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古诗文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诗歌篇幅短小精悍,意象、意境模糊跳跃,诗歌文字含义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等等特点,都让诗歌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让相当一部分学生视诗歌鉴赏为畏途。每年高三语文复习的诗歌鉴赏部分往往要一个半月时间,但高考试卷中7分的诗歌鉴赏题,本校学生实际得分平均不过3分左右。而且有资料显示,每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学生平均得分基本上都在3分到4分之间浮动,诗歌教学为什么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呢?
究其原因,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一、高二年级诗歌教学模式里,功利化教学现象比较突出,以考试为指向,多是把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形成以解题为方向的诗歌教学模式。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最终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大大弱化。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基本是相关内容的复习,主要是关注学生应试时的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提升。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问题,诸如学生自身的诗歌相关知识的积累、情感世界的丰盈细腻、审美情趣的体悟涵泳等,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长时间的积累。
要改变当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们认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必须一盘棋,从高一年级开始,统筹规划整个高中三年的诗歌教学。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借学校开展岗位竞技月活动,重点关注了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教学,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要依据学生年龄小、诗歌欣赏积累少的特点,课堂教学要“缘情入境、 回归诗性”,引导学生关注意象,读懂意象,感知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以意逆志,以情感人
诗歌理解有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蕴层面。通过本学期开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的诗歌教学更多看重读读背背,基于年龄的特点,更多地强调诗歌本身的记忆,更多看重学生的知识量的积累,而教学生如何通过语言体察情感、学会鉴赏的部分较少,学生更多地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很难做到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准确捕捉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含蓄的细微的情感倾向。基于以上的考虑,起始阶段,不宜太多传授相关表达技巧,而是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带着孩子沉浸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尤其是针对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带学生慢慢去咀嚼,去引导深入,去感受文字下面蕴积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寻找作品意义,使学生自己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譬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生:青青河边草,诗人如何从青草想到自己的丈夫的?
师:有同学能帮忙解决吗?
师:老师先提示一下。青草,还有刚才解读的枯桑、海水,这个在诗歌的表现手法里属于什么手法?
生:起兴。
师:那在这首诗中,这样起兴,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你怎么感觉到好了?
师:在你们众多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你来说一下。
生:我感觉就是可能丈夫离开的时候,小草还没有那么多,现在河岸边的小草变多了,说明时间过了很久了。
师:哦,说明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我们来关注一下写草的形容词,有哪些?
生:青青、绵绵。
师:好!丈夫刚离开的时候草没有那么多,现在长得很多,沿着整一条河,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还有更深层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青草长得绵延不绝,说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
师:很好!青草绵延不绝代表“我”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还有一个形容词呢?青青什么意思?
生:草长得很好,
师:说明思念怎么样?
生:思念也很好……(生大笑)
师:还有没有别的形容词?
生:浓烈。
师:对了,浓烈,对丈夫的思念可不是淡淡的,可不像泉水一样,而是非常浓烈,非常绵长,绵延不绝,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可能从丈夫离家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然后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不断完成自己的新发现,学生思维在不断补充中互相启发,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诗歌的情感体察正是在师生共同沉浸于诗歌营造的情境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诗人那微妙的思绪流动和变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感知,被挖掘。
二、追流溯源,丰盈情感
鉴赏诗歌,一定要读懂意象,诗人通过一定的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感情,这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诗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特定意象承载相应内涵,如“望月怀远”“红豆相思”“松菊高洁”等等,要能完全理解诗人真正的情感指向,就要了解诗歌实体形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理解某种类型的诗歌情感倾向,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刘剑平老师的《短歌行》教学设计(片段):
初读
(1)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幻灯展示)(读诗2分钟)
(2)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画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4分钟)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幻灯展示)
点出关键词(难忘、杜康、断绝),明确“忧”的长久持续,萦绕心头。
拓展:那酒和悲有关系吗?你能想到与酒有关的诗句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结:
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厚重深沉。
这种引导就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情意识,就能很快地理解曹操在面临大战前的那份复杂深沉的情绪,理解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传递的情感特点。
再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师:(幻灯片)我们说世间唯有情难诉,情中只有相思苦,相思是情的升华,更是心的煎熬。在这首诗歌中,思妇的情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诗歌是随着思妇的思绪曲折回旋的。只有到了这样的程度才算真正读懂。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表达相思的诗歌呢?
生:《氓》
师:这个不是相思之情,还有吗?《短歌行》中引用的《子衿》,(展示《子衿》)齐诵。
师:(解释《子衿》诗句)注意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即使我不来,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消息嘛?即使我不去,难道你就不能来看我吗?女子的情感在这里很复杂,而且很浓烈,对心上人非常想念。非常想得到心上人的消息。这时我们可能会想,女子是有多久没有看到心上人呀,但是我们往下看。
师生齐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原来只有一天没有见而已。
师:再看来下一首《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表达这种相思之情。大家齐诵一遍。
师:今天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再推荐一首相思诗歌《夜雨寄北》,齐诵。
师:这里也是先表达相思之情,再想象相聚时的欢乐场面。相聚时,我们秉烛夜谈,灯芯被烧黑了,一起来剪掉,继续夜谈。
朱丽琴老师把三首不同时间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感知,尽管时间在流逝,时代在更迭,但人类的某些情绪是共通的,它们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这种体验感悟式的情感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文本所独有的环境中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也在这一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和升华。
三、看重逻辑,感化心灵
一篇好的课堂设计一定有思维流动的过程,一定要能形成完整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从已知向未知推进。教师是否高明,就在于能否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问话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训练要体现在意象层层深入的诱导中,从表层意象到深层意蕴的概括、分析、推断中,就是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但诗歌的理解困难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它的多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痛无味”,如何析出诗歌具体、真实的情感指向,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创设情境,拨开层层的语言迷雾,通过意象的品味咀嚼,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层层推进的问题链的设计,使学生最终能靠近作者的思想内核。
朱丽琴老师教授《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思路就是从意象入手,感知情感,最终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抵达诗歌的思想内核,既让学生沉醉于诗的意境,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请看备课组最后的课堂反馈总结:
首先整体诵读全诗,然后,由学生讨论生成问题,再由学生回答,由起兴意象与题目互相应和,来串起整首诗歌的理解,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既表达思妇感情思苦喜愁的情绪变化流动,也展示了不同表现手法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同时,放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同类诗歌如何微妙精准地表达情绪,让学生初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用自己语言改编意境,落实内化能力的要求。各环节衔接自如完善,课堂气氛热烈积极。
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体现年级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关注文本所反映的人物命运、时代特点,引导他们去感受浓厚的文化韵味,以完成自我的精神世界构建,形成自我的生命意识,是所有高一阶段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是最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通过意象,感知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精凝含蓄的诗歌文字营造的抽象迷濛的世界里,缘情入境,通过问题激发兴趣,互相启发深入,互相质疑问难,最终形成完整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体察诗歌的意境,使诗歌解读回归其诗性,才能引导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为高二阶段的古典诗歌散文的选修课程做好铺垫和积累。
究其原因,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一、高二年级诗歌教学模式里,功利化教学现象比较突出,以考试为指向,多是把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形成以解题为方向的诗歌教学模式。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最终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大大弱化。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基本是相关内容的复习,主要是关注学生应试时的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提升。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问题,诸如学生自身的诗歌相关知识的积累、情感世界的丰盈细腻、审美情趣的体悟涵泳等,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长时间的积累。
要改变当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们认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必须一盘棋,从高一年级开始,统筹规划整个高中三年的诗歌教学。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借学校开展岗位竞技月活动,重点关注了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教学,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要依据学生年龄小、诗歌欣赏积累少的特点,课堂教学要“缘情入境、 回归诗性”,引导学生关注意象,读懂意象,感知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以意逆志,以情感人
诗歌理解有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蕴层面。通过本学期开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的诗歌教学更多看重读读背背,基于年龄的特点,更多地强调诗歌本身的记忆,更多看重学生的知识量的积累,而教学生如何通过语言体察情感、学会鉴赏的部分较少,学生更多地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很难做到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准确捕捉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含蓄的细微的情感倾向。基于以上的考虑,起始阶段,不宜太多传授相关表达技巧,而是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带着孩子沉浸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尤其是针对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带学生慢慢去咀嚼,去引导深入,去感受文字下面蕴积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寻找作品意义,使学生自己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譬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生:青青河边草,诗人如何从青草想到自己的丈夫的?
师:有同学能帮忙解决吗?
师:老师先提示一下。青草,还有刚才解读的枯桑、海水,这个在诗歌的表现手法里属于什么手法?
生:起兴。
师:那在这首诗中,这样起兴,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你怎么感觉到好了?
师:在你们众多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你来说一下。
生:我感觉就是可能丈夫离开的时候,小草还没有那么多,现在河岸边的小草变多了,说明时间过了很久了。
师:哦,说明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我们来关注一下写草的形容词,有哪些?
生:青青、绵绵。
师:好!丈夫刚离开的时候草没有那么多,现在长得很多,沿着整一条河,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还有更深层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青草长得绵延不绝,说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
师:很好!青草绵延不绝代表“我”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还有一个形容词呢?青青什么意思?
生:草长得很好,
师:说明思念怎么样?
生:思念也很好……(生大笑)
师:还有没有别的形容词?
生:浓烈。
师:对了,浓烈,对丈夫的思念可不是淡淡的,可不像泉水一样,而是非常浓烈,非常绵长,绵延不绝,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可能从丈夫离家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然后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不断完成自己的新发现,学生思维在不断补充中互相启发,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诗歌的情感体察正是在师生共同沉浸于诗歌营造的情境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诗人那微妙的思绪流动和变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感知,被挖掘。
二、追流溯源,丰盈情感
鉴赏诗歌,一定要读懂意象,诗人通过一定的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感情,这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诗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特定意象承载相应内涵,如“望月怀远”“红豆相思”“松菊高洁”等等,要能完全理解诗人真正的情感指向,就要了解诗歌实体形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理解某种类型的诗歌情感倾向,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刘剑平老师的《短歌行》教学设计(片段):
初读
(1)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幻灯展示)(读诗2分钟)
(2)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画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4分钟)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幻灯展示)
点出关键词(难忘、杜康、断绝),明确“忧”的长久持续,萦绕心头。
拓展:那酒和悲有关系吗?你能想到与酒有关的诗句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结:
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厚重深沉。
这种引导就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情意识,就能很快地理解曹操在面临大战前的那份复杂深沉的情绪,理解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传递的情感特点。
再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师:(幻灯片)我们说世间唯有情难诉,情中只有相思苦,相思是情的升华,更是心的煎熬。在这首诗歌中,思妇的情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诗歌是随着思妇的思绪曲折回旋的。只有到了这样的程度才算真正读懂。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表达相思的诗歌呢?
生:《氓》
师:这个不是相思之情,还有吗?《短歌行》中引用的《子衿》,(展示《子衿》)齐诵。
师:(解释《子衿》诗句)注意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即使我不来,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消息嘛?即使我不去,难道你就不能来看我吗?女子的情感在这里很复杂,而且很浓烈,对心上人非常想念。非常想得到心上人的消息。这时我们可能会想,女子是有多久没有看到心上人呀,但是我们往下看。
师生齐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原来只有一天没有见而已。
师:再看来下一首《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表达这种相思之情。大家齐诵一遍。
师:今天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再推荐一首相思诗歌《夜雨寄北》,齐诵。
师:这里也是先表达相思之情,再想象相聚时的欢乐场面。相聚时,我们秉烛夜谈,灯芯被烧黑了,一起来剪掉,继续夜谈。
朱丽琴老师把三首不同时间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感知,尽管时间在流逝,时代在更迭,但人类的某些情绪是共通的,它们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这种体验感悟式的情感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文本所独有的环境中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也在这一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和升华。
三、看重逻辑,感化心灵
一篇好的课堂设计一定有思维流动的过程,一定要能形成完整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从已知向未知推进。教师是否高明,就在于能否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问话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训练要体现在意象层层深入的诱导中,从表层意象到深层意蕴的概括、分析、推断中,就是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但诗歌的理解困难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它的多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痛无味”,如何析出诗歌具体、真实的情感指向,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创设情境,拨开层层的语言迷雾,通过意象的品味咀嚼,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层层推进的问题链的设计,使学生最终能靠近作者的思想内核。
朱丽琴老师教授《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思路就是从意象入手,感知情感,最终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抵达诗歌的思想内核,既让学生沉醉于诗的意境,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请看备课组最后的课堂反馈总结:
首先整体诵读全诗,然后,由学生讨论生成问题,再由学生回答,由起兴意象与题目互相应和,来串起整首诗歌的理解,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既表达思妇感情思苦喜愁的情绪变化流动,也展示了不同表现手法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同时,放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同类诗歌如何微妙精准地表达情绪,让学生初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用自己语言改编意境,落实内化能力的要求。各环节衔接自如完善,课堂气氛热烈积极。
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体现年级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关注文本所反映的人物命运、时代特点,引导他们去感受浓厚的文化韵味,以完成自我的精神世界构建,形成自我的生命意识,是所有高一阶段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是最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通过意象,感知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精凝含蓄的诗歌文字营造的抽象迷濛的世界里,缘情入境,通过问题激发兴趣,互相启发深入,互相质疑问难,最终形成完整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体察诗歌的意境,使诗歌解读回归其诗性,才能引导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为高二阶段的古典诗歌散文的选修课程做好铺垫和积累。