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过程中,情感对学习是有影响的,积极的情感有利于缩短情感距离,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扩大情感距离。
在接触新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和目标语言以及目标语言的传授者之间就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将会在日后的习得中因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有所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谐互助,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态度、学识、个人魅力等恰好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和年龄特征,那么学生很快就会融合到学习过程中去,情感距离也就达到当时之最佳状态。
理论基础----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影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程度。这些情感因素好比可以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此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
可理解性输入——>情感过滤——>语言习得机制——>习得知识——>输出
由此看来,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必备要素,但并非有输入就一定有习得。语言输入到吸收这一过程会经历如上图所示情感的过滤。“情感过滤”是指组织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得到的可理解性输入的一种心理屏障,又称“情感障碍”。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学习态度积极,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的习得者情感过滤低,有可能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达到理想的语言习得水平,而学习动机水平低、缺乏自信心、语言焦虑高的习得者情感过滤高,即便有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水平也不会高。因此,强动机水平、充满自信和低焦虑感对语言习得非常重要。
“情感距离”对教学者和习得者的启示
根据克拉申的假说,二语习得的最佳情感因素组合应该是强动机,习得者的自信和低焦虑感。但这是不够的,大多数中国学生习得语言的环境是在教室,课堂所带给他们的直接感受或者情感距离将会决定其以后的习得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的缩小情感距离,完善情感教学呢?
传统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度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死记硬背,教师难以注意到学习者的情感反应和内在感受。
“情感距离”的提出可以帮助教学者和习得者分析个人情感和交际情感,习得者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因素,主动地参与到习得过程,而教学者应该基于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智力目标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结语
情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影响习得的因素也不只是情感,还有学习者本人的认知能力和遗传因子等,如天赋,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看待情感因素,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应会调节个人情感和人际情感,创造合适的情感距离,而教师应善于掌控情感距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习得环境。
参考文献:
[1] Lightbown, Pasty M. & Spada, Nina. How Language Are Lear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 Lili, Chen Zhian and el. Strategies, Styles and Attribution: 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3]鲁子问,王笃勤. 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Yule, 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作者简介:刘源(1983— ),女,重庆人,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6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助教。
关键词:情感,情感距离,外语教学,二语习得
半个世纪以前,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还停留在非语言学习者本身的因素上,比如语言和语言本质等。后来,研究者渐渐地发现语言和教学方法等都只是外部的因素,它们只有在知识掌握和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内部因素才起有效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学的重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这个领域,有两个研究分支:学习过程研究和个体研究,后者指对每个学习者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和遗传特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发现除了人的认知能力和遗传因素之外,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情感
情感,本是指人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和思想意识。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它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如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精神,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的意识和视野。
情感可以分为学生的个体情感(动机、自尊、焦虑、移情、冒险、模糊、容忍等)和人际情感(移情、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等),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动机指学习者的交际需要和对语言环境的态度。自尊,体现在外语教学中,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如口语标准的学生在念英文诗歌之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焦虑则是因为自尊受到挑战或个人的要求过高所产生的一种非常情绪,表现为焦急、不安和忧虑。移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观点,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将会在下面的讨论中提到。
情感距离
情感距离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所学知识以及传授者之间,因为学习者个人的情感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的研究,情感可以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组织回忆;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影响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因此在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过程中,情感对学习是有影响的,积极的情感有利于缩短情感距离,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扩大情感距离。
在接触新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和目标语言以及目标语言的传授者之间就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将会在日后的习得中因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有所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谐互助,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态度、学识、个人魅力等恰好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和年龄特征,那么学生很快就会融合到学习过程中去,情感距离也就达到当时之最佳状态。
理论基础----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影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程度。这些情感因素好比可以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此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
可理解性输入——>情感过滤——>语言习得机制——>习得知识——>输出
由此看来,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必备要素,但并非有输入就一定有习得。语言输入到吸收这一过程会经历如上图所示情感的过滤。“情感过滤”是指组织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得到的可理解性输入的一种心理屏障,又称“情感障碍”。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学习态度积极,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的习得者情感过滤低,有可能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达到理想的语言习得水平,而学习动机水平低、缺乏自信心、语言焦虑高的习得者情感过滤高,即便有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水平也不会高。因此,强动机水平、充满自信和低焦虑感对语言习得非常重要。
“情感距离”对教学者和习得者的启示
根据克拉申的假说,二语习得的最佳情感因素组合应该是强动机,习得者的自信和低焦虑感。但这是不够的,大多数中国学生习得语言的环境是在教室,课堂所带给他们的直接感受或者情感距离将会决定其以后的习得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的缩小情感距离,完善情感教学呢?
传统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度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死记硬背,教师难以注意到学习者的情感反应和内在感受。
“情感距离”的提出可以帮助教学者和习得者分析个人情感和交际情感,习得者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因素,主动地参与到习得过程,而教学者应该基于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智力目标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结语
情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影响习得的因素也不只是情感,还有学习者本人的认知能力和遗传因子等,如天赋,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看待情感因素,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应会调节个人情感和人际情感,创造合适的情感距离,而教师应善于掌控情感距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习得环境。
参考文献:
[1] Lightbown, Pasty M. & Spada, Nina. How Language Are Lear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 Lili, Chen Zhian and el. Strategies, Styles and Attribution: 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3]鲁子问,王笃勤. 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Yule, 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作者简介:刘源(1983— ),女,重庆人,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6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