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慕课的背景和其特点,提出大学生学习生活应处理好的六个重要关系,引导大学生扬长避短、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慕课 大学生 教育
【分类号】G645.5
一、慕课环境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为MOOC)。2008年由加拿大Dave Cormier和美国Bryan Alexander两位学者首次提出。其后,Gero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在线课程,实现了慕课的实际应用。慕课真正得到快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创办在线课程平台Udacity,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ng教授联合开出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引起其他大学的关注并迅速参与。2012年4月,推出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等近90所名校为合作伙伴的Coursera网站,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推出了edX。Coursera、edX和Udacity并称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一百万人次注册三大慕课平台的免费在线课程。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
2013年,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慕课发展的大潮,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盟edX,成为其首批亚洲高校成员;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北京大学启动了“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计划5年内建设100门慕课并先后与edX、Coursera签署了合作协议。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加入Coursera平台。2014年4月有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发布。在教育部的推动下,2014年5月“爱课程网”设立“中国大学MOOC”频道,面向全国高校提供慕课课程平台。2015年1月,教育部下属机构“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38家教育机构共同成立了“MOOC中国”联盟并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慕课在中国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二、大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慕课的理念是教育與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共享,基本的特征是大规模、开放和在线平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获取信息便捷、方式多样,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与资源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有针对性、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1、热情与理性。
慕课是新生事物,是教育教学新的工具和手段,是教育资源也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2012年起掀起慕课热,Coursera、edX和Udacity等慕课平台应运而生,国内也有许多高校和高校联盟建立中文慕课平台,上线课程和选课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高校教师、网络学习者和在校学生对慕课热情较高。一时间关于慕课的各种论述层出不穷,如:“慕课将会颠覆传统教育”、“云端上的大学来了,美国大学将消失一半"、“慕课是输不起的教育革命”、“慕课革命将造成的中国高校兼并与消亡”、“实体大学将随着慕课的发展消失”等众说纷纭,大有慕课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之势。也不不少学者提出不同见解,如:“慕课不是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全部”,“慕课算不上革命,自身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很多不足”, “慕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和资源重组,和当初教学引进PPT一样,只是教育模式的一次更新。说老师因此失业、大学因此倒闭有点言过其实”等等,还有学者反思了慕课带来的文化安全和政治问题,分析慕课的利弊之处,指出慕课并不一定是提升解决知识传播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等观点。同时,哈佛大学早在2013年就在进行慕课的改进形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实验,这与慕课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的理念截然不同。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面对新兴事物应保持冷静与理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地使新生事物服务自身。
2、线上与线下。
线上接受慕课教育,线下应做好相应的预习复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效率也是大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慕课的授课面宽,上万人同时听一门慕课的情形很普遍,撇开教师授课水平的问题不谈,仅从受众面来讲,授课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同学知识结构、理解水平和速度,不可能有传统课堂即时的交流和反馈,所以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进度需要做大量的线下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听课的质量。
3、课内与课外。
这里的课内、课外是指:高校针对不同专业,会设置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在传统教育课堂上接受学校开设课程的教育为课内,课余时间为课外。大学生要处理好这个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主修学校开设课程和接受慕课教育的关系。同时慕课教育对课堂纪律没有要求,也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迟到早退,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是一个挑战。把接受相应的慕课教育作为有益补充还是对在校所修课程取而代之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大学生与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冲突。所以,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是大学生选择慕课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判断,不能盲目崇拜,随意取舍。
4、国内与国外。
2012年后美国大学推出了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诸多课程纷纷上线。随后,我国名校也纷纷加入慕课发展的大潮,学堂在线、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网、MOOC中国等平台和网站也相继推出了诸多优秀课程以供选修,在线课程应接不暇。但真正符合求学者知识结构、背景、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慕课并一定随处可见,诸多学子看到世界名校的大牌教授授课,则蜂拥而上,而中途感觉不不适应或各类原因退出者甚多,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是慕课结课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选课前也要做好准备,提前了解开设课程老师的情况,包括科研情况、授课特色等等。同时对国内外的众多课程也要做好甄别,不可崇洋媚外、戴有色眼镜。国外开设慕课有其预设的受众群体,同时不剔除包含文化和政治安全冲击因素,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些国外名校开设慕课的目的是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同时对国外具体慕课课程的教学方法、习惯、课程进度和内容等也要做仔细的了解和甄别。 5、广种与深耕。
针对具体的一门慕课,大学生要根据各人情况提前设定接受慕课教育的目的,是开拓知识面了解相关知识,还是打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学习方法是区别很大的。如果是拓宽知识面和了解感兴趣的内容,则具有相关知识基础、跟上课程讲解进度,基本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要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进行深入研究,则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在所学课程同时要详细对比与自己以前了解内容和方法异同之处,才能加深理解,起到深入学习的作用。
6、低头与抬头。
在线学习使用的终端设备一般是电脑和手机,长时间使用这些终端学习,低头俯视时间长,常常会造成肩颈肌肉紧张、劳损,很容易诱发颈椎、腰椎等方面疾病,同时对视力还会造成危害。另一方面,沉浸于低头在线学习和交流,而忽视抬头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会产生网络依赖性社交和心理障碍以及情感冷漠化等情况。过度的使用网络,会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如何平衡低头与抬头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生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三、结语
教學活动与先进传播技术相融合使慕课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慕课最明显的特征大规模、开放、在线,能够给大规模在线用户提供开放、优质的在线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劣势,如:慕课开设课程的局限性,目前具备一般推理性、讲述性较强的课程,诸多需要实验验证、具体操作以及即时交流的课程无法开设;课程学分考核认证,如何确定选课人员掌握知识并通过考核,不仅涉及到网络诚信问题更涉及诸多技术障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教育教学、做人做事对学生的耳渲目染线上交流无法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格的感染,慕课为知识传播带来新的方式,但大学所包含的校园建筑、办学历史、人文情怀、校风学风、集体荣誉、师生感情等,是慕课永远无法替代大学的原因。所以,慕课不是解决所有教育困境的灵丹妙药,也不会颠覆传统教育使大学消亡。大学生应冷静理性的看待慕课这种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学手段,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扬长避短利用好慕课工具,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和文化完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 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12卷第1期。
[4] 吴敏、李慧,慕课研究综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12期。
[5] 王应解、冯策,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6月。
[6] 兰新哲、杨立军、汪海运,从慕课到超慕课的探索,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3月。
关键词:慕课 大学生 教育
【分类号】G645.5
一、慕课环境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为MOOC)。2008年由加拿大Dave Cormier和美国Bryan Alexander两位学者首次提出。其后,Gero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在线课程,实现了慕课的实际应用。慕课真正得到快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创办在线课程平台Udacity,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ng教授联合开出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引起其他大学的关注并迅速参与。2012年4月,推出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等近90所名校为合作伙伴的Coursera网站,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推出了edX。Coursera、edX和Udacity并称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一百万人次注册三大慕课平台的免费在线课程。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
2013年,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慕课发展的大潮,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盟edX,成为其首批亚洲高校成员;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北京大学启动了“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计划5年内建设100门慕课并先后与edX、Coursera签署了合作协议。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加入Coursera平台。2014年4月有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发布。在教育部的推动下,2014年5月“爱课程网”设立“中国大学MOOC”频道,面向全国高校提供慕课课程平台。2015年1月,教育部下属机构“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38家教育机构共同成立了“MOOC中国”联盟并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慕课在中国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二、大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慕课的理念是教育與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共享,基本的特征是大规模、开放和在线平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获取信息便捷、方式多样,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与资源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有针对性、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1、热情与理性。
慕课是新生事物,是教育教学新的工具和手段,是教育资源也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2012年起掀起慕课热,Coursera、edX和Udacity等慕课平台应运而生,国内也有许多高校和高校联盟建立中文慕课平台,上线课程和选课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高校教师、网络学习者和在校学生对慕课热情较高。一时间关于慕课的各种论述层出不穷,如:“慕课将会颠覆传统教育”、“云端上的大学来了,美国大学将消失一半"、“慕课是输不起的教育革命”、“慕课革命将造成的中国高校兼并与消亡”、“实体大学将随着慕课的发展消失”等众说纷纭,大有慕课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之势。也不不少学者提出不同见解,如:“慕课不是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全部”,“慕课算不上革命,自身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很多不足”, “慕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和资源重组,和当初教学引进PPT一样,只是教育模式的一次更新。说老师因此失业、大学因此倒闭有点言过其实”等等,还有学者反思了慕课带来的文化安全和政治问题,分析慕课的利弊之处,指出慕课并不一定是提升解决知识传播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等观点。同时,哈佛大学早在2013年就在进行慕课的改进形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实验,这与慕课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的理念截然不同。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面对新兴事物应保持冷静与理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地使新生事物服务自身。
2、线上与线下。
线上接受慕课教育,线下应做好相应的预习复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效率也是大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慕课的授课面宽,上万人同时听一门慕课的情形很普遍,撇开教师授课水平的问题不谈,仅从受众面来讲,授课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同学知识结构、理解水平和速度,不可能有传统课堂即时的交流和反馈,所以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进度需要做大量的线下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听课的质量。
3、课内与课外。
这里的课内、课外是指:高校针对不同专业,会设置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在传统教育课堂上接受学校开设课程的教育为课内,课余时间为课外。大学生要处理好这个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主修学校开设课程和接受慕课教育的关系。同时慕课教育对课堂纪律没有要求,也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迟到早退,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是一个挑战。把接受相应的慕课教育作为有益补充还是对在校所修课程取而代之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大学生与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冲突。所以,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是大学生选择慕课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判断,不能盲目崇拜,随意取舍。
4、国内与国外。
2012年后美国大学推出了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诸多课程纷纷上线。随后,我国名校也纷纷加入慕课发展的大潮,学堂在线、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网、MOOC中国等平台和网站也相继推出了诸多优秀课程以供选修,在线课程应接不暇。但真正符合求学者知识结构、背景、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慕课并一定随处可见,诸多学子看到世界名校的大牌教授授课,则蜂拥而上,而中途感觉不不适应或各类原因退出者甚多,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是慕课结课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选课前也要做好准备,提前了解开设课程老师的情况,包括科研情况、授课特色等等。同时对国内外的众多课程也要做好甄别,不可崇洋媚外、戴有色眼镜。国外开设慕课有其预设的受众群体,同时不剔除包含文化和政治安全冲击因素,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些国外名校开设慕课的目的是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同时对国外具体慕课课程的教学方法、习惯、课程进度和内容等也要做仔细的了解和甄别。 5、广种与深耕。
针对具体的一门慕课,大学生要根据各人情况提前设定接受慕课教育的目的,是开拓知识面了解相关知识,还是打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学习方法是区别很大的。如果是拓宽知识面和了解感兴趣的内容,则具有相关知识基础、跟上课程讲解进度,基本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要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进行深入研究,则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在所学课程同时要详细对比与自己以前了解内容和方法异同之处,才能加深理解,起到深入学习的作用。
6、低头与抬头。
在线学习使用的终端设备一般是电脑和手机,长时间使用这些终端学习,低头俯视时间长,常常会造成肩颈肌肉紧张、劳损,很容易诱发颈椎、腰椎等方面疾病,同时对视力还会造成危害。另一方面,沉浸于低头在线学习和交流,而忽视抬头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会产生网络依赖性社交和心理障碍以及情感冷漠化等情况。过度的使用网络,会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如何平衡低头与抬头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生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三、结语
教學活动与先进传播技术相融合使慕课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慕课最明显的特征大规模、开放、在线,能够给大规模在线用户提供开放、优质的在线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劣势,如:慕课开设课程的局限性,目前具备一般推理性、讲述性较强的课程,诸多需要实验验证、具体操作以及即时交流的课程无法开设;课程学分考核认证,如何确定选课人员掌握知识并通过考核,不仅涉及到网络诚信问题更涉及诸多技术障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教育教学、做人做事对学生的耳渲目染线上交流无法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人格的感染,慕课为知识传播带来新的方式,但大学所包含的校园建筑、办学历史、人文情怀、校风学风、集体荣誉、师生感情等,是慕课永远无法替代大学的原因。所以,慕课不是解决所有教育困境的灵丹妙药,也不会颠覆传统教育使大学消亡。大学生应冷静理性的看待慕课这种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学手段,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扬长避短利用好慕课工具,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和文化完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 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12卷第1期。
[4] 吴敏、李慧,慕课研究综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12期。
[5] 王应解、冯策,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6月。
[6] 兰新哲、杨立军、汪海运,从慕课到超慕课的探索,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